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湘黔边界隔不住 侗族苗族一家亲

  [复制链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5-8-25 13:0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湘黔边界隔不住 侗族苗族一家亲——天柱依法治界带来友谊与财富

贵州日报 作者: 唐安平 新闻提示

  天柱县与湖南省靖州、会同、新晃等县的10多个乡镇接壤,两省四县侗族、苗族占边界人口的96%以上。

  昔日,这里社会矛盾突出,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如今,两地通过依法治界,村党支部建立健全边界联调工作长效机制,及时化解各种矛盾,边界实现和谐文明发展。

  好邻居不是亲人胜亲人

  天柱县地湖乡地处黔东湘西的结合部,与湖南地灵乡的6个行政村渗透杂居,仅甄家墓寨70户中60户属贵州均为苗族,10户属湖南均为侗族。人们把这里两省人民杂居的村寨称为“湘黔村”。

  “湘黔村”唯一的乡场设在一座石拱桥两端的街上,这座桥横跨两个省。每逢赶集日,两省数千人到此交易,年交易额300万元。过去,这里是泥泞不堪的“泥巴街”,10年前,湘黔两地乡政府共同筹资进行了水泥硬化,并建起了农贸市场。

  近几年,在两省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湘黔戏台、湘黔广场、湘黔乡道、湘黔门诊、湘黔学校、湘黔幼儿园等“湘黔”为标志的基础设施先后兴建,村寨面貌焕然一新。目前,仅共建的桥梁就有5座,村道8条,农田水利坝3座。

  湖南团结村支部书记蒋坤力说:“我们同饮一江水,两省村民感情不分界线,苗侗都是一家,谁家有个难事,大家都会有求必应。”

  团结村的五保老人吴再益年已九旬,是贵州地湖村几户农民的邻居。老人年老体弱,邻居们争着照顾他,背他去医院看病已是常事。吴再益说:“隔壁贵州的年轻人对我太好了,家里只要有点什么好吃的,都要给我送来,还为我接来了自来水。”

  贵州为村里修筑自来水蓄水池,湖南便为大家接通水管;湖南为村里的道路砌了路基,贵州就为道路铺水泥;贵州为村里引进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湖南就给村里接通电话、宽带……

  因为两地农民高密度杂居,屋前屋后通电话会产生漫游和省际长途的问题,两地政府还现场办公,及时为他们解决这一难题。

  这里的侗族苗族乡亲,不分湘黔,不分民族,农忙季节,你帮我犁田,我助你栽秧。红白喜事,互相张罗,亲如一家。贵州地湖村支部书记吴新平说:“我们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大事小事都捆着做,都是好邻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好兄弟不必斤斤计较

  贵州地湖、江东、竹林等乡镇与湖南地灵、蒲稳、漠滨等镇乡接壤,山林、耕地、河流、道路和民居交错。这里风景如画,物产丰富。然而,过去两地群众为争田、争山、争水、争渔、争矿产,时起纠纷,甚至大打出手。

  “因为得到梅花村技术员手把手的指导,今年我养鸭赚了5万多元。”湖南大木村养殖户杨光宇说。而10年前,这两个村因修路产生矛盾,湖南大木村人将贵州梅花村4人打伤。当时,因为两地未建立边界联调机制,未能及时化解矛盾,由于打架结怨导致梅花村与大木村青年酒后群殴。

  经过这次斗殴和调处的磨合,如今两地边民之间,已深刻领悟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逐渐摒弃户籍观念、宗族观念等思想,互相谅解,互助友爱,成了边界和谐的典范。

  今年4月,贵州大塘村村主任林泽来接到大塘村十五组林泽发、林泽贵反映,湖南蒲稳乡下吉村群众越界砍伐杉木。林泽来将此事反馈告知下吉村领导,要求对方停止砍伐行为。事后,双方村领导及时对山林进行踏勘,终于找到原始界石。原来是林木太茂密,模糊了当年划分山林的界线,致使下吉村群众砍伐过界。双方重新对界石做了标记,并画好地形图,退还了误砍杉树,言归于好。

  现在,这里毗邻、杂居的村寨都有了信访联络员,互相通报社情民意和信访问题。小问题相互通气,一般问题座谈协商,重大问题共同研究解决。这些措施加强了周边乡镇之间的协作,维护了边界的和谐稳定。

  最近10年,两地共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件,未发生过群体性事件、重大治安案件和越级上访案件。

  好伙伴携手共谋发展

  天柱县江东乡大塘村是出了名的“楠竹之乡”,楠竹面积达4500亩。村支部书记林泽龙说:“不但贵州竹笋生进湖南的山,我们的竹器加工产业也延伸进入湖南。”

  据了解,大塘村楠竹农业合作社110名社员中,湖南籍的社员有30多人。两地群众合作已渐入佳境,湘黔资源共享、市场互动、利益互惠正在形成。不仅是地处黔东的江东乡,贵州的坪地、竹林、白市等乡镇,也加强与相邻的湖南新晃、靖州、会同等地合作,沿岸乡镇还联袂打造“清水江百里水乡画廊”。

  近年来,天柱县充分发挥边界自然资源、交通枢纽、地理区位等优势,打造边界经济“金三角”,进一步增强和拓展两省群众的经济交流和致富门路。

  大塘村是湖南蒲稳、朗江、会同的交汇地之一,村“两委”结合实际,创办了全县农村第一个村级集贸市场,建设湘黔周边日用品和土特产集散地,增进了湘黔商贸往来。

  大塘村返乡农民工依托资源优势和技术,纷纷回乡创办企业。村民林海声利用当地楠竹优势资源进行深加工,以每月5000元的高薪从湖南聘请技术员,从邻近的湘黔村寨招募30余名村民进厂工作。该厂主要加工沙发、车辆等竹席坐垫,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等地,年销售收入达200多万元。湘黔两地群众将自家的楠竹送到加工厂,每根能卖8至16元,这也改变了当地过去把楠竹当柴烧的历史。

  湖南媳妇贵州郎。共住一座山,同饮一江水,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村民之间互相通婚。在大塘、金鸡等村寨,100多位小伙娶了湖南姑娘,贵州当地的姑娘嫁到湖南去的也为数不少。大塘村主任林泽来说:“近年来,无形的边界隔阂消失了,边界村寨的乡亲们就像是一家人,相处得十分和睦。”

  如今,湘黔两地实现了“行政区划隔不住,侗族苗族一家亲”的和谐局面,促进了两省边界村民的民族团结,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