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561|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军旅诗人马萧萧79字诗作《兰州很安全的》引发的热议

  [复制链接]

9093

主题

9192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4-12-21 21:0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近期,上世纪80、90年代中学生文学爱好者的国民偶像、现兰州军区《西北军事文学》主编、隆回籍著名军旅诗人马萧萧一篇79字的诗作《兰州很安全的》在诗坛和网络引起热议,近似白描的语言却蕴含生活多维的空间,诗短却掀起诗河的激浪,引发国内业内热议,其影响不仅仅限于诗歌界,还涉及社会阶层与民生。正如一位湖北的作家朋友所言:刚一看哑然失笑,再一看笑不出来了。我想到了一个馒头引发的惨案。

《兰州很安全的》

一个民工
一个包工头

一个戴着安全帽
一个戴着安全套

一个为了挣够彩礼钱
在北滨河路的工地上
忙活着

一个在河对岸的百合花宾馆
在女人的身体里
忙活着

他们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93

主题

9192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10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2:01:44 | 只看该作者
诗的底线
福建作家  昌  政

  在网上,读到马萧萧的《兰州很安全的》,很惊讶!
  这是诗吗?强大的冲击力迫使我想:诗的底线在哪?我想,就在最后一行:以小可以见大了,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了最后这一行,诗就成了,而且是佳作。优秀的诗歌总有历史的纵深感,苍凉,忧伤,悲悯。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3

主题

9192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10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2:01:01 | 只看该作者
诗歌主题的提升(节选)
广西诗人  郑正西

    同样写下层劳动者的诗歌,比如马萧萧的一首《兰州很安全的》短诗,诙谐风趣地写了民工为了生计,戴安全帽在工地忙活,而包工头在河那岸的宾馆,戴着安全套嫖娼。如果诗歌到此为止,也至多只呈现了社会现象,但作品的最后一句是:“他们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这就把善美与丑恶一下子提高到了历史的高度,人性和伦理的高度,作品主题顿时凸现。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3

主题

9192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10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59:23 | 只看该作者
接近不朽的诗赏析(节选)
军旅作家、诗人   杨献平

    马萧萧少年成名,多年来似乎从没偏离过诗歌。他的《上帝为何造剪刀》《兰州是很安全的》是我读过之后若有所思,且时常能够想起的两首诗。前些年,因为失望,基本上不读军旅诗人的作品。直到马萧萧赠我新诗集《天马萧萧》之后,在他的众多诗歌当中,我才觉得,这些年来,马萧萧一直在探寻多面的道路,他可以在军旅和地方之间自由转换,且对近些年来大的诗歌环境与诗歌技艺(思想)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并以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试验。
     《兰州是很安全的》,也注定是一首可以留下来的诗歌。当众人力求以繁复、深切的体验、累牍的语言和长度的书写来对这个时代进行有效发言的时候,马萧萧则化繁为简,一击中的。最后一句:“他们之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使得全诗顷刻之间有了力拔山兮与岁月泱泱的力度和厚重感。
    任何一个时代的面目大抵如此,渊博的俗世其实很简单,众人的不同命运,众生的殊途同归,古今的前后贯穿,你我的同生同在……等等,看起来大相迥异,实质上毫厘无别。马萧萧的这两首诗歌,将两个古老的文化符号巧妙、机智地溶解之后,附加于具体的人和事物之中,使得两首诗虽话语聊聊,但却张力十足;虽略显直接,但蕴含博大。如果也将马萧萧这两首诗归于“口语诗”行列的话,显然并不逊色于那些习惯于以“口水”方式,不遗余力筑高个人诗歌“草台”的任何一个诗人及其诗作。
2014.8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3

主题

9192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10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58:34 | 只看该作者
诗的骨骼(节选)
山东诗人  张庆岭

    再说另一首《兰州很安全的》,作者依然是马萧萧。
这首诗,被视为马萧萧的代表作。当我在2012年8月31日上午,打开第8期《星星》诗刊读到它时,曾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诗是抽象的,诗又是具体的,在抽象里具体,在具体里抽象,让具体更加抽象着具体,让抽象更加具体着抽象,以让诗的神奇昂然而立,以让诗的真气直击灵魂。此乃大诗。
    这就是我对这首诗的“第一感觉”,现在我依然对我的这种“感觉”倍觉欣慰。
如果有人认为它是在写实,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我甚至认为它根本不是在叙述,在说事儿,而是在抒情,在概括,在“形而上”上跳舞,在为整整一个时代画像。它让我们触摸到了梦幻与振奋,又让我们理解了悲凉与真实。
    现实,多么可感;现实,又多么虚幻如哲学,诗,就是隔在现实中间的那条“古老的黄河”,它是我们的基因,它更是我们的骨骼。而诗的骨骼里,所珍藏的全是我们民族的魂魄,而我们自古就把它叫做钙。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3

主题

9192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10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15:48 | 只看该作者
总有一天,黄河会咆哮的
福建作家   王清铭

    “他们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这句诗意蕴深厚,可作多向性的解读。一是解读“古老”,自古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民工是劳力者,也是被压迫阶层,终日忙碌却穷困,渴望爱情而又很难得到被金钱异化后的爱情;包工头是劳心者,也是统治阶层,饱食终日,用民工血汗和快乐换来的金钱,可以肆意购买性爱和爱情。这两个阶层自古就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中间好像隔着一条黄河。
    二是解读“黄河”,黄河水是浑浊的,这个意象隐含着诗人对饱暖淫欲的剥削阶层醉生梦死的生活的诅咒。黄河在特定时期(比如狂风骤雨等)会咆哮,会泛滥成灾,诗中“黄河”意象也包含着一种劳力者对劳心者的警告:别看现在黄河平静流淌,总有一天它会震怒、咆哮和反抗的,就如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民工。
    三是“古老”与“黄河”连在一起解读,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黄河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儒家强调道德,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都凝聚在黄河水里,这条在诗中富有象征意蕴的黄河被包工头(权势、财富集团等)穿越,也就意味中华固有的传统美德已经被冲破、沦丧。
    联系诗题《兰州很安全的》,结尾很明显是一种反讽:这“安全”只是表层的,下面有愤怒的熔浆在奔涌。诗歌的张力和多义性就浓缩这一句诗中。
2014.11.21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3

主题

9192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10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15:27 | 只看该作者
直接就是力量:敢于把黄河拉下水的人
——试评诗人马萧萧作品《兰州很安全的》
诗人 苏微凉

    前几日,在网上读到了著名诗人、《西北军事文学》主编马萧萧老师一首力作《兰州很安全的》。
全诗很简单,开场就是简单、直白的两个人物出场,一个民工/一个保工头。在这一小节中,你知道什么?你只知道,一个是打工的,一个是给老板跑腿的,包工头,或者小资本家。但是,第二小节,突然笔锋急转180度,“一个戴着安全帽/一个戴着安全套”,你想想,戴着安全帽的是谁?肯定是民工,那么戴着安全套的,搞二奶的、男盗女娼之人,必然是有钱人、剥削这些打工者的包工头。这一小节中,“一个戴着安全帽”,这个描写很正常,工地上干活嘛,肯定都要戴。但是,“一个戴着安全套”,着实令人触目惊心。不由感叹社会的不公,忍不住,为当下最低层的劳动人民叫屈。
    接着,他进一步描写了,两人不同的目的,“一个为了挣够彩礼钱/在北滨河路的工地上/忙活着。”由这小节想象开去,民工可能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可能为了儿子娶媳妇了,一大把年纪还出卖劳动力,也有可能民工是个二十五六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为了娶一房媳妇,总之,是几万块彩礼钱,把他或者一大帮子年轻人、老人都逼上了民工这一社会最低等收入的人群。
    “一个在河对岸的百合花宾馆/在女人的身体里/忙活着”。
    这种反差,这种直白的描写,不用多说。只有一句话,有时候,直接就是一种力量。当代诗歌,缺少的,就是这种直接的力量,懵懂的、含蓄的、隐忍的,读来读去,到最后都不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而他的这首诗《兰州是很安全》的,之所以成为一首佳作不单单具有优秀诗歌的苍凉,忧伤,悲悯。更有历史的纵深感。
    “他们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在我的思想中,敢于把历史把母亲黄河拉下水的,除了伊沙,别无他人。而马萧萧做到了,并且他的这首诗,更具现实意味、更厚重,更值得广大诗人再三思索、品读。
    诗人不仅仅是在写诗,更多的是,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兰州是很安全的》是一首好诗,因为他,必然站在时代的前面,代表了大多数人、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3

主题

9192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10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14:20 | 只看该作者
点评马萧萧诗歌《兰州很安全的》
诗人  素面朝天

    一个字不再是一个字,一句话不再是一句话,一首诗不再是一首诗,所有的这些字写出来笔画不多,却比刀要锋利,比铁要沉重,比鞭子更有力。喝着同样的黄河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巨大的反差无不在叩问着世人的灵魂。
     《诗经》分“风、雅、颂”, “风”是诗歌的光荣,“风”中“讽”更是时代的需要,是源自底层的声音。
    马萧萧作品《兰州很安全》应归入“风”。他写了一种关系,即目前中国欠薪最普遍和冲突等问题最多的民工和包工头的关系。但诗中诗人绕开了社会学问题的考察,直接把触点落在一种本能的性问题解决方案的现象学描绘上。诗的结构对称,突出对比关系,构造出紧张和敌对的矛盾现场,虽无血泪怵目惊心,但全文暗中充斥的反讽意味,暴露了诗人的敌意、仇恨和良心,这是一种代表正义力量的怒吼。       诗中,中华民族赋予黄河传统的、高贵的象征意义被现实亵渎,黄河成了楚河汉界,两岸两个世界,两种国人生存现状的旁观者,此岸荒淫无耻,彼岸疲于奔命。尽管全诗无是与非的述说和评价,但“安全帽”和“安全套”在同一个时空层面出现的尴尬,告诉读者现实有你想象不到的荒诞,而这些也并非虚构独自完成。
    你爱黄河吗?……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3

主题

9192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10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12:4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妓女的定义
河北诗人  刘国震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毛主席逐步消灭了剥削制度,同时与之消失的,是存在了几千年的妓女和娼妓制度。印象中,在过去(指新中国成立后到大约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词典、字典里,“妓女”一词的定义是:“旧社会以卖淫为生的女人,是剥削制度的产物。”现行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一词条被修订为:“以卖淫为业的女人”。这一修改耐人寻味。
   近日从网上读到诗人马萧萧的一首诗《兰州很安全的》。这是一首关注现实的厚重之作,读来也很耐人寻味。——不过,这味,一定是苦涩的。除非你就是个“包工头”之流的人物。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3

主题

9192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10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12:28 | 只看该作者
浓烈的悲悯情怀
重庆诗人  重庆子衣

    马萧萧的《兰州很安全的》,是很精彩的一首诗作。极其强烈的反差,饱含诗人浓烈的悲悯情怀。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更是隐喻中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民与权贵阶层之间,永远隔着贫富差距的宿命。在我看来,这首诗更重要的是,诗人只用客观而巧妙的对比,呈现当代农民工与包工头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并以一条古老的黄河,隐喻中国几千年来贫富悬殊差距的根源,其它没作过多的评判,但其强烈悲悯,反讽的艺术效果,却真切地呈现出来,让人一读,便极为震撼。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3

主题

9192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1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1:12:09 | 只看该作者
风从黄河来
——读马萧萧《兰州很安全的》
诗人    王之峰
    《诗经》分“风、雅、颂”, “风”是诗歌的光荣,“风”中“讽”更是时代的需要,是源自底层的声音。
    马萧萧作品《兰州很安全》应归入“风”。他写了一种关系,即目前中国欠薪最普遍和冲突等问题最多的民工和包工头的关系。但诗中诗人绕开了社会学问题的考察,直接把触点落在一种本能的性问题解决方案的现象学描绘上。诗的结构对称,突出对比关系,构造出紧张和敌对的矛盾现场,虽无血泪怵目惊心,但全文暗中充斥的反讽意味,暴露了诗人的敌意、仇恨和良心,这是一种代表正义力量的怒吼。

    诗中,中华民族赋予黄河传统的、高贵的象征意义被现实亵渎,黄河成了楚河汉界,两岸两个世界,两种国人生存现状的旁观者,此岸荒淫无耻,彼岸疲于奔命。尽管全诗无是与非的述说和评价,但“安全帽”和“安全套”在同一个时空层面出现的尴尬,告诉读者现实有你想象不到的荒诞,而这些也并非虚构独自完成。
    你爱黄河吗?……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