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果里洞葬 触摸生死

[复制链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9 09:5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果里洞葬 触摸生死
2015年07月09日 星期四 贵州都市报



阳光照进洞内。



霞光透进来,洞内有着一片红光。



藤蔓爬在棺木上。



所有棺木的棺头都朝一个方向。



空旷的山洞。

图文/罗士朝 本报记者杨杰

    龙里县湾滩河镇果里村背后,有一座无名山。在海拔1300多米的山顶,有一个大洞。

    当地人测量过,洞内高40米,宽70米左右,纵深则有600多米。

    只要你有足够的胆量,可以进洞去看看。洞内遍布的不仅是美丽的钟乳石,还有不下400具的棺柩。

    我们在洞外有意的大吼了几声,想给自己壮胆,但回声传来,反倒有一丝凉意穿心而过。

    幸亏阳光很好,让我们有了进洞的勇气。

    阳光伴随着我们走进洞二三十米后,就留在了洞外。洞内,空旷宽敞,寒气扑面而来。

    400多具棺材被一排排的停放在地面上,棺木一律头向洞口。或许是洞太大的原因,这里的洞葬不像其他地方要层层叠放。这里的棺柩之间,可以很容易就走过一个人,不是那么拥挤。

    部分棺柩木板已经腐烂,棺柩内露出森森白骨。有些已经风化,有些还能看出人型,与陪葬的瓦罐、瓷器混在一起。

    洞内的棺木安放在“井”字形的木架上,被穿洞而过的小径分作两个区域。这个洞呈南北朝向贯穿山体,洞的另一出口有人工修建的防护墙,当地人称“营盘”,防护墙用石块砌成,城墙高约3米,墙上有瞭望口,右侧边有一个城门,在冷兵器时代这是一个天然的防御屏障。奇怪的是洞口岩壁上用红颜料分成若干段,每段分别标注有编号,城墙的用意和编号至今仍是一个谜。

    洞外,不知道疲倦的夏蝉一直在叫。

    洞内,万籁俱寂。我们将脚步放得很轻很轻,但是脚落地的声音仍能听得很清楚。相机快门的声音,更是瘆人。

    死寂般的洞穴里,那些长得郁郁葱葱的杂草、灌木让人看到一线生机。

    穿过一片棺柩,洞内豁然开朗,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地。回过头,透过洞外的光亮,看到一簇簇灌木的叶子呈半透明色,与陈旧的棺木相映,生与死,竟然如此之近。

    有专家考察认为,果里洞葬对研究黔中地区苗族丧葬、军事、迁徙、历史等方面的文化,都具有重要作用。专家认为这里在数百万年以前,这个溶洞其实是在地下。在岩溶地区,地下水对岩石溶蚀,久而久之,塌陷形成岩石空洞,所以溶洞壁上至今仍有水波状的痕迹。后来,溶洞随地壳抬升,地下水渐渐流失,这才成为现在的溶洞。

    村民告诉我们,现在村里的老人过世了,一般都不进到这里面进行洞葬了。但是如果老人生前有洞葬的要求,在老人过世后,一般都会遵循老人的意愿,进行洞葬。

    果里的洞葬是从哪个年代开始的呢? 有人说明朝,也有人说清朝,有的说得更久远,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是,这里洞葬的来源,倒是有些传说:据称苗家先祖蚩尤部落原是生活在黄河之滨,因败给了黄帝,才不得不率领残剩的部民背井离乡,翻山越岭,一直漂泊到了这里。可是先祖心有不甘,嘱托后人在他死后不要下葬,而暂停灵于洞中木架之上,要待有朝一日回到黄河边的故乡再入土为安。祖先的旧梦终是未圆,洞葬的习俗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直至寨子里最年长的老人都忘记了它的初衷。

    感谢黔南州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提供采访支持

    相关链接

    龙里果里岩洞葬1989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5月,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