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莫顺供图
咬春。 资料图片
南方农村在立春日举行“打春牛”活动。莫顺供图
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前日立春。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新春大如年。”长沙民间认为立春才是一年的开始,故很重视此节
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官府报喜
“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在古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立春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皇帝会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京城的东郊迎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大获丰收。迎春的目的就是把春天接回来,在民间,迎春活动显得更为隆重,其活动事先必须要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当然,现代更有着不一样的迎春方式。
虽然天空中不时飘着雨丝,但家住浏阳河婚庆文化园附近小区的刘志铭老人拿出珍藏了一个冬天的风筝。随手抖几下,一只巨大的“老鹰”就在春风中迎风招展……刘老说,湖南有立春日放风筝的迎春习俗,“风筝这个东西过去叫做鸢,你看过北宋苏汉臣画的《百子图》吗?那里面就有在春天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这幅《百子图》知名度不太高,但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曾经写道:“(春天)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刘志铭说,每年立春这天,他都要到野外放一会儿风筝,“我用这种方式迎接春天的到来已经保持了好多年,几乎年年如此”。
民俗学家喻立新介绍,长沙地区有迎春的习俗。“新春大如年。”长沙民间认为立春才是一年的开始,故很重视此节。立春时刻,设香案于门外对礼拜,鸣放鞭炮迎春。有条件的地方还会选择一片风水宝地,搭起“春棚”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春风吹拂,彩旗猎猎,煞是威风。
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诨斗趣,以引起路人发笑……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官府报喜。而官府这会备足春卷,让人们“咬春”。
如今,这样声势浩大的迎春活动只是存活于民俗学家有声有色的讲述之中,但仍旧可以感受到人们对春天的无比渴望!春天伊始,万物欣欣向荣,人们的心也跟着开朗起来……
立春日“咬春”吃春卷,特有的“迎春”方式流传至今
俗话说:“春风如木刺。”毕竟在乍寒乍暖的时节放风筝叫人不怎么好受,没过多久,刘志铭便收回了“老鹰”,一脸欣喜地说:“我的迎春仪式结束了,回家吃老伴炸的春卷去!”
这便是长沙地区另一种重要的迎春仪式——咬春。
喻立新说,过去,湘中一带较为富裕的人家,立春日都有吃春卷的习俗。立春这天,人们用韭菜、葱等春菜拌着肉末为馅,用薄薄的面皮将馅包裹起来做成春卷吃。“春卷的形状各异,但大都会像卷成细长的圆柱形,这样不仅美观,吃起来也方便……春卷皮薄酥脆、馅心香软,是整个春天的时令佳品。”
刘志铭的老伴已经将春卷炸得焦黄焦黄地盛在一个碟子里,乍一看,真还有点像上等的雪茄。刚一进门,刘志铭的老伴就将盛着春卷的碟子端到了记者面前,笑嘻嘻地说:“尝尝我的手艺怎么样?我家老倌子每年立春这天都喊着要吃这个,年年都会在立春这天炸春卷。”
记者仔细地品尝了刘志铭老伴炸的春卷,吃起来不仅又香又脆,而且还非常爽口,用别有一番风味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据古书《岁时广记》记载:“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可见立春日做春饼,食春饼的传统民俗风情由来已久。春卷由春饼演化而来,百度里,有关春卷的谚语也很多,如“一卷不成春”等,春的意思在这里自然演绎成了喜庆之吉兆。
唐大历四年(769年),杜甫流寓湖湘,在其诗作《立春》里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这里所说的“春盘”实为立春日的食品。在古代,晚辈要在立春日这天给长辈敬献“春盘”。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正月·春盘》:“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在食品早已丰富多彩的今日,早没有做“春盘”的习俗了,但吃春卷的习俗依然保留了下来。或许,像刘志铭这样一以贯之地坚持着他的“迎春”方式,正是人们热爱春天的原因。
像立鸡蛋一样,立春象征着很多美好事物的开始
立春过后,开始备耕,“牛在田中急”。自汉朝开始,就有祭春牛,宋代风行“打春牛”。喻立新说,在长沙习俗里,有人会在立春前几天敲锣打竹板唱赞春词,挨户送春牛图。
“打春牛”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同时,湖湘地区还流行春社活动。春社就是在立春日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昨。”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长沙地区现在依旧流行的迎春方式就是“竖蛋”。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立”是开始的意思,像立鸡蛋一样,立春象征着很多美好事物的开始……
相较于刘志铭老人的迎春方式更辛苦的,要数誓言在今年立春日将鸡蛋的立起来的果果小朋友了。
据《长沙传统风俗大观》介绍,清代及民国时期,民间通用的历书俗称“黄历”上均注明立春时刻,但长沙城乡普遍承认时差。为准确判断立春时刻,人们在立春日或将一枚鲜鸡蛋静置桌面,或将鸡蛋置于水中,若鸡蛋竖着立起来,也就意味着进入春天了。
果果家住火炬中路一个小区,2月3日吃过晚饭,果果就将餐桌抹得锃亮锃亮,一溜儿摆放了5个大大的土鸡蛋。等啊等,终于等到了23时30分,果果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将鸡蛋试图立起来,一个、两个……时钟指向了23时34分,立春的这一刻终于来了!果果在父亲的帮助下,用手将鸡蛋竖起,可当放开手时,鸡蛋翻滚着躺在了桌子上一动不动。反复了几次,时钟已经指向了23时35分,果果不得不宣布今年的立鸡蛋活动失败,揉了揉疲惫的眼睛说:“明年我要再试,明年不行就后年……”
不过,不管鸡蛋立不立得起来,春天却真的来了,忽如一阵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