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乾隆是怎么晒自拍的?

[复制链接]

9093

主题

9192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14:5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可谓是书画界的点赞狂魔,只要看得上眼,就上去题个跋、盖个章,以示“佳作,朕赞一个”。某天闲暇之余,他脑洞大开,心想:我辛辛苦苦给你们点了这么多赞,要不我也把自己的宝贝们拍个照,发个朋友圈?谁敢不赞,立马发配边疆。

  于是,下面这幅图就诞生了……

  这是……

  给我一张过去的CD?还是乾隆年间的。

  这又是……

  长两个耳朵的石磨?

  如果不认识,没关系,看下去你就懂了。

  这俩物件儿,其实来自一幅清代名画——

  《乾隆鉴古图》

  《乾隆鉴古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乾隆鉴古图》,又称《弘历鉴古图》或《弘历是一是二图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圆桌及三个木架分立于画面四角,看似随意实则精致地摆放着诸多形状各异、纹样细致的古物,乍一看,第一反应大概是:哇,这人真有钱。

  《乾隆鉴古图》采用了西洋透视法,人物及细节的描绘立体而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细节部分乾隆皇帝身着汉人服饰,坐于画面中央的坐榻上,正表情悠闲地观赏着自己的“宝贝们”。其身后的屏风,画着波澜壮阔的山水,山水之间,悬挂一幅自己颇为满意的本人肖像画。这种构图方式,极为罕见,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宋人人物册》颇为相似。

  《宋人人物册》·台北故宫博物院

  但若细看,其实还是能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别。

  角度上,《宋人人物册》为平视,《乾隆鉴古图》则为微微的仰视。屏风的选择上,画家把富有文人气息的花鸟改为了波澜壮阔的山水。从中可见画家为了体现皇家权威而付出的良苦用心。

  此外,最大的差别,大概就要数人物四周摆放的物品了。《宋人人物册》上四周放的多是琴棋书画及饮食之物,充满文人雅士的日常感,手边还放着靠凳,以便劳累时休息,而《乾隆鉴古图》四周则是摆满古物,靠凳处也换成了富有尊贵气息的玉如意,文雅之外,更充满着一股子“看!这天下都是朕的”的皇家霸气。

  然而比起这股子“壕”气,桌上的小物件,其实更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为何说它们的摆放“看似随意,实则精致呢?”

  “看似随意”:这些古物的摆放顺序看似并没有固定的规则,比如圆桌上,玉器、瓷器、青铜器夹杂在一起,任性随意。但若细细探究,会发现其实这都是有一定套路的。就好比你摆了一百个姿势挑出一张摆拍,却能给人以抓拍的第一印象,那才是真正会拍照的人。

  “实则精致”:首先可以看到,每件文物都配上了木制底座,且底座的做工也十分精细,其次,不管是从乾隆皇帝还是画家的视角来看,都是小件物品置于视线前方,而大件物品则独立放置,或者放于小件物品的后方,这样,从乾隆皇帝和观者的视觉出发,便都不会有被遮挡的感觉。

  而最大的“精致”,则表现为:图上的每一件文物,都不是画家凭空捏造的,有些我们甚至可以在当今的博物馆中找到原型,即使是找不到到原型的那些,几乎也都能找到相似的参照物。

  《乾隆鉴古图》局部截图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

  明宣德时期是青花烧造的黄金时代,青花数量很多。此罐直口,腹下部内收,带圆盖,形状并不罕见,它的奇特之处在于肩部八个平面长方形状的出戟以及罐腹部的梵文装饰,并装饰有云纹、海水纹、莲瓣纹等,充满宗教仪式的含义。

  目前普遍的观点是认为这件造型、纹样罕见的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应当是佛教徒作道场时所用的法器,是由景德镇专为宫廷佛事而烧制的用具。

  《乾隆鉴古图》局部截图

  新莽新嘉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新莽新嘉量

  西汉王莽篡权后,改国号为“新”,为改革当时的度量衡制,一统天下,特于“始建国”元年即公元九年,命人铸造并颁行此标准量器,定名为“嘉量”,器物表面有小篆铭文,在夸奖自身美德以及说明即位是“天命”以外,也详细记述了铸器的缘由,表达了对此物流传后世的期盼。

  这件器物一共分为五个量体,中央之圆形主体,上部为“斛”,下部较浅者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部为“合”,下部为“龠”。二龠的容量等于一合,十合等于一升,十升等于一斗,十斗等于一斛,基本为十进制。

  新莽新嘉量图解

  不过,此文物在乾隆帝之后似乎并没有被引起重视,清王朝垮台后,1924年,紫禁城被筹改为故宫博物院,此嘉量是在坤宁宫后的灶台上被发现的,当时它被随意地放置在油腻的大铁锅旁,烟尘满布但形体完好,说明其当时可能依旧有被当做厨房度量用具来使用。

  除了这两件能明确找到原型的器物外,《乾隆鉴古图》中的其他古物,也值得一探究竟。

  比如画面中配以木架、垂挂着的一块玉璧,以及前文提及的CD状古物,就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玉谷纹璧十分相似。

  玉谷纹璧·北京故宫博物院(左下)

  而其中的青铜盘,又和故宫博物院藏齐萦姬盘造型类似。

  齐萦姬盘·北京故宫博物院

  不过别以为这种把鉴赏文物的场面搞得和吃年夜饭一般盛大是皇帝的专利,随着时代发展,到了近代,家境富足的大收藏家们也开始有了摆“文物年夜饭”的机会。

  这就不得不提到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之一任薰的一幅著名画作——《愙斋集古图卷(上)》,此画曾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中进行展出。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的卷头,无疑是画作的重点,画中的主人公,是著名书画家、鉴藏家吴湖帆的祖父、湖南巡抚吴大澂,画中描绘出的青铜器,均为吴大澂个人收藏,其中有几件现在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愙斋集古图卷(上)》(局部)

  画作整体也采用了西洋的透视法,画工精细,器皿上的纹样都清晰可见,画家甚至还贴心的在每一件文物的旁边标注了名称,可见吴大澂家中藏品有多丰富。鉴赏场景之盛大,丝毫不输于《乾隆鉴古图》。

  在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中,我们也能找到几样画中器皿的原型,比如:

  鲁伯愈父匜·上海博物馆

  西周陈侯簋·上海博物馆

  对于此类型的画作,有人认为是出于文人雅士的炫耀心理,也有人认为是出于纪念,毕竟当代人可以拍照,那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找人把自己的收藏画下来,也无可厚非。褒贬不一,争论不断,但不管如何,这几幅画作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后世来说,能从画中的一边一角挖掘出值得探索的点,闻一闻以前收藏家们“古董年夜饭”的余味,博古,通今,也未尝不是一种趣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