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戏说贵州:石阡木偶戏 穿越千年时空的乡愁

[复制链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4 19:3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石阡木偶戏的兴衰传承同时也在老人生命中演绎。
  “非惟儿童竟嗤笑,更被傀儡旁揶揄。方坐皋比开讲肆,忽看傀儡至优场。郭郎线断事都休,却了衣冠返沐猴。棚上偃师何处去,误他棚下几个愁?”这是南宋诗词家刘克庄描绘的木偶戏现场,其盛况可见一斑。
  木偶戏,趋于汉,兴于唐宋,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石阡的“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主要流传于石阡县花桥、坪山、汤山等乡镇的各民族村寨,其远祖可追溯到汉魏时的“刻木人像”的“傀儡”,是宋元时期杖头傀儡在贵州民间的唯一遗存,是研究黔东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对高腔、平弹的传播学研究具有启发性意义。2006年5月石阡木偶戏获列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几位艺人,左手执木偶头上棒,以拇指食指通过接线控制五官以及总头、回顾、弯腰、转身等动作,右手执装木偶两手的木杆,以配合头部操纵其四肢动作,刀枪剑载,翻滚扑打,腾云驾雾,喜怒哀乐,皆能随心所欲,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便是石阡“木偶戏”。
  大约200年前,木偶戏从湖南辰溪被带到了石阡,至今已有七代传人,均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木偶戏无论是木偶本身的衣甲、冠戴、武器,还是木偶戏的搭台、道具都是特制的,极为精致考究。木偶由头、身、手杖三部分组成,头、杖为关键部分,故有“杖头木偶”之称;头面及颈部长约15厘米,分别刻绘生、旦、净、末、丑及猴头、魔怪等面部造型,头面套上戏装。身部制作是在头颈主棒上用线系一块横挂木削作肩杆,成十字架,肩杆上套以宽大戏服,双手装在杖上,连在木偶衬衣两袖就能轻松活动,手有握空拳和立掌两种造型。
  衣冠整齐、服饰鲜艳的石阡木偶戏班备受青睐,而戏中又尤以武将、武旦光彩照人。或明盔亮甲,长髯挂面,背插“飞虎旗”,气度不凡;或凤冠霞帔,雉尾高翘,花枝招展。加之木偶动作潇洒利落,格斗动作精湛,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杖头木偶擅长表演历史闹剧、武打戏。
  在音乐上,石阡木偶戏不仅遗存了高腔的众多曲牌,平弹板式及变化形式的原态,同时亦保留了石阡民间原本音乐文化的因子。此外,石阡木偶戏体现出强烈的“驱病避祸、祈福纳吉”的实用性功能,其剧目、表演、传承等饱含丰富的佛、道以及本土原始崇拜的观念,具有独特的黔东民间宗教色彩。
  石阡木偶戏演出不受场地的制约,只要有丈许见方的平地,就可以搭台出演。石阡木偶戏演出时,木偶的“头子”、戏服、“仗头”最为抢眼。“头子”呈立体状,镂空,以木块为材料,以雕刻为主要手段,均为人面,不存在兽面、神面,没有具体人物的指代,代表一种性格、品行、气质大致相同的人物。木偶衣着款式多样,色彩亮丽,主要分为“蟒袍”、“拷子”、“折子”、“披挂”四类。随身所带兵器分为“短把子”、“长把子”两类。“肚腹”、“踩脚”、“手柄”、“髯须”是木偶“杖头”造型不可缺少的要件。
  大师傅:付正华,84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二师傅:付正贵,81岁,省级非遗传承人。
  三师傅:付正文,73岁。
  刘超:教师,石阡木偶戏新的传承人。
  村寨里,许久没有了锣鼓的喧嚣。
  昔日的木偶戏团已悄悄淡出村民的视野。
  石阡木偶戏正等待新的生机。
  链接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石阡木偶戏由于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对研究我国当代少数民族社会教育方式、促进我国木偶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与守望,发挥着娱乐与教化民众的社会功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