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标题: 贵州:唤醒游客心中的“最美乡愁” [打印本页]

作者: cnxqw    时间: 2015-8-9 01:15
标题: 贵州:唤醒游客心中的“最美乡愁”

    中国旅游报 据《人民日报》微信不久前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考察时,沿着土墙和木栏相伴的乡村小径,边走边询问当地脱贫致富情况。看到鲜花盛开,道路两旁的房子干净整洁,他有感而发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近年来,因为统筹推进精准扶贫,花茂村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花茂村,体会一下贵州“最美的乡愁”。

  清澈的白腊河穿村而过,成片成片的向日葵、格桑花掩映下的土墙草垛,青墙黛瓦,数百年历史的土陶文化……盛夏,走进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总书记曾经到过的小山村美丽如画。这个村过去是贫困村,村名叫“荒茅田”,也就是贫困荒芜之地。近年来,该村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成效显著,现已开办42家乡村旅馆、10户农家乐,更名为“花茂村”,寓意枝繁叶茂,也是幸福生活之意。

  乡村旅游变火了

  虽然总书记到花茂村的事情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是村民们仍然喜欢聚在一起“摆龙门阵”,核心话题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总书记来我们村了,还和我们握手!”这是现在村民们对游客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总书记到访过的农家乐“红色之家”的主人王治强至今还沉浸在与总书记见面座谈的兴奋中,并且记忆犹新:“6月16日那天,总书记来到我们村,与村干部还有乡亲们就在我家的小院围坐下来,我和妻子就坐在总书记的两侧。总书记问我的农家乐生意,感觉他很亲切,很关心我们百姓,我很感动!”

  今年52岁的王治强,与村里其他人一样,为了谋生,17岁就去外面打工了,“去年我听说花茂村搞新农村建设,觉得很有前景,所以带着攒下的积蓄回家将老房子翻新,去年9月开了‘红色之家’”。“红色之家”可以同时接待10桌客人,还有4间客房。总书记来过之后,“红色之家”更火了,客流量明显增加。只要是到花茂村的游客,会专门去“红色之家”听王治强讲述与总书记座谈的情景,吃一吃地道农家菜,“以前背井离乡,靠出苦力也只能养家糊口,如今在家门口创业,一家6口都用心经营这个农家乐,主打原生态农家菜,很受游客欢迎,一年能挣上十来万。”王治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除了花茂村,贵州的乡村旅游一直很火,像遵义的桐梓县村寨内外也都停满了“渝”字头等外地车。2005年,桐梓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中心,在发动农民生产致富的同时,资助农民建设黔北民居、改建厕所、修筑道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桐梓县旅游业在2014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县现在有25个乡村旅游点、1201家乡村旅馆、68家宾馆酒店,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6.3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20.95亿元,各项指标增幅在遵义市名列前茅。在桐梓县的1201个农家乐中,年收入50万元左右的农户占到53家,年收入50万元至100万元的有16家。除了当地村民纷纷返回家乡,也让更多的城里人来到田间地头,探索通过乡村旅游致富的模式。

  贵州省省长陈敏尔在第十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说:“我们要秉承‘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理念,让多彩贵州风行天下,让美丽乡村更加美丽。”陈敏尔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让居住在乡村的群众生活幸福美好,让来到乡村旅游的人们舒适快乐。“道法自然”,就是树立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保护好溪流、林草、山丘、田园等生态细胞和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等文化元素,传承好传统文化、耕读文明、田园生活,唤醒游客心中“最美的乡愁”。

  民族魅力很“出彩”地处黔东南雷公山区的雷山

  县,素有“苗疆圣地”之称。这里生态优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近年来,雷山县立足自身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在注重保护原生态文化前提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特别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住农家院”的田园式、体验型乡村旅游度假活动,越来越受到四方游客的喜爱。2014年,雷山县共接待游客488.36万人次,同比增长32.5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36亿元,同比增长24.6%。

  目前,雷山县有农家乐350户,直接从事旅游行业人数达7000多人。依托旅游开发,雷山县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农民积极发展茶叶、中药林、林下鸡、黑毛猪等特色种养殖业,带动6万农民脱贫致富。“穷了几十年,我怎么也想不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雷山县西江苗寨农家乐“阿浓苗家”老板李珍说,“10年前,我们一家子还挤在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里,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了填饱肚子,夫妻俩常年在外打工,2008年,西江千户苗寨开始发展旅游。2009年,李珍瞅准时机,自筹20万元,又贷款20万元,开了农家乐。开业后生意比想象得还要好几十倍。不到半年,不仅20万元的贷款还清了,还招了几十名服务员。现在,阿浓苗家一年的营业额超过30万元。

  目前,西江苗寨开办农家乐、银饰加工店、刺绣加工坊、摄影及民族旅游商品店的就有631户,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达1900人。2014年,西江苗寨接待游客达240万人次,光西江旅游公司给西江村民发放民族文化保护奖励金就达2000多万元。如今,西江村民有的开办农家乐当老板,有的当专职演员拿工资,生活过得很“出彩”。

  另外,在侗歌声声、米酒醉人的“侗乡之都”黔东南黎平县,青山环抱的侗族民居、古朴悠长的风雨桥、犹如天籁的侗族大歌,构成肇兴侗寨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慕名前往。近年来,黎平依托旅游景区景点,大力开展“农家乐”、观光农业、原生态旅游等乡村旅游。挖掘打造银饰、竹编、根雕、芦笙制作、刺绣、蜡染编织等民族传统工艺品,让乡村旅游有看点,农民增收有增长点。如今,仅在黎平肇兴景区,乡村旅游精品客栈就达80余家、床位1400余张,培育餐馆72家、餐位3000余个。2014年,肇兴侗寨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万元,百姓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

  “红”“绿”交织焕生机

  从贵州遵义县向西行58公里就可以到达群山环抱下的苟坝村,别具一格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地掩映于绿色田园中,绕村马路交错纵横——古老与崭新相依,历史与现实辉映,“红色”与“绿色”交织。

  “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三进三出遵义县,在苟坝村召开‘苟坝会议’,这为苟坝村的红色文化旅游打下了基础。”遵义县枫香镇镇长帅波在介绍会议史实、历史地位与苟坝景区区域发展情况时说,苟坝会议被称作是遵义会议的续篇,对于红军长征由被动转为主动有着不可忽略的历史作用。

  如今,苟坝村历经70多年发展,苟坝会议会址已成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是全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之一。在苟坝,木质结构的房屋鳞次栉比,红军资料陈列室、红军村、红军医院等历史遗址保存完好,并配套建设便民村、服务区、商业街、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生态农业观光园,使苟坝呈现出一片全新的面貌。帅波说,发展红色旅游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有钱了才能将田园打造得更美。2013年,枫香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超9000元。

  在遵义汇川区北大门革命圣地娄山关脚下的娄山关村,拥有以娄山关战斗遗址为主的长征文化体系和生态文化景观红色旅游资源,近年来依托宜人气候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该村经济发展凸显“红”“绿”魅力。据统计,2004年以来,该村已创建省级“四在农家”示范点1个、市级3个。截至目前,娄山关村已建设乡村旅馆302家,接待能力达1万人次,户均收入16.5万元,带动1580人就业。

  据了解,贵州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分工任务》,明确提出将通过综合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实施对革命遗址的保护规划,加大对革命遗址保护和修缮的支持力度。围绕黎平会议纪念馆、独山深河桥抗日遗址、黔东南榕江和黔南荔波红七军军部旧址、晴隆“24道拐”等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精品景区。

  贵州省制定出台的《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提出:从2013年起,贵州省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5年内,在300个贫困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围绕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游和生态休闲游等主题,加快形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多元化乡村旅游扶贫产业体系。

  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介绍,下一步贵州将围绕推动旅游扶贫重点村和全省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和扶贫工作,“以自然景观带、特色文化带、美丽乡村带为轴线,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把多彩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吸引更多游客在乡村住下来、坐下来、静下来。”







欢迎光临 盛世湘黔网 (http://bbs.cnssx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