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习水深山古道 穿梭百年时光

[复制链接]

9093

主题

9192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8:5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条石板路修建于百余年前


  悬崖上修建的石阶


古道庙宇见证了曾经的繁华



习水深山古道 穿梭百年时光科考人员在保护区发现古商道,系清代一企业家所建,为当时川黔物资交流通道贵阳晚报记者 黄黔华

  本报讯 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考队在保护区进行考察时,发现大量残存的古道。昨日,遵义市文史部门人员证实,这些沿着崖壁、溪谷修建的道路,是曾经的古商道,通往四川、重庆等地,已废弃上百年。

  从土城镇红卫村巴折沟梁子进山,一条几乎被枯枝败叶覆盖的石板路,顺着山势,弯弯曲曲通向山中。

  向导罗永卫说,这条路蜿蜒于悬崖上和溪谷中,是先人用铁錾开凿的。在连日的行走中,科考队不止一次在古道边看到寺庙遗址,碑刻记载,有些庙宇修建于清咸丰、清光绪年间。当地人说,庙宇的密集程度佐证了古道当年的繁华程度。“庙宇多,说明香客多,人流量大。”村民罗安均说,上世纪初,当地修了公路,古商道才被废弃。

  村民袁图生说,保护区的古道有些被改造后,作为贵州、重庆、四川的景区道路使用,但绝大多数已废弃。目前,残存的古道约有100公里。向导说,这条路与一个名叫袁锦道的清朝人有关。昨日,据遵义市博物馆、习水县文史专家确认,科考队发现的残存古道,确系袁锦道修建,是当年由习水县土城码头,经今赤水市官渡镇、长沙镇,通往四川合江县的大路。

  据介绍,袁锦道生活在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是习水县三岔河人。中进士后,他弃文从商,回老家兴办实业,开办石厂、银厂等46家工厂。挣了钱的袁锦道,修通了习水通往四周的路。目前可考的,有通往綦江、江津、泸州、合江、赤水、桐梓、遵义、仁怀,以及土城的道路。他甚至还计划修建一条石板路,连通重庆。当地村民说,为了筹钱修路,袁锦道开办了铸币厂,仿制嘉庆年号的铜币。这种假币,在川黔两省多有流通。嘉庆皇帝知晓后,派钦差查访,并将其带回讯问。但得知袁造假币是为修路后,嘉庆皇帝认为他有功无过,还赐他“八品征仕郎(为清代的一种虚衔)”。

  据称,袁的铸币厂在保护内的某个山沟中,有遗址尚存。为了给位于深山中的十几家工厂运输原材料,袁在保护区内修建了大量道路作为“厂区”公路。这些厂区公路与同时期修的主干道相连,构成了大山里的交通网。“在清代,这条路对川盐入黔、黔茶出山作用巨大。”遵义市博物馆的专家说。


【链接阅读】

岩腔藏物助人 大山中的温情

  越深入核心区,古道的痕迹越少。多数时候,人们只能通过崖壁上的錾孔、岩腔里烧火的痕迹,推断是否有过道路。

  村民罗清泰说,以前,过往的人常会在岩腔、庙宇休息。崖壁、岩腔中的錾孔是人们为搭建木棚而开凿。科考队进山当天,在一个有錾痕的岩腔宿营,负责后勤的人发现锅摔坏了,没法做饭。大家愁眉不展时,向导罗安均跑到河谷对面岩腔下,拿来一个铁锅。罗安均说,铁锅是进山养蜂的村民放的。“进山的人都可以临时借用。”他说,除了铁锅,岩腔里还有柴米油盐,甚至还有被子、鞋子,供路人使用。

  11月6日,科考队夜宿火盆岩时,多数人鞋子湿透,一时无法烘干。恰巧,大家在岩腔里找到了四双洗得很干净的旧解放鞋。

  第二天,离开火盆岩时,科考队将剩下的盐、米、油、辣椒面等,放进岩腔的干燥处。“这个习惯,是老人传下来的。”罗安均说,进山行路不易,人们习惯用这种方式,给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