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诗人张庆岭
再说另一首《兰州很安全的》,作者依然是马萧萧。
这首诗,被视为马萧萧的代表作。当我在2012年8月31日上午,打开第8期《星星》诗刊读到它时,曾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诗是抽象的,诗又是具体的,在抽象里具体,在具体里抽象,让具体更加抽象着具体,让抽象更加具体着抽象,以让诗的神奇昂然而立,以让诗的真气直击灵魂。此乃大诗。
这就是我对这首诗的“第一感觉”,现在我依然对我的这种“感觉”倍觉欣慰。
如果有人认为它是在写实,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我甚至认为它根本不是在叙述,在说事儿,而是在抒情,在概括,在“形而上”上跳舞,在为整整一个时代画像。它让我们触摸到了梦幻与振奋,又让我们理解了悲凉与真实。
现实,多么可感;现实,又多么虚幻如哲学,诗,就是隔在现实中间的那条“古老的黄河”,它是我们的基因,它更是我们的骨骼。而诗的骨骼里,所珍藏的全是我们民族的魂魄,而我们自古就把它叫做钙。 接近不朽的诗赏析(节选)
军旅作家、诗人 杨献平
马萧萧少年成名,多年来似乎从没偏离过诗歌。他的《上帝为何造剪刀》《兰州是很安全的》是我读过之后若有所思,且时常能够想起的两首诗。前些年,因为失望,基本上不读军旅诗人的作品。直到马萧萧赠我新诗集《天马萧萧》之后,在他的众多诗歌当中,我才觉得,这些年来,马萧萧一直在探寻多面的道路,他可以在军旅和地方之间自由转换,且对近些年来大的诗歌环境与诗歌技艺(思想)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并以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试验。
《兰州是很安全的》,也注定是一首可以留下来的诗歌。当众人力求以繁复、深切的体验、累牍的语言和长度的书写来对这个时代进行有效发言的时候,马萧萧则化繁为简,一击中的。最后一句:“他们之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使得全诗顷刻之间有了力拔山兮与岁月泱泱的力度和厚重感。
任何一个时代的面目大抵如此,渊博的俗世其实很简单,众人的不同命运,众生的殊途同归,古今的前后贯穿,你我的同生同在……等等,看起来大相迥异,实质上毫厘无别。马萧萧的这两首诗歌,将两个古老的文化符号巧妙、机智地溶解之后,附加于具体的人和事物之中,使得两首诗虽话语聊聊,但却张力十足;虽略显直接,但蕴含博大。如果也将马萧萧这两首诗归于“口语诗”行列的话,显然并不逊色于那些习惯于以“口水”方式,不遗余力筑高个人诗歌“草台”的任何一个诗人及其诗作。
2014.8 诗歌主题的提升(节选)
广西诗人郑正西
同样写下层劳动者的诗歌,比如马萧萧的一首《兰州很安全的》短诗,诙谐风趣地写了民工为了生计,戴安全帽在工地忙活,而包工头在河那岸的宾馆,戴着安全套嫖娼。如果诗歌到此为止,也至多只呈现了社会现象,但作品的最后一句是:“他们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这就把善美与丑恶一下子提高到了历史的高度,人性和伦理的高度,作品主题顿时凸现。 诗的底线
福建作家昌政
在网上,读到马萧萧的《兰州很安全的》,很惊讶!
这是诗吗?强大的冲击力迫使我想:诗的底线在哪?我想,就在最后一行:以小可以见大了,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了最后这一行,诗就成了,而且是佳作。优秀的诗歌总有历史的纵深感,苍凉,忧伤,悲悯。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