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之下的中环花果园段 记者 徐其飞 摄 去年年底,贵阳市中环路正式建成通车,至今已满百日。4月11日,贵阳市交管局向本报记者通报最新观测数据。随着全长29公里的中环路正式投用,贵阳市路网结构更趋合理,城区道路功能更加明细,疏堵效果持续显现,中环路减轻和有效分担了老城核心区、一环与二环的交通压力。 昨日,记者从贵阳市交管局获悉:针对中环路通行后,对整个城市路网结构的“减压”效果,贵阳市交管局进行了相关数据观测。 在中环通车前,贵阳市老城区周边组团之间联系主要是通过二环,如小河至观山湖区、新添寨至花果园片区、中天花园片区至火车北站等,出行时间或出行距离较长。在中环路通车后,周边各组团之间的出行线路拥有更多选择,各组团之间通过中环路出行,在距离上和时间上,均有不同幅度的减少。 以新添寨至花果园为例,走中环里程为13.5公里,用时13.5分钟(车速取平均每小时60公里);而走二环需要多走9公里,时间多9分钟;经开区至观山湖区,里程为13.4公里,用时13.4分钟;而走二环需要多绕5公里,多花五分钟。中天花园至贵阳火车北站,走中环路比走二环也要少走5公里,节约5分钟出行时间。 据介绍,路网布局规划当中,有一项重要指标:非直线系数。这一指标指的是,两点间的路上实际距离比空中直线距离。中环路的开通,让路网的非直线系数降低,更加有利于老城核心区与周边组团之间的联系,出行距离和时间均有较大幅度减少。 疏堵功效持续释放 贵阳市交管局秩序处副处长苏波分析认为,贵阳市中环路的建成,对于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穿越截流作用,将起讫点都不在环内的交通吸引至中环上,减轻老城核心区路网及二环交通压力。交通流转换作用,对进出老城核心区的交通起到分流作用,一方面减少这些交通对老城核心区道路的使用,另一方面将这些交通分散到多条射线上,避免过于集中在某条射线。实现了内部疏解,中环路的投用加强了周边如花果园片区、中天未来方舟片区、朝阳洞路片区、小河等组团的横向联系,同时将环内长距离对角交通吸引到中环上通行。 中环路疏堵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交管部门通过数据观测给出了答案。通过选取2016年12月27日和2017年3月14日(同为周二)作为样本采集时间点,对西二环、浣纱路、枣山路、头桥路、解放路、嘉润路、沙冲路、贵溪大道北段、黔灵山路、北京西路、汤巴关路、观山东路高峰时段流量和饱和度进行对比。 数据显示,上述道路和交通流量和饱和度,在中环路开通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北京西路为例,中环通车前高峰时段每小时流量为5321辆次(小车),后下降为4156辆次(小车),流量减少约20%,饱和度从0.89下降至0.69,通行更加清爽畅快;浣纱路,在中环通车前流量为5943辆次每小时,后下降至5056辆次每小时,饱和度也从0.91下降至0.78,市民通行该路段时明显感觉到通行更顺畅,等候时间缩短。 东段依然“最忙” 苏波认为,在中环路建成后,完善了贵阳市城区路网,路网更趋合理,有效分担了一环和二环的交通压力,路网交通流的分布更加均匀,尤其是对于城区南部区域和西部区域路网交通流的分流效果比较明显,市民出行线路选择更多,周边组团的联系更加便捷,中环路交通分流作用已经得到发挥。 但是,由于老城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相对最为完善齐全,老城区的向心交通吸引依然明显,经过中环连接各条射线进入城区的车辆较通车前更为便捷,一环与各条射线节点及中环路与其他道路连接匝道处,由于车辆快速聚集,部分出现了车辆积压排队现象,应适时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采取相应的交通组织方式和管制措施对交通流进行分流疏导交通。 记者分别从贵阳市公安交管局云岩、南明等辖区分局获悉,为保障中环路的安全畅通,交管部门开展了一系列行动:对占用BRT的社会车辆加大抓拍处罚的力度,在部分匝道出入口派出协管员进行值守,为过往车辆“指路”,及时疏导。 今年以来,贵阳市交委、贵阳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通过“我向中环提意见”、“集中反映不文明驾驶行为”等活动,搜集关于中环路等道路的管理建议,多部门通过多种举措,持续整治中环“堵点”,共同营造良好出行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