遵义医学院精准教育解基层医疗人才之“渴”
培养全科医生,为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提供支持 本报记者 张元斌 从4月开始,遵义医学院全科医学系准备开展一项工作,让刚进校的新生为亲友建立健康档案,进行长期健康管理。 “学生要负责采集亲友的病史、体检结果、健康危险因素等信息,并持续追踪其健康状况随时完善病历,提醒吃药、复查等事宜,就像基层医生做公共卫生服务一样。”遵义医学院全科医学系主任陈琦解释此举目的,“学生入校就直接进入实战,几年下来,将积累大量经验,学会资料收集、人际沟通、健康干预、健康管理等技巧,对他们快速成长为合格的全科医生大有裨益,也有助于他们一到基层就能很快进入角色,更好服务基层群众,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这种针对性很强的亲友健康照顾模式,正是该校大力加强全科医生实践能力培养所采取的新招、实招,强化对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靶向性。 作为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种服务功能于一体,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基层全科医生普遍不足,缺口较大。 “人才不足,网底就不牢,就无法很好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使‘分级诊疗、首诊在基层’推行困难,最终会导致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陈琦一针见血指出全科医生不足的困局。 去年召开的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提出,要补齐包括人才在内的几个“短板”。在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中,就明确要加大全科医生培养。 为了培养全科医生,遵义医学院早在2010年就进行了探索实践,首批承担“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对这批学生进行全科医学方向培养。 在全科医生的培养过程中,遵义医学院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岗位要求,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人文、强临床、懂公卫、识中医”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人文引领、课程优化、教学创新、全程实践、全面发展”的全科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针对性地进行创新。 课程设置上,除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外,还增设了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心理咨询、中医学、中药学、急诊与医学等与基层卫生需求和岗位相适应的特色课程及内容。 教学方式上,建立学生互助学习中心,实施“导生”制,积极发挥“导生”在相应学生团队中的“导学”“导兴趣”“导特长”作用,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教学上,建立了包括三甲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疾控中心在内的四级联动实习模式,使学生能掌握全面的全科医学知识,毕业后成为“下得去”的多面手。 黎声富是当年171名订单定向生中的一员,去年毕业的他目前正在遵医附院接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5年的培养,不仅让我学到了全科医学的理论和操作,也让自己认清了以后的路,明确了方向。”黎声富已经与玉屏自治县大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6年的服务协议,此次规培结束后,他就到基层去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抱负。 为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更好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遵义医学院于2014年还专门创建了贵州省高校的首家全科医学教学院系,填补了贵州省全科医学建设空白。 培养效果是明显的。目前,遵义医学院已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1319名,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3名。同时,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已结业145名,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已结业82名。 “我们还要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专业思想上加大工作力度,培养更多更好的全科医学人才。”遵义医学院全科医学系副主任覃晓龙表示,让他们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筑牢网底,更好为基层群众服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