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xqw 发表于 2018-3-27 10:24:13

课外辅导行业规模超8000亿!学生减负咋成家长不堪承受之重?

舆情热点  新学期伊始,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相继推出的“减负大礼包”让人们应接不暇。  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教育厅提出“在全省范围内推迟到校时间”;  3月以来,杭州市上城区和拱墅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时间进行控制。其中规定,小学生晚9点以后,初中生晚10点以后,对于未完成的作业可以“拒写”,只需家长签字证明即可。  不少网民对学校减负的做法表示支持,也有部分网民认为,学校确保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的初衷虽好,但学业繁重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家长通过课外辅导班不断给学生“加餐”,规定休息时间的办法,难以触动学生负担重这一问题的实质层面。  的确,一面是学校想方设法给学生减负,另一面是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校外培训班。“  中国教育学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戏言称,“不怕身边有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差距越来越大”,生动地反映了许多家庭本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目标,争先恐后地将孩子学习的主战场从校内转移到了各类辅导班、培训机构的无奈之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让减负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实际上,在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已经将这一问题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  今年2月22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对部分培训机构存在的无证无照、超纲教学、组织竞赛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原定于3月10日举办的“华杯赛”决赛表示暂缓举办;  备受关注的“学而思杯”也表示今年不再举办;  由一些培训机构主办的数学“杯赛”也已停办。  而对于此次杯赛整顿的消息,家长最关心的是自己关注的竞赛是否会停办,也有部分家长表示会继续观望,“之所以关注并让孩子参与这些杯赛,主要是希望通过以此增加优质中学录取的几率”。
  媒体观点  《人民日报》:“给学生减负”为何牵动人心  目前,考试仍然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要减负,还应克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策略,形成全面可行的长效机制。  说到底,要从源头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杜绝减课时不减考试的表面文章;要“调结构”,着眼综合素质、调整课程大纲,也要“提质量”,减少机械重复,激发学生兴趣;要疏通机制的阻碍,也要堵住课外培训恶性竞争的漏洞……总之,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切莫把减负这一手段当作根本目的。  可以说,减的是负,提出的却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大命题。出台文件、落实措施,都相对容易,但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谋定全局的策略,摆正各方的角色,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  给孩子们“减负”,应该是一致的认识;素质教育,更是共同的期望。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将教育资源均衡化做实,才能真正让孩子们的童年丰富多彩。  《中国青年报》:让改革的光照进教育的影  课外培训机构发展至今,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乱。虚假宣传、漫天要价,与公立学校入学挂钩等现象频繁出现在报道里。  家长就像只无头苍蝇,被市场上繁芜丛杂的“培优班”闪花了眼,最后只能求贵求全,和孩子一同陷入重压之下。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中小学教育被当作是精英孩子进入高等教育的预备,而不是一生成长的基础。这种功利的教育观念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契合,也与单一的升学评价体系有关。  为校外培训热降虚火,教育部门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如何做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打破“唯考试”论,让人们在学校之外也有学习、发展的机会,考验着教育改革者的智慧与决心。
  网民观点倾向性  减负初衷是好的,上培训班是无奈之举(28%)  @坚果墙:家长一边数落着各种补习班、喊着减负,一边却又在补习班门口老实地等着接孩子。不是我们不想给孩子减负,而是都害怕落后。  减负应让学生回归课堂(26%)  @英子:减负要贴合实际,现在是校内减负,校外增压,家长和孩子奔波于各科辅导班之间,为寻找学有所值的班而绞尽脑汁。但实际上,学校才是最主要的获取课堂知识的场所。  努力学习无可厚非,减负任重道远(24%)  @忆往昔:别输在起跑线上,现在的起跑线仍是成绩。考学这个途径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获取成功最公平的途径,所以如果某个阶段成绩不理想,家长和孩子也会想办法扭转局面。  应该更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20%)  @凤城小生:现在孩子的课业压力确实太大了,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简单“一刀切”的减负,而是更多元的优质教育资源。应试教育让他们拥有扎实的知识储备,但素质教育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也应当重视。
  舆情观察  减负的提出由来已久,国家和各地教育部门为落实减负出台了不少文件。但减负喊了几十年,负担不但没有减反而更重了,原因或许还在于没有触及到真正要减的负担上。  过去,人们指责书山题海、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不堪重负;近年来,学生校内的压力确实减小了,但校外层出不穷的补习班、竞赛辅导班又将学生卷入了新的负担中,而家长也为此不堪重负。  最近,一篇题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文章道出了许多家长的焦虑所在,文章指出,现如今减负方式,反而把孩子的教育交给了社会,让家长陷入课外培训的“军备竞赛”。  这也提醒我们反思,减负到底要减什么?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应与减负有关的“三点半”现象时表示,孩子三点半放学,本是为了减负,不过家长却要五点半六点才下班,当中两个多小时成了“空窗期”,给孩子的福利成了家庭的压力。不少地方将减负单纯地理解为在校学习量的减少,校内学习时间让位,多余的时间自然而然地就流入了校外培训机构中。  竞赛作为培养专项人才的途径本没有错,但如今不少家长希望通过竞赛来为孩子的考学“加持”,而让孩子深陷于各类校外培训班,却显得本末倒置。  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当人们都开始追求不同档次的“教育”,只会加深“知识鸿沟”的扩大,造成社会进一步分层。对此,有关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要设立严格的准入标准、规范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加强监管。  此外,减负不是将负担转移给家长和社会,学校减负要贴合实际,更加全面、综合地考虑学生的需求。作为学校,应更主动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校内高效地掌握课堂知识,而不是将课堂知识留到课外的培训机构。  减负并非绝对真理,还需要理性看待。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本没有错,应该鼓励,并且在当前教育体制下,高考仍是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一味强调减负而忽视对孩子的发展不切实际,这也道出了许多人“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的压力。  实际上,减负并不是鼓励学生少学习、不学习,而是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均衡培养,这也是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如教育专家熊丙奇所言,要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学生和家长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以及择校焦虑中解放出来,不能简单依靠推迟上学时间、取消特长生招生、叫停竞赛、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经营等举措,而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综合素质而不只是高考成绩成为“指挥棒”,相信减负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课外辅导行业规模超8000亿!学生减负咋成家长不堪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