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xqw 发表于 2016-4-20 18:25:31

贵阳:老社区里的“互联网生活”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4/20/128914504_14611379711661n.jpg  社区工作人员在教老人使用微信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4/20/128914504_14611379717901n.jpg  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厂矿老区  一张照片、一条语音、一段文字,你的烦恼或需求,就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或引起关注。这样的情景,估计应该出现在中心城区的一些“高大上”小区。其实不然,位于白云区的金塘街、刚玉街、展望街等,这些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建好的厂矿老区的居民们,正在感受网络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种种不一样……  一条微信  大家都来包饺子  时间回到今年的2月4日,此时距离农历猴年春节还有4天。由于女儿远嫁外乡已有多年没有回来,每年到了这个时刻,家住铝兴社区年过七旬的杨昌礼和老伴看到别人家家人团聚,都会感到寂寞。  但是,二老的生活在今年发生了转变。一位热心邻居将这一信息发到社区的微信群上。没想到在微信群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2月7日除夕当天,10多个群里的成员带着灰面(面粉)、猪肉、蔬菜和酒水饮料等等来到二老家,帮老人做菜、包饺子,和老人们唠家常,收拾屋子……时隔多年,两位老人终于再次感受到过年的滋味。这一次都源于邻居所发的微信。  而居住在刚玉街2号的张华梅,同样是一条微信,解决了她的烦心事:两个月前,她家门口的化粪池堵了,找了好多家“管道疏通”都没解决,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她将堵塞的照片和位置发到了社区的微信群里,谁知两个小时之后,网格员就联系好社区来进行处理,社区协调市政工程部门的专业人员后,在她发微信不到3个小时,化粪池的问题就解决了,还帮忙做好了保洁工作。  发条微信,困惑或难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那这种比较先进的模式是如何在这片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厂矿老区开始的呢?  除了求助  老人还有新乐趣  走在金塘街、刚玉街、展望街沿线,多是3层高的楼房,这些老房子多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留下的产物。而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当年参与援建的老人居住于此。  “哦,这个是发送,这个是照相哈?”走进这片厂矿老区后,记者遇见一个社区工作人员正在教80多岁的王婆婆使用智能手机,并教她使用微信。经过10多分钟的摸索,老人终于学会了拍照和发送两个功能,虽然“过程艰辛”,但对于80多岁的王婆婆来说收获颇丰。  据厂矿老区所属的铝兴社区负责人介绍,除了微信之外,其他的包括QQ、微博等具有网络功能的平台都在不断地尝试使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哪个好用用哪个。从去年开始使用以来,效果确实不错,最大的好处就是解决问题的时间大幅缩短。负责人告诉记者,以之前提到的张华梅为例,以前从她反映化粪池问题到解决,估计要两三天的时间,现在通过便携的“网络”来处理,两三个小时就能搞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厂矿老区所在的住户近5000人,目前在社区以及所辖网格员的努力下,一共建立了微信群共50个,包括脏乱差、邻里情、生活趣事等大家都会在微信群上分享。  网格员们的工作也比以前多了一项,除了要用微信反映问题之外,有空都会教一下当地的老人们用一下手机上的软件,包括微信、QQ的拍照发文字等功能。当然,老人们也乐此不彼,除了环境卫生之外,家里的盆景、饲养的小狗都会弄到微信群上,生活味越来越浓。  社区生活  还要进一步升级  在老式小区为啥要推广这种网络模式呢?社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老区,所以当地的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老人们有事难跑,有时候通过电话又不能说清楚”,而通过网络,不仅使老人们可以坐在家中就能喊话;通过手机拍照传送,也能使很多说不清楚的问题更直观地体现出来,便于社区处理。  同时,这也让居民的关系更加紧密。社区的居民们通过这个平台也组成了朋友圈,晒晒旅游照片,相约一起锻炼身体,组织开展邻里活动。以前互相不认识或不熟悉的社区居民们,也都交到了新朋友。通过邻里“朋友圈”,缩小社区的范围,拉近了居民的距离,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此外,目前除了厂矿老区住户们可用微信反映以及解决问题之外,社区也将进一步升级“微生活”网络服务平台,方便当地居民的各类生活。其中,社区将与辖区的超市、餐饮、医药、家政等多家电商联合打造“电商服务圈”,居民们可以不出家门就能享受社区的服务,目前包括“微药房”、“微超市”等项目也正在逐步建设和完善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阳:老社区里的“互联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