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赶年节 摆手堂前燃起熊熊篝火,跳摆手舞的姑娘小伙们笑意盈盈围成一圈,热情好客的土家人摆开特色长龙宴宴请四方来客。 “放歌天门”武陵山赶歌会、溪布老街摸米狂欢、拦门酒、打糍粑、唱傩戏、打溜子…… 今年春节期间,张家界以“冬游张家界 土家过赶年”为主题,推出七项系列活动,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民俗文化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为新年的喜气洋洋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异彩纷呈 张家界古老的傩坛打击戏 春节前夕,首届土家赶年节隆重开幕,当天,近万名游客与市民共享这场文化大餐。抡大槌打糍粑,声声都是土家年。现场,土家人一边打糍粑,一边进行揉制,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几位北方大汉自告奋勇上阵抡槌,赢得阵阵加油声。舞台上的一段傩戏,勾起了现场不少湘西本地人的春节记忆。 武陵山区是我国土家族、苗族、白族、侗族等数十个民族的聚居区。歌舞既是武陵山区各民族文化的符号,也是各民族儿女的情感载体。 赶歌会 “桑植民歌歌王”尚生武在赶歌会上亮嗓 “赶歌会”是武陵山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今年的“天门放歌”武陵山赶歌会更是精彩纷呈: 66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桑植民歌歌王”尚生武登台亮嗓。 恩施小妹娃龙玲莉唱着鄂西土家风味的民歌《山里的女人喊太阳》赶歌来了。 28名湘西阿公阿婆吹着唢呐赶歌来了。 源于春秋战国的侗族大歌赶歌来了。 6名重庆黔江土家汉子更是不示弱,唱着《怕个么子》来了。 近百名张家界土家族发源地的农民们,举着牛头骨,打着赤脚,穿着蓑衣,舞蹈着农耕文化的《毕兹卡-里且》来赶歌。 历史 张家界土家族茅古斯舞 土家族赶年约500年历史,相传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个年关,湘西土家族将士奉诏赴东南沿海抗倭,因军情告急,全族人便提前一天过年,后来土家族将士取得了赫赫战功。为缅怀祖先,土家族从此就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俗称“赶年”。 今天的湘西儿女在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打糍粑、杀年猪、摆长龙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湘西人的粗犷和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传承文化 为了进一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张家界有关部门近年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举措传承弘扬土家“赶年”民俗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精彩的“天门放歌”武陵山赶歌会现场 今年的赶歌会相比以往就有了不少创新,赶歌会在世界最大旅游文化吧张家界云顶会举办,借助现代最先进的科技和超炫的灯光、音响效果,带给观众一场畅快淋漓的视听享受。此次赶歌会更是首次举办的多民族赶歌会,被土家族历史学者称赞为民族文化的创新之举。张家界副市长欧阳斌介绍,张家界首创打造的“‘天门放歌’武陵山赶歌会”品牌,旨在打破以往单一民族“赶歌会”的传统习俗,逐步打造成为多民族甚至国内外民族歌舞文化交流、交融、创新的平台。 国外游客参与张家界春节旅游文化活动(资料图) 今年春节前后,张家界还与湖南卫视合作,推出2017新春走基层特别节目《直播苏木绰》。“苏木绰”在地理意义上代指以石堰坪村为中心的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沅古坪镇等土家族人聚居一带,景色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古色古香的土家吊脚楼相映成辉,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湘西精品旅游扶贫线路上。 从1月26日到1月30日,为期五天的直播组织当地群众开展了精彩的鸡罩捕鱼、古法榨油、打糍粑、跳高花灯、舞龙灯和过土家赶年、毕兹卡相亲会等活动,从地理、历史、民俗、文化、扶贫故事等多个角度展示土家族“祖源之地”的面貌。 张家界男女老幼参加民俗文化表演 “绝版山水是张家界的形和体,民族文化则是张家界的灵与魂。张家界推出春节系列旅游文化活动,是对张家界传统年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张家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天保介绍,近年来,张家界积极培育旅游文化品牌: 诞生了世界第一台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 培育演绎大湘西古老神奇民族文化的《张家界·魅力湘西》。 张家界土司城、溪布街、宝峰湖、《烟雨张家界》、《梦里张家界》每天演绎着各民族文化史诗的原生态歌舞,展示着张家界神奇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张家界的旅游文化演艺剧场可同时容纳1.5万游客,成为中国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经典范例,被业界誉为“张家界现象”。 张家界春节文化活动之摆手舞 据悉,仅去年,张家界就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260场次,展示近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1000名文化传承人、10000名文化艺人参与表演,推动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扩大了旅游消费,让海内外游客享受绝美风光的同时,也体验充满激情和魅力的民俗风情。 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也促使张家界旅游保持高基数高增速发展。2016年,张家界实现接待旅游总人次6143万,旅游总收入4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0%,增幅居全国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