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一座典型的因煤而生的资源型城市,号称“江南煤都”“西部煤海”。煤炭在给当地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环境污染,六盘水曾登上国家环保总局“区域限批”名单。
如何不走旧路,变“黑”为“绿”?六盘水提出“不要污染的GDP”,力争让工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同时叫响“中国凉都”的称号,努力把煤炭之城变成休闲之城。
曾被国家环保总局“区域限批”
数据显示,六盘水已探明铁、铝等3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吨,已探明储量180亿吨,是中国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资源基地。
这让六盘水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在约50年的矿产开发中,共向国家输送原煤10亿吨,发电4000亿度。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六盘水依托其丰富的矿产资源,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六盘水市的GDP和财政收入连增数倍,初步实现了由落后地区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跨越。
环境污染也伴随着经济的一路高歌而加剧。“六盘水一直从地下采煤发电输送到全国各地,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生态和环境。”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说,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发展方式粗放等原因,矿产资源浪费严重、水质持续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六盘水的森林覆盖率最低跌至7.55%,水土流失面积占了总面积的80%以上;境内小煤窑遍地开花,煤矿、洗煤厂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进长江上游的三岔河;空气也受到严重污染,六盘水成为全国酸雨的重灾区;2007年初,六盘水登上国家环保总局“区域限批”名单。
“不要污染的GDP”
因资源而兴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资源枯竭而亡。资源开发带来经济腾飞,但沉重的环境代价,让六盘水人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如何才能摆脱“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六盘水提出“不要污染的GDP”。
严峻的形势逼出一系列“狠招”: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没有环保措施的项目坚决不上;规模小、消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退出。
经济迈入新常态,六盘水同时面临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两头挤压的困境,从何突围?李再勇给出的答案是:“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
在黔桂公司,煤电化材一体化项目跳出煤发展煤,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我们形成了‘煤—电—焦—气—化—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可将每吨原煤价值至少提升3倍以上。”公司负责人介绍,2014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
据介绍,六盘水已初步形成了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及工业废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矸石发电、冶金渣综合治理等循环发展模式。
以煤“起家”的六盘水,正在努力转型升级,力争让工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去年接待游客首破千万人次
六盘水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注重生态重建、全力打造生态环保之城,步子迈得坚实。
2010年,六盘水决定启动明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将河流串联起现存的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构建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并通过绿道实现城市休憩和生态空间一体化。
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六盘水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森林覆盖率由低谷时的7.55%提高到目前的45.4%,营造林每年正以1.8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煤矿数量由2475个减至300个以下,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000余万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让54.2万亩石漠山地披上绿装……
近年来,六盘水还叫响了“中国凉都”这个品牌,欲以此为突破口,把“煤炭之城”变成“休闲之城”,逐步摆脱路径依赖,防止矿竭城衰。
据六盘水市气象局局长康学良介绍,六盘水夏季平均温度是19.7摄氏度,全年凉爽舒适天数达223天以上,2005年8月,中国气象学会组织专家审定,给六盘水政府颁发了“中国凉都”证书。
举办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滑翔伞邀请赛,推介贵州屋脊韭菜坪、哒啦仙谷……六盘水一手借赛促游,一手借景引人,使“中国凉都”知名度越来越高。
2014年,六盘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达10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27亿元,增长29.1%,旅游收入增幅名列贵州省第一。
欢迎光临 盛世湘黔网 (http://bbs.cnssx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