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田 很多游客徜徉在袁家寨子的时候,对土家的农耕文化颇感兴趣,土家农具、文化风情,让人兴奋不已。眼下,草木葱绿,又是农耕时节。置身农村田野,会看见农人在田里挥着牛鞭犁田,听见那拉长的吆喝声不时回荡。虽然现在也有用机械犁田的,但那传统的农耕文化,整田、打青、开秧门、吃盖碗肉、糊仓等,却也那般的独特迷人。 整田 整田、打青,唱歌传情
农历三月,草木发芽,春耕生产开始了。抢水整田是庄稼人一春的要务,把犁耙搬出去,把牛赶出去,然后一声吆喝,打破乡村田野的寂静。一春的辛苦劳作,便开始了。
这里的稻田大多在山坡上或山湾里,它们顺着山势和地形,一丘叠着一丘,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顺势成形。土家人根据田的形状或者水源特征等给田取名字,什么刀把田、月亮田、四方田、倒拐子田、撮箕田、斗笠田、长田、雷公田、过水田……名字古怪,却也形象。一丘田只有撮箕大,就叫“撮箕田”。山岗上田缺少水,要靠天老爷吃饭,就叫“雷公田”。
土家人的稻田,至少要犁三遍,再耙三遍,因而有“三犁三耙,田都会化”的说法。待田犁了头道,也耙了头道后,山岭上的草木已郁郁葱葱,映山红开了,三月泡熟了,打青的日子也就来了。
打青,就是把青草和树叶采割回来,密密匀匀地铺在犁耙过头道的稻田里。过一段时间,这些草叶腐烂,田里满是墨汁一样的水,那便是真正的有机肥哩。
打青的时候,男女老少都上山。男人用扦担挑,女的用背篓背。打青有讲究,栗木树最好,此时正开花抽叶,浓郁茂密,油油绿绿,花香扑鼻,也最能肥田了。打青的时候兴唱山歌,少男少女们可以歌传情,谈情说爱,相约终生。 插秧 吃盖碗肉、开秧门,插秧开始
土家人把秧田整好后,将稻种播下去。等秧上节了,秧苗老了,庄稼人就开始张罗往大田里移栽,于是找族人、亲戚换工。等人一齐,就准备开秧门插秧。
开秧门这天,主人会礼遇叫来的族人亲戚,好吃好喝的,热情款待。在满桌菜肴中间,会有一只大土碗,碗上面覆盖着一块肥嘟嘟、油腻腻的大块子腊肉,大约有半寸厚,巴掌大一块,只有大块肉被人夹了以后,下面小块腊肉才显露出来,这就是“盖碗肉”。
盖碗肉可不是乱吃的,光有胆量吃还不算。插秧时需要有人来领头,这个领头的人,才是盖碗肉的拥有者。栽秧时,这个人必须是个快手,要能站在前面,关别人“猪笼”。吃饭时,在座的德高望重的老者会把这块盖碗肉夹给一位有本事的人,他如果接受了,在当天的劳动中就会挑大梁、当先锋,众人也要听他的指挥和安排。
开秧门这天要起早床,天麻麻亮,帮忙插秧的人就会赶来。出工之前,主人家准备好甜酒、炒米让大家“过早”。开始之前,大家会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扯第一个秧。扯第一个秧相当讲究,无论秧田方位如何,首先必须面向东方起半个秧,再面向南方起另一半,然后合拢在一起,再用稻草捆扎,置于田坎上。老者扯起嗓子高喊:“开秧门了——”,之后是一段祝词“开秧门,栽大秧,东边栽成索索秧,西边栽得行对行。索索秧,行对行,打谷用箩挑,收谷装满仓。”
老者祝词念诵完毕,大伙儿便捋起裤腿挽起衣袖忙乎开了,插秧开始,田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糊仓 关秧门、糊仓,喻示丰收
插秧活动的最后一天,叫做“关秧门”。一丘田里,聚集了很多帮忙插秧的人,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看谁秧插得最快。速度慢人往往会被插得快的人围住,最后关在秧田中间出不来,这叫“关猪笼”。这时候,速度快的人就会走上田埂,抓起稀泥团朝被关了猪笼的人扔去,也有专门砸主人一身稀泥的,岸上也有人浇水。主人身上被砸的稀泥越多,主人越高兴。在关秧门的最后时刻,人们会在田野里上演一场你追我赶的游戏,土家人把它叫做“糊仓”。在“糊仓”的过程中,谁也不会记仇,大家你追我赶,场面极其热闹。
在永定区,土家“糊仓”主要在王家坪、沅古坪一带,传至今日大约400多年历史。
这一习俗的起源,无从考证。相传明朝末年,土家人因不堪苛捐杂税和财主剥削,据说有一年,长工们给一姓全的财主”打工“插秧。为头的长工就设计一出戏弄财主的游戏,谎说高人讲今年年成不好,有鼠疫虫灾之害,必须要蒸甜酒、炒炒米、用碗大的肉块来举行祭神仪式,由吃过祭品的长工去栽秧,就不会出现鼠咬、虫蛀之害。于是就有了“开秧门”前的“过早”仪式,有了“盖碗肉”。长工们还不解气,声称受高人旨意,插秧要糊稀泥,这样才有好收成。财主信以为真,便欣然接受。插秧快结束时,长工们便一边向财主砸稀泥,一边念念有词。财主被糊了一身稀泥,脸上还堆起笑容说:“糊吧糊吧,糊得越多,谷子越多。”后来,这一习俗便流传开来,成为插秧时节土家人的美好祝福和愿望。
然而现在,插秧规模小了,有的不请工,也就减少了“糊仓”,但“开秧门”、“吃盖碗肉”的习俗仍然保留着。
如今,永定区将“糊仓”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浓郁的土家农耕文化,怎能不迷人?更多旅游问题联系张家界陈峰自助游俱乐部旅游顾问小罗:1907448515(微信同号) 【如有喜欢的内容,欢迎收藏并分享给您的亲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