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4106[/attach]
村民给红心猕猴桃授粉
为弥补农村发展“短板”,突破原有发展模式,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近年来,六盘水市立足山区优势,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新路,把农村老百姓沉睡的土地、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入股企业或合作社,共同发展优势生态产业,破解贫困地区发展难题,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共享发展的农村科学改革发展路径。
农民变成股东
米箩镇俄戛村村民万发燕把家里的10亩土地入股到润恒农业有限公司,每年可领到6000元的土地入股红利,猕猴桃达产后,她家还可以按照30%比例参与管理地块的分红。现在万发燕不仅成了园区里的产业工人,每个月拿固定工资,还成了股东。
六盘水市扶贫开发局一负责人说:“‘入股’改变了以往公司与农户‘分灶’吃饭的格局,公司与农户之间也从雇佣式的‘矛盾体’变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让入股农户的收益有了多重保障,更能让公司从生产管理中逐渐‘脱身’,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后期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开拓上。”
“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是六盘水市总结出的 “三变”模式。如今,在当地,有农民土地入股,增收致富,也有农民资金入股,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实现从农民到股民的身份转变,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聚集农村发展资源
2012年5月,舍烹村农民企业家陶正学返回家乡成立了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现代科技农业为核心,依托娘娘山湿地,致力于打造一个集“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园区。
合作社以“三变”模式改革吸纳会员,发展刺梨、猕猴桃、红豆杉、蓝莓等特色产业。村民可用土地入股,也可以现金入股,每股20万元,没有资金的,农户自筹10万元,陶正学借给他们10万元。如今,合作社已吸收460余户村民加入。
随着园区投产,舍烹村村民的收入年年提高,2015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左右。
22万人脱贫
盘县淤泥乡岩博村曾是一个贫困村,该村有酿酒的传统,该村村支书余留芬把发展的重头戏放在酒业上。利用村集体资金,按照彝族传统酿酒模式开办了一家酒厂,引进现代化管理,酒一推出,就深受好评,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近年来,该村累计创造用工1580人次,创造经济效益2450余万元,入股村民人均年分红达8.65万元。岩博村也从贫困村变成了闻名全省的小康村。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共有35.26万户116.53万人变为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的股东,入股农民前三年人均年增收1200元、三年后人均年增收可达3000元以上,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15元增长到2015年的7522元,带动22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欢迎光临 盛世湘黔网 (http://bbs.cnssx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