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记者 唐江澎 通讯员 彭萍 周瑾容 “因为体检提示肺部有磨玻璃结节,我到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心胸外科就诊,没想到医生看到体检报告就说,这种情况百分之七八十是肺癌。当时我的心里七上八下的,当天觉都没睡好,幸好接下来的检查结果并不是那样。”近日,市民尹先生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333,诉说他最近的一次就诊经历。尹先生表示,虽然医生的出发点可能是让他引起重视,但这种方式感觉难以接受。 病情告知,是医学必须面对的一件事情,医生、患者及家属都无法回避。然而,面对重症患者,如实告知病情并不那么容易。一方面,部分患者在知晓病情后可能会陷入绝望,不利于身体恢复,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过激行为,造成不良后果;另一方面,不如实告知病情,又是对患者知情权的不尊重。医生应该如何告知重症患者病情?隐瞒坏消息是对患者最好的选择吗?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多方采访。 临床故事1 知晓病情,七旬老人瘫倒在地 72岁的王飞凤老人(文中患者均为化名)几个月前被确诊为肺癌,家人担心老人受不了,一直没有告诉她真实的病情。 一次,老人独自去取骨扫描报告,看到上面有“骨转移、瘤”等字样,便跑去问放射科医生那是什么意思。当时,这名放射科医生并不知道老人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便解释说是肺癌骨转移,老人当时就瘫倒在地。 临床故事2 家属求隐瞒,病人却状告医生 61岁的老王被诊断为淋巴瘤,他的儿子觉得,最好是不要让他知道,于是找到医生一起隐瞒了病情。 然而,随着病情加重,医疗上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老王最终还是知道了自己的病情。此时留给老王的时日不多了。老王觉得,医生没有告知病情,让他错过了安排自己剩余人生的时间,一纸诉状将医生告上了法庭。 临床故事3 “肺炎”治不好,病人埋怨医生医术不精 68岁的李开林被诊断为肺癌,住院治疗期间,家人和医生商量,告诉老人他患的是肺炎。 应其家人的要求,医生没有对老人采取放化疗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而是进行姑息治疗,治疗效果显然不会很好。 然而,李开林对此并不知情,时间长了,他便开始怀疑医生的医疗水平,也不配合医生治疗。老人在和病房里的其他病人及家属交流时,总是说这里的医生水平太差了,连个肺炎都治不好。 一方面是觉得没有给老人更好的治疗,一方面还要背负着没水平的骂名,李开林的主治医生满肚子的委屈无处可诉。 现状 患者大多想知晓,家属大多想隐瞒 “这是一个超脱于医疗技术的难题,长期以来备受争议,也长期困扰着医生和家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雷光华向记者坦言,在该院住院的相当一部分都是病情较重的患者,医生和家属每天都会在告知与不告知之间纠结。 雷光华告诉记者,在欧美国家,病人的知情权必须受到尊重和保障,在病人清醒的状态下,医生大都会将病情直接告知病人。然而在国内,保护性医疗被更多地提及,家属为了避免病情对亲人心理的冲击,大多选择隐瞒,并希望医生配合。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家属选择隐瞒相比,更多的患者本人却表示希望知晓病情。某三甲医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93%的癌症患者渴望知道自己的病情;而大部分家属不想或不完全想病人被告知,22%选择不告知,52%选择不完全告知,即使是在患者坚持要告知的情况下,也只有48%的家属选择如实告知。 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等省会多家医院了解到,这些医院都建立了患者知情同意及告知制度。湖南省肿瘤医院胸部放射治疗一科副主任师颖瑞告诉记者,该院明确要求,告知人应由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的科主任、主治医师、主诊医师、责任护士及有关人员担当。告知人在履行告知义务时,应注意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争议 隐瞒病情对患者不利还是有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肿瘤病人家属选择了绕开肿瘤科或肿瘤医院,而是把病人送进了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科室,把肺癌说成慢阻肺,把胃癌说成胃溃疡,并希望医护人员配合隐瞒。 师颖瑞表示,每每遇到病人家属要求隐瞒病情时,他的内心都会很纠结。事实上,很多病人从家属闪烁的眼神、医生语焉不详的病情解释中,都能够隐约猜到自己可能得了不好的病,这种暗示反而为治疗人为地增加了阻力。 “事实上,我们可能低估了亲人的求生欲望和抗压能力。”湖南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段华新告诉记者,他并不主张向病人隐瞒病情,遇到这种情况,尤其是通过规范治疗可以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患者,他都会耐心地做家属的工作。 这些医学专家一致认为,告知患者病情,有利于患者密切配合医生并参与治疗,有利于医生针对性地作出科学的解释,有利于患者安排和处理工作上、生活上和家庭里的各种事情。 事实上,在省肿瘤医院、省人民医院肿瘤科等肿瘤患者集中的地方,约九成患者知晓自己的病情,并能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 建议 告知病情要讲究技巧 “告知坏消息”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医患关系。在采访中,医学专家们都强调,对重症患者,告知病情时要因人而异,讲究技巧。 “我会避免直截了当,先做试探性的交谈,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略知一二,之后再以必要的医学知识、心理知识与之沟通。”师颖瑞告诉记者,在告知病人病情的同时,他会让病人知道,他的病不是最糟的,帮助病人消除恐惧,通过精神上的放松让患者能够乐观地接受治疗。 一般来说,肿瘤病人会经历否认期、愤恨期、抑郁期,最终进入妥协期、接受期。段华新表示,这5个不同的心理变化阶段,需要医生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因此,对初诊病人,需要医生更多的耐心。需要相信的是,在得到家人亲友的支持,并且经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后,超过八成的患者最终都能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寻求治疗。 “一个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卓越的医疗技术,也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祝益民表示,医生讲的每一句话对患者来说都十分重要。医生要在简短的问诊当中,迅速地判断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分析其承受病情的能力,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告知方式。 “告知是为了患者,不告知也是为了患者。”湖南协雅律师事务所姜舟律师告诉记者,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与保护性医疗制度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就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姜舟表示,鉴于目前国家并没有规定或列举哪些疾病、哪些情形属于法律规定的“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医生在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时,也应考虑到保护性医疗这一制度设计,视具体情况采取妥当的告知方式。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不能单纯地把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而引发的悲剧归咎于医生,患者作为一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