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迎门酒”、跳“竹竿舞”、吃苗家饭,感受豪迈爽朗的苗族文化。源于贵州遵义,[url=]镇巴县[/url]深山里有个“[url=]苗寨[/url]部落”。从镇巴县城沿着县道镇简路行驶19公里后转至苗青路行驶31公里,就来到了中国最北的的[url=]苗民[/url]聚居地—镇巴县青水。如今,苗族乡亲们忙得不亦乐乎,各家都纷纷挖空心思、想尽花样使得自己家的打扮和装束能和当地的“土著”们有所区别,显现出他们的苗族特色。
镇巴青水镇 ,中国最北的苗乡,苗民们挑着竹竿舞迎接远方的客人
镇巴青水镇 ,中国最北的苗乡,苗民们礼让远方的客人喝“迎门酒”
苗民们原来大多住的是山洞和茅草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给其生产、生活及子女上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度曾严重制约了苗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发展。
镇巴青水镇 ,中国最北的苗乡,苗民们挑着竹竿舞迎接远方的客人
镇巴青水镇 ,中国最北的苗乡,苗民们挑着竹竿舞迎接远方的客人
镇巴县在距离县城50公里外的青水镇朱家岭村征地建“苗寨”,经过两年的努力,如今多数苗民从深山老林迁移到了新建的、集苗族风貌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url=]苗寨[/url]里。
雷家寨古苗居,据《[url=]史记[/url]》记载,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苗民从贵州遵义府躲避战乱,逃荒至青水境内,生活困顿、无处着落,为避匪患及野兽蛇虫祸害,以“雷”姓为首的5姓共计60余人择山洞而居,该地得名“雷家寨”。
镇巴县现有苗族同胞169户、770人,原来主要分布在距离[url=]镇巴县[/url]北部50公里以外、海拔1400米以上的青水乡和大槠、仁和等地,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地。据当地的文献资料记载,这些苗民是在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因躲避战乱兵荒从贵州遵义一带长途迁徙而来,当时主要有熊、陶、李、吴、杨、马六姓,主要分布在凉桥乡一带。当时因“民族歧视”,这些苗民就携家带口到了属于高寒边远山区的大槠、仁和深山老林一带居住。
当地的苗族老人告诉我们,1936年以前,镇巴苗民无论是在服饰上,还是语言和饮食生活习俗上,都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传统,苗汉区别十分明显。比如苗人喜欢穿麻衣草鞋,喜食狗肉,男子善猎,女善绣,只在本族内通婚……苗民好客、客到必饮、客醉方休。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人和当地汉族人的生活有些已经融合
众人起居饮食、瞭望防御等皆安置于山壁上数个山洞内。[url=]新中国成立[/url]后,原洞居苗民全部迁出。至今洞内生活痕迹可见,瞭望台、寨门山墙保存完好,真实反映了苗民洞居的[url=]人文历史[/url],见证着社会的发展更迭。
午饭来到了青水镇朱家岭村苗民家里,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吃着苗家特有的吊罐土豆、吊罐米饭
所谓的吊罐,与贵州、重庆的一带的铁鼎锅(也称铁鼎罐)形式差不多,只不过它要用一种特殊 装置把吊罐吊起来加热。柴火在吊罐下方的地面燃烧,操作者可通过专门的装置来调节吊罐与柴火的距离,从而达到加热或保温的目的。
女主人揭开正冒着热气的吊罐让我们看,那里面正分别煨着土豆和米饭,香气扑鼻。
随着这处“国内最北的苗民聚居地”的被外界更多的人所知,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旅游爱好者、驴友慕名前来探望。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苗族的服装、[url=]苗民[/url]的房子,听人们说苗语,吃苗家饭,晚上围着篝火跳苗族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