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王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超三成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23日举办的语文版义务教育修订版教材使用暨培训工作会上表示,今年秋季,全国400多万中小学生将开始使用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新修订的教材重视古诗文学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超30%。 针对网上所传将《南京大屠杀》题材撤下之事,昨日,语文出版社在其官方网站刊发严正声明,声明指出,此种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混淆视听”。在修订过程中将温书林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一文换成张纯如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的节选,课文题目为《死里逃生》,不存在撤掉的问题。 1 比较 增加古诗文比重 “目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足是语文课本普遍存在的问题。”王旭明说,此次语文版修订教材重视古诗文学习,大幅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一至六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的30%,每册最后一个单元集中安排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七至九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的40%,每册安排两个单元的古诗文。同时,教材还注重通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王旭明表示,教材修订充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优势,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小学阶段通过遴选体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文质兼美、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篇目,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中学阶段重视选取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经典篇目,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古诗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修订后的教材保持了原有教材古诗文的比例,并在这一基础上增加了古诗文比重。比如:一年级至六年级《百花园》中的“读读背背”栏目,安排的内容都是古诗文;全套教材在《百花园》中安排读背古诗文82篇,比实验版教材增加了40%。另外,七年级至九年级口语交际中的《交流座右铭》、《谈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写作中《我看古人的苦读精神》,综合性学习中的《诸子百家初探》、《现代社会与儒家思想》等,都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教材注意通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写话、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的设计,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教材、教参、学参、读本四位一体,各有不同,方便使用。 2 篇目 40%的课文被更换 王旭明介绍,语文版修订教材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突出语文性,把语文教材编成语文教材。让老师用这套教材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让语文课姓语名文,充满语文味;让语文回归语文。无论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还是科学教育、审美教育,一切都要在语文的框架内进行。 王旭明称,修订后的语文版教材,修改、替换了原有教材60%的内容,所有的选文和练习设计都紧紧围绕语和文展开,告诉学生如何说、如何读、如何写。修订组成员始终认为,和说什么相比,怎么说更重要;和读什么相比,怎么读更重要;和写什么相比,怎么写更重要。学生把怎么读、怎么说、怎么写搞清楚了,语文素养自然会提高。 “在以课标为依据的基础上,语文版修订教材特点,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注重在统一上下功夫。”王旭明说,在选文上,力求文质兼美,所选课文既有较高的思想性,又有较高的语文价值。修订版教材和之前版本比,大约替换了40%的课文,更换标准就是是否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 引导 课后练习注重理解运用 在课后练习上,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做到既有一定数量的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练习,又有较大比例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练习,还有不少则是二者兼顾,比如设计了较多的读写结合题。 同时,练习中多次出现“用自己的话说说”、“用自己的话写写”等题目,这样做的目的是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的能力。在口语交际、习作(写话和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上,注重话题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巧妙结合。比如八年级第三单元,课文分别是《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三十年前惊世一跪,三十年后一座丰碑》,体现出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王旭明表示,在强调语言文字运用上,以语用观统领全套教材。体现在选文上,力求语言文字运用的示范作用,加强读写结合。比如七至九年级的教材,在保持原来四篇鲁迅作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课后练习上,大幅度增加语言文字运用题比重。全套教材当中,语言文字运用题,即用语文来说现象,分析、解释各种问题的题目,占到50% 以上。体现在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上,话题的形式更加考虑学生的需要。 口语交际加强了互动性,比如:一二年级看图讲故事《劝说》,七八年级开一次辩论会《一分钱的官司该不该打》等;习作加强了实用性。 修订历程 建立三审制度 历经三年完成 据介绍,自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语文出版社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从小学至高中的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15年来,语文版课标教材被福建、广东、河北等省市的学生使用。 2013年9月,按照教育部相关通知的要求,语文出版社在综合有关专家和广大师生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正式拉开教材修订的序幕。聘请教育教学专家、语言文字专家担任教材的编写顾问,对教材内容反复讨论,努力使教材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经验的支持。在教材修订过程中,编委会严把质量关,建立了三审制度,还成立了监审组,分别对内容和文字进行审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16年4月下发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语文出版社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已进入《2016年义务教育用书目录》。 声音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综合利用有限的教材容量,做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且整体推进,一直是教材编写的难题。语文版修订教材在这方面的安排比较合理,每一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既和单元文体有联系,又体现了话题的丰富性。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倪文锦 语文版修订教材小学阶段的选文文质兼美、贴近儿童生活,语言大都活泼、生动、趣味很浓,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和对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视,同时又关注了孩子的现实需要。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张赛琴 时事辣评 扎牢中华文化的根 庹新岗 此次对语文版教材的修订,一个亮点是重视古诗文学习,大幅增加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 应该说,这种改变顺应了民意。现在学习古文经典已成为不少人的主动需要,这从国学热持续升温可以看出。鉴于社会上各类国学班的质量良莠不齐,学校教育增加传统文化学习,无疑更科学合理。 而且,学习传统文化,中小学生比成年人更占优势。一方面,他们心智单纯,可以将精力更集中投入到学习中,不受外物干扰;另一方面,从小到大的熏陶,也会让一些古文经典更好地沉淀到脑海里,轻轻一吟,便熠熠闪光。更重要的是,古文、典故背后的民族精神和特质,也会在学习中镌刻进骨髓,成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 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人文教育,在教会学生流畅而准确的表达后,势必面临教导学生如何成人的话题。此时,把古人的智慧抛在一边,不啻暴殄天物。或许,一年级小学生很难理解“低头思故乡”的滋味,但长大后异乡求学谋生时,则会品味出其中甘苦;而当遇到挫折时,回想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词句,又会增加几多感慨。 于此而言,多学古文其实是给民族精神打底的一个过程。只有先打好语言的底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鉴赏它、热爱它,最终扎牢中华文化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