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家家有项目 人人有事做—来自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贵安新区的产业扶贫一线见闻

[复制链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8 15:2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7年,是我省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我省正集中火力实施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把产业扶贫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行动,加强技术、金融、管理、营销等各种配套服务,带动60万贫困群众产业脱贫。
  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贵安新区……在这个春天,一场以产业扶贫为主攻方向、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基本目标的脱贫攻坚战正在全面打响。
贵阳 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 本报记者 吴琳
  在贵阳市,脱贫攻坚和一个关键词紧密相连,那就是“高一格”。
  敢于“高一格”,那是有底气——贵阳在全省率先“整市脱贫”、率先消除绝对贫困、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提高扶贫开发标准、率先开启大数据精准扶贫。
  按照国家扶贫标准,贵阳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8.35万人,18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全部实现“减贫摘帽”。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贵阳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越过4300元,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
  透过数据不难发现,“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早一点现代化”的贵阳大扶贫战略行动正以铿锵的节奏稳步前进。而前进的“核心动力”则源自贵阳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攻坚合力,突破产业扶贫关键节点。
  脱贫攻坚的核心是产业扶贫,选准产业则是决定扶贫能否成功的敲门砖。
  息烽县九庄镇是贵阳市西北部的一个边远乡镇,村民以传统农业为主,一亩地的年产值仅有一两千元。该做哪样产业,才能让村民的钱袋鼓起来?
  九庄镇找到的答案是吊瓜。九庄镇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好,非常适合吊瓜的生长。凭借气候环境优势,息烽县把浙江商人陈刚引到了九庄镇。
  “去年,从农户手中流转2017亩土地种吊瓜,实现产值700多万元。”贵州山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说。
  这700多万元产值的受益人不只是陈刚,还有村民。村民刘光志右腿残疾,一家三口就靠3亩土地过活。过去种玉米、油菜,一年收入仅有2000多元。2016年,他的土地流转给公司种吊瓜,平常就在公司打零工。这一年,土地流转费加务工酬劳,他拿到了近5000元。
  “流转了1000多户的土地,带动了周边500多农户参与吊瓜种植或管理,其中有100名低收入困难户。”九庄镇党委书记童洋舰给记者算起“细账”。
  立足资源禀赋,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九庄镇趟出了扶贫新路子。在开阳县双流镇三合村,借助甘甜的山泉水同样做足了水文章。
  “年产瓶装矿泉水350万件,桶装矿泉水360多万桶。”贵州悦露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坤说,在生产饮用矿泉水外,他们还建了个特色水产养殖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采用“循环生态工厂化模式”养殖冷水鱼10余万尾。
  “有30多位村民在水厂和园区务工,月收入两三千元。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好资源,吸引更多企业来投资建水厂。”三合村党支部书记严文富信心满满。
  产业扶贫有两本账,一是“时间账”,一是“经济账”。要盘活这两本账,需要充分放大产业扶贫“稳定”“持续增收”两大效益。
  在贵阳乡村,将大扶贫与大产业、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等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延长产业链,实现经济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并不少见。
  在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水头寨,青龙河绕寨而过,传统的布依民居散落在河畔。近年来,水头寨聚力打造美丽乡村,深入推动乡村旅游,让昔日贫穷的寨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寨。
  村民罗帮兰过去是贫困户,2015年拿到帮扶资金后,她把自家房屋改建为农家乐和酒坊。“餐饮加住宿,夏天一个月可以收入近万元,再加上酒坊酿酒,一年找个10来万元不成问题。”罗帮兰笑着说。
  贵州久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驻水头寨的旅游公司,通过挖掘布依文化,改善基础设施和环境,寨子里建起了酒坊、豆腐坊等十三个作坊。全寨64户村民,每家至少都有一人在公司上班。“保守估计,去年旅游业让全寨人均增收万余元。”公司负责人余涛介绍。
  乌当区羊昌镇是第二届贵阳农业嘉年华的主会场,历时一年的打造,昔日的街道变成了商业步行街,陈旧的村居变成了青瓦房,沿街店铺林立,一个全新的“花画小镇”呈现出来。
  “花画小镇”由都市现代农业创意区、高档花卉展示区、花艺步行街区等组成,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赏花休闲。一业兴则百业兴,休闲旅游业还带动了商贸服务业、现代农业、健康养生养老等一系列产业的蓬勃发展。
  羊昌村村民刘世碧去年在离家1公里的园区找到了工作。“就是大棚里整理管护盆栽花,公司包中午饭,月工资2000多元,丈夫也在打零工,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一年下来比过去种地多挣3万多元。”刘世碧说,除了她,村里还有10来人在这家公司上班,“只要勤快,在家门口找点工打还是不难的。”
  产业链的形成让羊昌村的村民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收入也更持续稳定。
  贵阳市把各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产业扶贫项目已覆盖全市所有村,带动贫困村100个,引领基地农户35万户100余万人,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6万余人。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该市农村常驻居民可支配收入3个百分点。贵阳力争再过五年,实现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越过6500元。
  息烽县红岩村葡萄种植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家家有项目 人人有事做
  — 来自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贵安新区的产业扶贫一线见闻
  六盘水种植户采摘猕猴桃喜笑颜开。
  习水县良村镇村民杨显彬正在给山羊喂饲料。 黄霞 摄
遵义 穷人跟着能人走 能人跟着产业走 本报记者 黄 霞
  扶产业就是扶根本。
  近年来,遵义市紧紧围绕全省确定的“十大扶贫产业”,结合该市农业“八大产业”,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域特点和市场前景,因地制宜,让脱贫捷报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频传。
  2016年,遵义市产业扶贫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4543.9万元,占到县专项扶贫资金总数的36.9%,扶贫产业覆盖农户8.7万户,其中贫困户4.4万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遵义市以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为“引爆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长短结合 以短养长”为抓手,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要求,确保到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0%以上用于产业扶贫,确保将50%的财政扶贫产业资金量化到贫困户。
  二月黔北,春寒料峭。
  桐梓县大河镇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兔乡”。由返乡农民工创业建立的大河民合肉兔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支部 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全镇7个村发展肉兔养殖。截至2016年底,该镇贫困户两批肉兔已出栏,户均增收3000余元,全镇165户建卡立档的贫困户吃上了“产业饭”。
  龙坪村村民龙文就是其中之一。
  2月24日,在煤矿上做零工的龙文一下工就迫不及待往家赶,家里的“兔宝贝们”还等着他回去喂饲料。
  “有时候忙起来我连饭都顾不上吃,但兔子一天的‘两顿饭’,我再忙都不敢忘,还得靠它们卖钱呢。”龙文打趣道。
  龙文是去年9月份开始养兔的。当地政府分两批次把96只兔种发到他家。
  龙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9月份开始养兔,今年1月份卖了67只,按每公斤17元来算,已找了6600元,剩下的29只都是能繁母兔,以后就不用再买兔种了。
  龙文养兔子不愁销路,只需把兔子养大,合作社负责回收销售。
  如今,大河镇的肉兔已经成为了重庆食客餐桌上的主打特色。
  在桐梓,肉兔养殖只是产业脱贫的一个“点”。
  放眼全县,还有高桥镇助农增收的千亩樱桃基地、小水乡规划栽种的千亩蜜柚园……都是该县全力以赴发展产业脱贫的“实力牌”。
  2016年,桐梓县产业扶贫资金投入2015.2万元,主要用于规模化特色产业和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以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让老百姓在各类种养殖业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在道真自治县河口镇,三坝村村民杨克顺脸上的笑容和龙文一般模样,他地里上万斤的花椰菜立马就能采摘变现了。
  “2015年,村里建起蔬菜产业基地,我们也跟着种起了蔬菜,基地负责回收。今年花椰菜7角钱一斤,预计仅这一项我家就能增收上万元。”杨克顺说。
  除了蔬菜基地,食用菌种植、中药材种植等扶贫产业也在道真的土地上次第花开。2017年,计划种植蔬菜20万亩,带动贫困人口一万人;发展食用菌1500万棒,带动贫困人口5000人……一系列的产业扶贫计划,让老百姓的脱贫决心更加坚定。
  在习水县,羊产业是该县脱贫攻坚的底气。
  数栋设备齐全的圈舍、3000只肥壮可爱的麻羊、一整套科学的销售体系,让良村镇嘉荣牧业有限公司种羊场成为该县养羊产业中的佼佼者,成熟的管理体系更是让黔北麻羊走出遵义,远销北京、上海等城市。
  “销量之外,我们更看重带动作用,和老百姓抱团取暖,将黔北麻羊的名声做大做强,才是我们的目标。”该基地负责人杨泽表示。
  村民杨显彬去年搬进了新房,他说:“几年前,村里还没有像样的砖房,大多是木结构。在基地的带动下,现今组里30余户村民,家家养羊,家家修新房,有的还买了车。在政府的补助下,我们的羊圈全换成了彩钢顶的。”
  近年来,习水县将黔北麻羊作为扶贫主导产业来抓,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数据显示:目前全县山羊存栏达39.02万只,出栏羊29.16万只。养羊农户2.5万户。依靠养殖黔北麻羊脱贫户4240余户,脱贫人口16000多人,现户均收入在30000元以上。
  黔北麻羊真正成为了习水助推脱贫攻坚的“领头羊”。
  习水县还围绕“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目标,强化“六个一产业”,采取贫困群众自主经营与市场主体帮扶相结合,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和就业带动脱贫模式,加快各类产业就业的扶持力度。
六盘水 产业生态化 生态产业化 本报记者 陈诗宗
  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和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六盘水大力实施特色农业产业“3155”工程,大力发展山上经济、林下经济和水中经济,打了一场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民战争,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无业可扶的问题。
  六盘水猕猴桃等“八大特色”产业已累计种植320多万亩。
  盘县保基乡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全乡7个行政村均为一类贫困村。
  与贫困“格格不入”的是保基乡正在发展的多项产业被人看好。
  保基绿茶因为土壤、气候等因素,是盘县乃至六盘水市有名的生态茶叶,趁着“3155”工程的春风,保基乡通过基地示范带动,引导农户种植茶叶,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目前,全乡共种植茶叶14500亩,辐射带动贫困户1684户4343人,预计项目区贫困人口今后每年将通过茶产业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旅游,在并不为人熟知的保基,有着大大小小20多个景点,包括世界第一深竖井——白雨洞;贵州落差最大的格所河峡谷;清朝正一品总兵故居及墓地;千年古榕树群……每一处都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美丽不能和贫困同行。”保基乡党委书记李金平告诉记者,在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中,要抓住产业这个关键,“长”“短”结合,不断拓展发展新路径,让群众快一步致富奔小康。
  产业,让极贫乡镇有了脱贫奔小康的底气,也让一些地方旧貌换新颜。
  大河堡花海,郁金香浪漫之地,原本就是钟山区大河镇周家寨社区的一处荒坡。通过“三变”改革,这个曾经的“不毛之地”成为了当地乡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旅游产业的兴起,让当地群众换了一种方式挣钱:入股分红、就业打工、创业致富。
  据统计,大河堡花海停车场和花卉基地带动了周边4800人增收,其中贫困户1736人。
  截至目前,猕猴桃、刺梨、核桃、人生果等“八大特色”产业已累计种植320.75万亩,覆盖农村人口137.1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9.3万人,带动脱贫9.3万人,形成了全省最大猕猴桃基地、全省最大刺梨基地、全省最大的车厘子基地,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全覆盖。
  同时,六盘水还积极拓展产业扶贫的路径渠道,配套形成了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文化旅游扶贫等产业扶贫模式。
  金融扶贫方面,研究开发了金融扶贫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已在全省人民银行系统推广使用;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特惠贷”,4个县区建立了不低于5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还创新把“户户贷”变为“人人贷”,2016年发放扶贫再贷款17.5亿元,其中“特惠贷”8.12亿元;建立了400亿元“三变”扶贫产业基金,目前签约资金51.2亿元,已到位项目6个,到位资金共17.2亿元。
  电商扶贫方面,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目前,全市注册登记农村电子商务企业70余家,建成凉都购、百姓购、凉都团等40余个本地电商交易平台,全市累计建成电子商务服务站331个,涌现出中国网络菜市场等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助推扶贫效果明显的电商主体,有力带动扶贫脱贫。
  光伏扶贫方面,充分利用光能资源产生收益,完成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工程示范点6个,总装机容量8026.22千瓦,带动贫困户395户增收,户均增收3702元。
  文化旅游扶贫方面,围绕打造“山地公园市”目标,引导村集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风光、风物名胜、古树名木等资源,折算价值后入股景区景点企业参与分红,并就地就业,实现农村变景区、农舍变宾馆、农民变导游。目前,全市共有30余处自然风光入股旅游企业,规划建设了梅花山、野玉海、牂牁江、乌蒙大草原等山地旅游景区景点。“无中生有”打造了玉舍林海雪原、梅花山冰雪童话、乌蒙云上雪野3家高山滑雪场。按照旅产一体化标准建成了175个旅游村寨,直接带动29个贫困村,1650户贫困户4987人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六盘水市委书记周荣、市长李刚表示,在这场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中,要切实做到扶贫对象再精准、扶贫产业再精准、扶贫方式再精准、扶贫成效再精准、脱贫退出再精准,不喊空口号,不提新目标,不搞形式主义,围绕既定目标,聚焦“准”和“实”,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撸起袖子加油干、脚踏实地加快干,确保春季攻势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安顺 关岭牛蜂糖李卖上好价钱 本报记者 冯 倩
  近年来,安顺市紧紧围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入推进产业化扶贫,大力发展扶贫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基本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选好有市场需求和有资源条件的产业扶贫项目,做到产业项目到村到户到人,进一步提高扶贫产业对贫困人口的扶持带动作用,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数据看变化—2016年安顺市各县(区)安排到县财政扶贫资金2.56亿元,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559个,覆盖贫困村103个,扶持带动贫困户2.9万户10.87万人。参与产业扶贫的专业合作社268个,龙头企业26个。截至目前,全市各县(区)安排到县财政扶贫资金8514万元,带动贫困户数8894户34532人。
  正在吃草的关岭牛。
  在镇宁自治县简嘎乡喜妹村杨兴光家新修的三层小洋楼门前,村子里的男女老少你一言、我一语的探讨着一条“产业路”带来的变化。
  “我家的蜂糖李今年不会烂在地里了,只要到了成熟期,我就拉到县里和市里去卖,一定能卖个好价格。”杨兴光看着自家门前这条宽阔大道,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去年9月,喜妹村的村通组路由原来的4.5米宽扩建为现在6.5米宽的柏油路。
  “别说小车能进来,现在货车都能进村了。我们的李子有出路咯!”杨兴光的话音刚落下,众人笑得乐呵呵。
  喜妹村种植有1260亩蜂糖李,贫困户家的有730亩,惠及贫困户64户284人。政府引进公司在村里种植速生桉3000亩,贫困户采取土地租金、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每年都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在镇宁自治县,当地充分利用山区地理优势,积极实施能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的山地高效农业产业项目,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制定了“一廊、三片、三园”的产业布局,按照“瀑乡百里风情长廊、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发展定位,把精品水果产业作为精准扶贫主导产业。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的原则,根据“北、中、南”三大片区的自然气候和资源条件,打造了不同的特色产业。通过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着该县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收入。
  “屠宰、排酸、分割、冰鲜和速冻等设备安装完毕,已经进入试生产,屠宰一头牛只需20分钟左右,屠宰车间一天可宰杀300至500头牛。”在关岭牛产业园内,贵州欣园肉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泽向记者介绍。
  李泽告诉记者:“该公司建设项目总投资6.3亿元,一期工程主要从事肉牛屠宰与保鲜,二期工程将进行深加工,开发出‘关岭牛’系列品牌产品。探索出‘生态农牧业’与‘现代加工业’完美融合的新模式,搭建起集‘种草养牛、屠宰加工、市场运营’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助力‘关岭牛’产业升级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关岭自治县把“关岭牛”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民生工程和支柱产业来抓,推行“政府 村集体 合作社农户(贫困农户)”发展模式,让贫困农户、村集体、合作社达到共赢,培育一批养殖示范小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关岭牛”存栏量已经达到13万头,有龙头企业5家,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了种植、养殖、旅游、果品、蔬菜、药材、肉牛、羊、生猪等,社员总数达1.5万人,年生产销售产值1亿多元,带动着10000余名群众脱贫致富。
  在紫云自治县大营乡大岩村,“致富带头人”杨胜兴无人不知。因为大岩村地势陡峭、平地少,杨胜兴的养猪场只能修建成两层楼房。
  “今年要扩大规模养母猪,打算再往上修一层楼,不仅能节约猪仔成本还能节约运费呢。”杨胜兴指着自家的猪儿告诉说道:“一年赚个10多万没问题,但一个人富不算富,还要带着村民一起干,让我们村越来越好。”
  “大营镇13个行政村,我们要保证一村一个特色产业,让大营镇通过产业脱贫致富。”大营镇人大主席吴崇雨对此自信满满。
  紫云自治县充分发挥“绿色、生态”的环境优势,把“一产”中“短、平、快”的养殖业作为定点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引进了希望等上市集团企业入驻大营,建立起“政府企业家庭牧场(贫困户)”三位一体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不具备建立家庭牧场条件的贫困户,采取“集中建圈、能人饲养、按股分利”的办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家庭牧场主、贫困农户只负责出劳动力,养殖市场风险由集团企业兜底,确保家庭牧场主、贫困农户在产业发展中只赢不输,让全县快速实现定点脱贫攻坚任务。
贵安新区 园区引 项目拉 能人带 本报记者 孙晓蓉
  精准产业扶贫,是贵安新区脱贫攻坚组合拳中最漂亮的“一击”。它有力助推新区直管区在去年实现了高标准脱贫目标。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基本目标,贵安新区精准施策,通过大力实施一批贫困户主动、一批合作社联动、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园区拉动等产业发展模式,多形式开展产业扶贫,加快产业项目到村到户到人。
  2月22日上午,在贵州中德西格姆精密制造有限公司一号厂房,高峰镇王家院村的孟天琴正在CNC数控机床上作业。原来在安顺打工的她希望离家更近一些,在今年初来到了厂里,每月保底工资1800元,超出8小时外的活另算加班费。
  公司总经理冯劲松告诉记者,这里80%的一线工人都来自新区,公司今年有望实现10亿元的产值,目前860人的就业人数很快会突破1500人,将覆盖更多的新区群众。 
  “有活做,又能照顾家”已成为很多新区农民眼下最盼望的一种生活状态。
  因为在“家门口”上班,高峰镇大狗场村的王尚芬从家里到她在贵澳农旅产业示范园管护的大棚,步行只用了5分钟。
  “我很满意!比起原来跑浙江、广州、福州打工的日子,收入差不了多少,还能照顾生病的老公。”在这里,王尚芬不仅跟着技术人员学会了大棚育苗、培植和管护,还开始带学徒。
  “在这里,农民成了产业工人,有租金、分股金、领佣金。”贵澳农旅产业示范园绿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新芳告诉记者,贵澳带动了周边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线下基地近万亩。园区与合作社、农户建立‘保底分红’利益共享机制,解决了500余户贫困户就地就业,用工近万人次。
  园区综合中心负责人文婷婷介绍,新区当地人占了园区员工数的90%,园区还扶持邻近的一个较为贫困的村成立合作社,专门供应园区餐饮物资和工程建设配料,以此带动农户增收。
  产业扶贫,不仅靠着园区和企业拉,也靠着能人带。
  在平寨村有名的绣娘楼上,是村民涂应叶和儿子王龚创立的竹叶布依服饰有限公司。全村近50人在公司上班。
  正在绣房忙着的“绣娘”涂发丽家去年刚脱贫。
  “有老有小,家里劳动力就我一个人,现在每个月能拿2000多块钱,这对我很重要。”涂发丽希望接活干到“手软”,这样自己的收入才会有保障。
  在马场镇洋塘村,去年建起10个食用菌大棚,所需土地流转一天之内全部完成。“我们打造食用菌孵化基地,就是要让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并得到实惠。”村主任万顺说,村里已经高薪聘请了专家对食用菌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对村民进行种植培训,条件成熟后,村民就可以将菌包带回家进行种植,由合作社统一回购菌菇。
  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坚持产业发展筑牢基础,项目带动脱贫致富,实施精准产业扶贫的功效在贵安新区越发显著。
  实施一批贫困户致富项目。贵安新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鼓励贫困户创业精准发展家庭种养殖、家庭手工艺、家庭小餐馆、家庭服务业等,选好有市场需求和有资源条件的产业扶贫项目,让贫困群众有事可做、有利可获。
  实施一批合作社联动致富项目。新区全面深化“三变”改革,着力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精准建好产业扶贫机制、鼓励将政策性资金作为集体资金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机制,建立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利益股份化机制,明确贫困人口在农业项目中的股份,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实施一批龙头企业带动致富项目。新区鼓励运用“龙头企业 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立多点发力、多轮驱动的“动车扶贫”机制,健全强化扶贫产业投入统筹机制,用好用足各类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培育龙头企业,壮大新区扶贫产业,多形式推进脱贫攻坚产业,做到产业项目到村到户到人。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侧重于产业发展提升、特色亮点打造,突出产业培育与发展,通过产业带动,一批批“水果村”、“花卉村”、“蔬菜村”、“旅游村”在新区快速成长和壮大。
  2016年,新区贫困户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超过10万元,取得了“双提升”成果。
  贵安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黄辉介绍,目前,依托山地特色农业脱贫致富,尤其借助“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活动助推产业扶贫,新区做精“林卡辣椒”、“高峰葡萄”、“麻郎红米”等一批特色品牌,加快推动绿色产品的市场化。
  “新区今年计划在贵阳打造5个贵安特色农产品体验店,结合电商发展,实行线上线下‘双驱动’,通过市场试验提升品牌培育度。”黄辉告诉记者,与此同时,针对目前的200多家专业合作社,新区正在进一步梳理和整合,希望通过“聚指成拳”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