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279|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军旅诗人马萧萧79字诗作《兰州很安全的》引发的热议

  [复制链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0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近期,上世纪80、90年代中学生文学爱好者的国民偶像、现兰州军区《西北军事文学》主编、隆回籍著名军旅诗人马萧萧一篇79字的诗作《兰州很安全的》在诗坛和网络引起热议,近似白描的语言却蕴含生活多维的空间,诗短却掀起诗河的激浪,引发国内业内热议,其影响不仅仅限于诗歌界,还涉及社会阶层与民生。正如一位湖北的作家朋友所言:刚一看哑然失笑,再一看笑不出来了。我想到了一个馒头引发的惨案。

《兰州很安全的》

一个民工
一个包工头

一个戴着安全帽
一个戴着安全套

一个为了挣够彩礼钱
在北滨河路的工地上
忙活着

一个在河对岸的百合花宾馆
在女人的身体里
忙活着

他们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09:18 | 只看该作者
人生的“安全帽”和人性的“安全套”
—— 也谈马萧萧的短诗《兰州很安全的》

湖北诗人   陶少亮

     少年才子诗人马萧萧是我们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文学青年的一个共同的偶像记忆。这首短诗写于新世纪,像一味中药,又像一根银针,一下子扎入人生和人性的筋络纹理。79个文字,字字在内心滴血,但阅读起来并不见血,似娓娓道来,似调侃,分明用白描和留白,在掩饰什么。掩饰什么呢?读者容易从阶层或曰阶级分析,得出浅显的社会学结论。但我觉得一首“大诗”,一定不只有传播学意义上的社会性价值,一定有人性深处的咀嚼和反思。
    一个是民工,一个是包工头,在社会上他们的身份是家和奴的关系,是主子和仆人的关系,但在当下,一个普遍存在“市场原罪”的社会,掠夺和被掠夺,占有和被占有,也就极易从人性中放出魔鬼,虽然符合丛林生存法则,但那是野性的。
    一个戴着安全帽,一个戴着安全套,两句存在一字之差,正是这一字,让不安全感从人性中凸显,安全帽保护的是生命,安全套保护的是生命的“性”。从个体生命出发,无可厚非,在一个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的年代,戴上安全帽是必须的,是劳动者的劳动环境所规定的。但戴上安全套,则是奢侈的,是性在爱情之外滥荡的结果,是人性越过道德的红线增加的夜宵。
    接下来,一个为了彩礼钱在“工地”忙活,一个纯粹为了性的身体在“宾馆”忙活,这两句,本质上都是为了“性”而忙活,但请注意,为了彩礼钱而忙活的民工是为了娶女人,通过性兑现对爱情的承诺,而那个包工头在女人身上忙活,性成了一次性的消费。在这里,两个忙活的“劳动者”都释放了身体的汗水,一个让人性得以延续而升华,另一个则让人性沉沦而堕落。
    最后一句,“他们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猛一看有点突兀,像黄河从青海浩荡下来,悬置头顶,直到兰州,才修炼成像样的一条巨河。“兰州是安全的”,没有错,黄河穿过兰州城,也养活兰州人。这里的黄河也是人性之河,它看起来很黄,泥沙俱下,经常奔溃,人性也是一样,莫名中就会溃堤冲煞。但民工和包工头中间,“隔着一条黄河”,你别担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短短79字,在人性层面揭示出的混沌和深度,可真的与黄河有得一比。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09:36 | 只看该作者
读马萧萧《兰州很安全的》
陕西诗人   子  非

     茫茫诗坛,能遇到一个非常喜欢的诗人很难,能读到一个人的诗集后,还千方百计地买他的所有诗集,就更难了,马萧萧是其中一个。他是为数不多既能走进西部,又能走出西部的西部诗人。“神童”和“天才”,这些词语本身就充满暧昧,然而我早年喜欢的马萧萧和田晓菲这两个偶像式的人物,让这两个词语充满了力度和张力。读马萧萧的诗,开始于他17岁的成名作《我是萧萧马一匹》。后来零星读到一些,直到读到他的《中国地名手记》的部分内容,我就决定,有买一本他的诗集的必要了,有再买几本的必要了。
    这里,我想说的是他的诗歌《兰州很安全的》。
   我最先是在博客上看到这首诗,立刻就被它震撼了。后来无意中和这首诗歌相遇了十多次,每一次,它都能带给我巨大的震动,每一次我都有想说几句的冲动,现在终于忍不住了。这首诗无疑是他中年时代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口语诗歌的典范。全诗分五节,第一节是身份的定位,“民工”和“包工头”,对比感强烈。第二节,选用了“安全帽”和“安全套”,这两个具有保护性的物象,但不同的是,安全帽保护的是一个善良、老实、卑微的生命体,而安全套却保护着一个龌龊、庸俗、寄生虫一般的肉体,对比感逐渐升级。第三节和第四节,各表一枝,虽然都在“忙活”,一个“为了挣够彩礼钱”,内心充满着坚强、执着、希望,可结果“在北滨河路的工地上”挥汗如雨;另一个,“在河对岸的百合花宾馆”,内心充满着堕落、腐化,可结果“在女人的身体里”快活,每一节的内部形成对比,两节之间又形成一个巨大的对比,对比感达到高潮。最后一节,是本诗的重点,在前面对比不断升级的铺垫下,作者使用了“古老的黄河”这一物象,陡然做结,张力十足,既实现了对前面的成功升华,又让本诗不至于沦为一首口水诗。“他们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从空间上来说,这两大阶层之间的距离,有着黄河之深之宽,几乎无法逾越,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制人和受制于人的非平等关系,都是如此;从时间上说,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一种非平等关系,由来已久,和一条黄河一样古老,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根深蒂固,并拉出道道血痕。本诗表面上看,是一种客观陈述,但让读者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拷问,两个阶层间这道深不见底的鸿沟,难道真是天然天堑吗?人类文明的发展真就不能突破吗?再回来看题目“兰州很安全的”,兰州很安全是因为有这样的一条古老的黄河吗?有了这样一条古老的黄河,兰州就真的安全吗?
     陈仲义在他的诗歌接受的“四动说”之一的“撼动”中写到:“好诗的震撼性,有如坚硬的鸟喙,啄住人心、撕裂神经、穿刺灵魂”。 在《兰州很安全的》这首诗中,马萧萧从旁观者的角度,以冷静的叙述,抵达了对命运高度关注和生命的烛照,直达读者的内心深处,那是一种钻心噬骨的痛,让人欲罢不能。但愿这种痛绵长一点,持久一点,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
                                                                        
2014.12.14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11:42 | 只看该作者
《兰州很安全的》是一首很好很好的打工诗歌
郭沫若诗歌奖得主、首届中国十大农民诗人   唐以洪

    我读了很多的打工诗歌,而马萧萧老师的这一首《兰州很安全的》,是很好很好的了,我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我一读到,就受到了震撼。这首诗歌可谓为精短,但容量却是惊人,诗人采用白描和对比的手法,短短的十一行就勾勒出了当下令人焦虑和心酸的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一个着戴着安全帽”的民工“为了挣够彩礼钱”,“在北滨河路的工地上忙活着”,“一个戴着安全套的”包工头“在河对岸的百合花宾馆,在女人的身体里忙活着”,“他们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这个画面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冲击力,达到了艺术效果。但是诗人在简短的叙事中并没有拘泥于平常的叙事,而是对这一现状给予了批判——“他们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这里的黄河,无疑是存在于东方文化准则里的一条古老壕沟、一道现实伤口。回头再看此诗标题中的“很安全”三字,分明散发出一股强烈的反讽意味。
    这首诗歌选自著名军旅诗人马萧萧的词典体长诗《中国地名手记》。大家不妨去读读,诗写得开阔而从容,可算是长诗中的精品,它会带着你的灵魂在一些被遮蔽了的地理地域的文化内涵里进行一次漫长的旅行,读完了保证有一种像出了一趟远门才回来的感觉。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12:09 | 只看该作者
风从黄河来
——读马萧萧《兰州很安全的》
诗人    王之峰
    《诗经》分“风、雅、颂”, “风”是诗歌的光荣,“风”中“讽”更是时代的需要,是源自底层的声音。
    马萧萧作品《兰州很安全》应归入“风”。他写了一种关系,即目前中国欠薪最普遍和冲突等问题最多的民工和包工头的关系。但诗中诗人绕开了社会学问题的考察,直接把触点落在一种本能的性问题解决方案的现象学描绘上。诗的结构对称,突出对比关系,构造出紧张和敌对的矛盾现场,虽无血泪怵目惊心,但全文暗中充斥的反讽意味,暴露了诗人的敌意、仇恨和良心,这是一种代表正义力量的怒吼。

    诗中,中华民族赋予黄河传统的、高贵的象征意义被现实亵渎,黄河成了楚河汉界,两岸两个世界,两种国人生存现状的旁观者,此岸荒淫无耻,彼岸疲于奔命。尽管全诗无是与非的述说和评价,但“安全帽”和“安全套”在同一个时空层面出现的尴尬,告诉读者现实有你想象不到的荒诞,而这些也并非虚构独自完成。
    你爱黄河吗?……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12:28 | 只看该作者
浓烈的悲悯情怀
重庆诗人  重庆子衣

    马萧萧的《兰州很安全的》,是很精彩的一首诗作。极其强烈的反差,饱含诗人浓烈的悲悯情怀。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更是隐喻中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民与权贵阶层之间,永远隔着贫富差距的宿命。在我看来,这首诗更重要的是,诗人只用客观而巧妙的对比,呈现当代农民工与包工头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并以一条古老的黄河,隐喻中国几千年来贫富悬殊差距的根源,其它没作过多的评判,但其强烈悲悯,反讽的艺术效果,却真切地呈现出来,让人一读,便极为震撼。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12:4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妓女的定义
河北诗人  刘国震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毛主席逐步消灭了剥削制度,同时与之消失的,是存在了几千年的妓女和娼妓制度。印象中,在过去(指新中国成立后到大约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词典、字典里,“妓女”一词的定义是:“旧社会以卖淫为生的女人,是剥削制度的产物。”现行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一词条被修订为:“以卖淫为业的女人”。这一修改耐人寻味。
   近日从网上读到诗人马萧萧的一首诗《兰州很安全的》。这是一首关注现实的厚重之作,读来也很耐人寻味。——不过,这味,一定是苦涩的。除非你就是个“包工头”之流的人物。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14:20 | 只看该作者
点评马萧萧诗歌《兰州很安全的》
诗人  素面朝天

    一个字不再是一个字,一句话不再是一句话,一首诗不再是一首诗,所有的这些字写出来笔画不多,却比刀要锋利,比铁要沉重,比鞭子更有力。喝着同样的黄河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巨大的反差无不在叩问着世人的灵魂。
     《诗经》分“风、雅、颂”, “风”是诗歌的光荣,“风”中“讽”更是时代的需要,是源自底层的声音。
    马萧萧作品《兰州很安全》应归入“风”。他写了一种关系,即目前中国欠薪最普遍和冲突等问题最多的民工和包工头的关系。但诗中诗人绕开了社会学问题的考察,直接把触点落在一种本能的性问题解决方案的现象学描绘上。诗的结构对称,突出对比关系,构造出紧张和敌对的矛盾现场,虽无血泪怵目惊心,但全文暗中充斥的反讽意味,暴露了诗人的敌意、仇恨和良心,这是一种代表正义力量的怒吼。       诗中,中华民族赋予黄河传统的、高贵的象征意义被现实亵渎,黄河成了楚河汉界,两岸两个世界,两种国人生存现状的旁观者,此岸荒淫无耻,彼岸疲于奔命。尽管全诗无是与非的述说和评价,但“安全帽”和“安全套”在同一个时空层面出现的尴尬,告诉读者现实有你想象不到的荒诞,而这些也并非虚构独自完成。
    你爱黄河吗?……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15:27 | 只看该作者
直接就是力量:敢于把黄河拉下水的人
——试评诗人马萧萧作品《兰州很安全的》
诗人 苏微凉

    前几日,在网上读到了著名诗人、《西北军事文学》主编马萧萧老师一首力作《兰州很安全的》。
全诗很简单,开场就是简单、直白的两个人物出场,一个民工/一个保工头。在这一小节中,你知道什么?你只知道,一个是打工的,一个是给老板跑腿的,包工头,或者小资本家。但是,第二小节,突然笔锋急转180度,“一个戴着安全帽/一个戴着安全套”,你想想,戴着安全帽的是谁?肯定是民工,那么戴着安全套的,搞二奶的、男盗女娼之人,必然是有钱人、剥削这些打工者的包工头。这一小节中,“一个戴着安全帽”,这个描写很正常,工地上干活嘛,肯定都要戴。但是,“一个戴着安全套”,着实令人触目惊心。不由感叹社会的不公,忍不住,为当下最低层的劳动人民叫屈。
    接着,他进一步描写了,两人不同的目的,“一个为了挣够彩礼钱/在北滨河路的工地上/忙活着。”由这小节想象开去,民工可能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可能为了儿子娶媳妇了,一大把年纪还出卖劳动力,也有可能民工是个二十五六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为了娶一房媳妇,总之,是几万块彩礼钱,把他或者一大帮子年轻人、老人都逼上了民工这一社会最低等收入的人群。
    “一个在河对岸的百合花宾馆/在女人的身体里/忙活着”。
    这种反差,这种直白的描写,不用多说。只有一句话,有时候,直接就是一种力量。当代诗歌,缺少的,就是这种直接的力量,懵懂的、含蓄的、隐忍的,读来读去,到最后都不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而他的这首诗《兰州是很安全》的,之所以成为一首佳作不单单具有优秀诗歌的苍凉,忧伤,悲悯。更有历史的纵深感。
    “他们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在我的思想中,敢于把历史把母亲黄河拉下水的,除了伊沙,别无他人。而马萧萧做到了,并且他的这首诗,更具现实意味、更厚重,更值得广大诗人再三思索、品读。
    诗人不仅仅是在写诗,更多的是,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兰州是很安全的》是一首好诗,因为他,必然站在时代的前面,代表了大多数人、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15:48 | 只看该作者
总有一天,黄河会咆哮的
福建作家   王清铭

    “他们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这句诗意蕴深厚,可作多向性的解读。一是解读“古老”,自古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民工是劳力者,也是被压迫阶层,终日忙碌却穷困,渴望爱情而又很难得到被金钱异化后的爱情;包工头是劳心者,也是统治阶层,饱食终日,用民工血汗和快乐换来的金钱,可以肆意购买性爱和爱情。这两个阶层自古就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中间好像隔着一条黄河。
    二是解读“黄河”,黄河水是浑浊的,这个意象隐含着诗人对饱暖淫欲的剥削阶层醉生梦死的生活的诅咒。黄河在特定时期(比如狂风骤雨等)会咆哮,会泛滥成灾,诗中“黄河”意象也包含着一种劳力者对劳心者的警告:别看现在黄河平静流淌,总有一天它会震怒、咆哮和反抗的,就如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民工。
    三是“古老”与“黄河”连在一起解读,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黄河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儒家强调道德,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都凝聚在黄河水里,这条在诗中富有象征意蕴的黄河被包工头(权势、财富集团等)穿越,也就意味中华固有的传统美德已经被冲破、沦丧。
    联系诗题《兰州很安全的》,结尾很明显是一种反讽:这“安全”只是表层的,下面有愤怒的熔浆在奔涌。诗歌的张力和多义性就浓缩这一句诗中。
2014.11.21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