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5975[/attach]
9月2日,长沙市沙坪社区,肖定国(右)坐在弟弟家的堂屋里,亲友正试着与他交谈。肖定国因精神问题离家出走,23年没有回来。 图/潇湘晨报实习生冉建锦 记者杨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正是那无改的乡音,让肖定国老人得以回到阔别23年的长沙。虽然蓬头垢面,家人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老人经历了什么已不那么重要,家人团聚在一起,才是圆满结局。
9月2日下午4点多,65岁的肖定国脸上挂着笑容,坐在弟弟家的堂屋中。只要有生人靠近,他就会显得有些害羞。这是他时隔23年再次坐到这里。23年前,因精神问题他离家出走,家人寻找多年未果,父亲直至过世都未能见他最后一面。谁想因为一句“解手”,上海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甄别出了他的家乡。经多方联系,9月1日,肖定国回家了。
“我们把他的东西烧了,以为他不会回来了”
2日下午,肖定国坐在弟弟家的堂屋内,身上穿着一件新买的格子衫,手时不时抠一下小腿上的疙瘩。看到有人进来,肖定国满脸微笑,略显害羞。这是肖定国时隔多年再次回家。肖定国的弟弟肖立明说,他们家共有五个兄弟姐妹,肖定国排行老大。23年前,患有多年精神疾病的肖定国突然离家出走,不知所踪。
“他原本很聪明的,以前有一些农用机器他看了说明书就会用。”肖定国的妹妹肖东元回忆。但肖定国20多岁时,突发间歇性精神疾病,行为变得十分怪异,经常在家吵闹。这样的情况持续多年。肖定国42岁那年,他突然离开家里,再无音讯。
此后,家人到处寻找肖定国。母亲已经去世,父亲肖友红为寻回长子四处奔波。“只要听到哪里有长得像他的流浪人员,父亲骑着单车就过去了。”肖东元说。父亲寻找多年一直没有结果,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坐在房间里抽闷烟。肖定国离家3年后,父亲因患肺癌去世。
“父亲过世的时候,我们把哥哥的东西也烧了,以为他再也不会回来了。”肖东元说。
“隔了20多年,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今年6月,事情出现转机。
6月1日,长沙市开福区沙坪街道沙坪社区办公室主任熊建玲在街道社区QQ交流群内看到一条信息,有一名疑似20多年前沙坪街道走失的肖姓男子出现在上海。
“我对这个事情只有个大概印象。”熊建玲说。沙坪社区曾有三个人走失,其中就有一个姓肖,也发生在20多年前,不过她并没有见过这个人。熊建玲通过电话与家住长岭组的肖立明取得联系,并将照片通过微信发给了肖家人。“虽然隔了20多年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肖东元说。肖家人通过街道与上海方面取得联系,经多次沟通,确定了那个肖姓男子就是消失多年的肖定国。
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救助甄别科科长梁熙武是确定肖定国身份的关键人物。据他介绍,甄别科是单位刚成立不久的业务部门。今年4月,他前往上海市救助站位于江苏的一个安置点开展甄别工作时,发现了肖定国。
梁熙武称,根据资料,肖定国在救助站已经生活了8年,最初是在上海郊区流浪时被公安机关遣送至救助站的。在救助站里,肖定国不太与人交流。经过多次交流,肖定国说出了浙江、湖南的几个地点,并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肖定坤”(事后证明名字是错误的)。
上海救助站工作人员通过公安系统查询等多种方式,都没有发现可靠信息。一次沟通时,梁熙武发现,肖定国不讲“上厕所”,而习惯讲“解手”。“我老家在湖南湖北交界,上海人听不懂他讲话,但我听得懂。”梁熙武说。他认为肖定国很有可能是湖南人,决定将肖定国带回上海,希望了解到更多信息。
多次努力后,肖定国终于讲出自己的家乡在“长沙县沙坪乡”(上世纪90年代被划为长沙市区)。梁熙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长沙民政部门取得联系,最终获得了积极回应。
“他一看见我们,就叫出了大姐的名字”
由于失踪多年,肖定国的身份信息已全部注销,肖家人无法前往上海将人领回。加上洪灾等因素,肖定国的归程一直拖到了9月。9月1日,梁熙武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将肖定国送到沙坪街道。
“他一看见我们,就叫出了大姐肖建华的名字。”肖东元说。几次沟通后,家人发现肖定国还记得弟弟叫“三爷”,弟媳的小名叫“张满”。“原来还说要做DNA,见面之后就根本不用了。”肖东元告诉记者。回家后,家人给他买了10多套衣服,还买了中药给他治疗小腿上的疙瘩。
这23年,肖定国是如何度过的?又是怎么到了上海?由于肖定国没法正常沟通,家人也无从得知。只在几次交流中,肖定国吞吞吐吐地说“有打雷、有闪电”,家人只能凭这几句话和一张刚进救助站时蓬头垢面的照片,去想象哥哥曾经历的一切。
经过家人商议,肖定国被安排住在弟弟家中,社区和街道也送来了慰问物资。“接下来还要帮他恢复户口,办理低保等。”沙坪街道民政办工作人员贺惠存说。
“这次再也不会让他跑出去了。”肖定国的家人望着他说道。肖定国脸上还是挂着客气的微笑,这23年间他经历了什么,也许再也无从知晓。
潇湘晨报记者曹伟
欢迎光临 盛世湘黔网 (http://bbs.cnssx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