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一盏一壶,青黑素彩饮馔事

[复制链接]

9090

主题

9189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3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01:0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酽庐茶舍的主人郑晓云收藏了各式茶器,上面的佛手则是用来搭配茶具的摆件。来源:潇湘晨报作者:王砚图/潇湘晨报记者陈韵骄

  茶中的趣味,除了茶的本性所在,还要靠许多外在的事物慢慢析出。比如,水和器。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里极为看重:水为茶之母,器乃茶之父。明代的田艺蘅写了一部才子之作《煮泉小品》,亲尝各地泉水井水,在他看来,论茶难免辨水。而茶器之纷繁,更是与历朝饮茶的品类与方式息息相关,一盏一壶的细微变化,能窥探当时饮茶风气,到最后,它跳出了寻常饮馔事,开始深刻影响人们的审美观。

  品饮色彩,唐代喜青,明爱白

  专门的茶器出现,是七世纪(这一期间唐朝建立)之后的事了。在这之前,同一器皿盛水、盛羹、盛菜、盛酒,也盛茶。碗杯罐都可作为茶具使用,一壶一碗构成了唐代饮茶的简约风。

  不过讲究茶事的陆羽还是从审美的角度给茶盏作了评判,“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青色瓷为上品,能增加茶汤色泽,而邢州瓷白,茶色便发红;寿州瓷黄,茶色发紫;洪州瓷褐,茶色黑,都不适宜。其实,越窑邢窑都是中国名窑,早有“南青北白”之誉,只是因为茶的介入,便硬是分了个高下。

  从陶瓷史上看,宋代的茶器美学上升到了一个新境界,瓷器以“官、哥、钧、汝、定”五大窑为代表,且唐代并不推崇的黑瓷,跃升为魁首,尤以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出产的为尊。这是因为宋人好斗茶,黑釉建盏最能衬托洁白的茶汤,“盏色贵青黑”也就这么形成了。

  明代对于茶具色泽的要求,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茶疏》中说“其在今日,纯白为佳”——茶盏由黑釉瓷变成了白瓷和青花瓷。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饮茶方式的变化。明初,朱元璋下令减轻茶农负担,不再制作穷工极巧的团茶、饼茶,而是以散茶替代。当时的潮流引领者宁王朱权,这位皇族子弟创造了瀹(yuè)饮法,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无须经过以往的炙茶、碾茶、罗茶三道工序,这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饮茶法。散茶瀹饮风行,嫩绿的茶芽,清雅的茶汤,在雪白的茶盏映衬下颇显清新,诗画尽在一盏茶中。

  明代亦是紫砂器具的时代,人们对宜兴所产紫砂壶的崇尚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制壶的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当时的茶盏则讲究以小为佳,尤喜白釉小盏,它直口尖底,成鸡心形,俗称“鸡心杯”。

  与明之纯净迥然不同的,是清代茶器的富丽浓艳。市面上处处可见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粉彩、五彩装饰的茶器,时至今日,这些风格、款式特征明显的茶器依旧被大量仿制。

  小巧的茶具流行与品茶方式大有关联。清代诗人袁枚在福建武夷山游玩时,有个寺庙僧人献茶于他,“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这种小壶小杯冲泡、小口细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后来盛行于闽粤地区的工夫茶艺。其间冲泡的意趣,已经完全超越了喝茶本身。

  岳州窑和长沙窑,一脉相承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次,洪州次。”在他心目中,岳州窑(今湖南省湘阴县)与越州窑(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并美。

  岳州窑始烧于东汉,中唐逐渐衰落,宋代开始流变为“粉彩地采釉绘花陶”系。湖南不少墓葬中曾发现过岳州窑青瓷器,这些陶瓷器中的茶具,有些见于《茶经》,有些在盛唐已经不再出现,估计陆羽也没见过。

  我们在长沙太平街“酽庐”茶舍主人郑晓云处,见到了一只他收藏的岳州窑小水盂,仅两指一握,圆饼底,釉色莹洁,盂底已呈半透明的玻璃质状,开出细碎的裂纹,非常美丽。像这种“盂”,还有带盖的,大小不一,大的可贮热水,小的可以存放团茶和盐花。

  陆羽的《茶经》定稿于唐中期,当时的岳州窑分两处生产,一处在铁角嘴(习称岳州窑,位于湘阴);一处在石渚(习称长沙窑,位于望城),两窑隔湘江相望,当时相距仅10余公里,而且两地都生产青瓷茶具,长沙窑除了青瓷之外,还出现了青釉带彩装饰的茶碗,比如,一只碗心写有“岳麓寺荼埦”五字铭文的茶碗(现藏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当《茶经》问世后(公元777年),铁角嘴窑已经逐渐停烧,而石渚的窑火仍熊熊,它烧制了大量的“国士饮”(一种即可饮茶也可饮酒的茶盏)、细长的执手壶、带托的茶盏和器型更小的杯子,这些似可说明,晚唐的“点茶”之风已经萌芽。

  整部《茶经》里没有长沙窑,一个重要的原因,长沙窑晚于岳州窑,陆羽没有见到它的后期产品。而两窑其实是一脉相承,后来长沙窑釉下彩的出现,也是在较长时期岳州窑的青瓷烧造基础上,逐渐创造发展起来的。不过,以陆羽关于茶器须“益茶”的标准,他恐怕未见得会给长沙窑的茶器打个高分,因为长沙窑烧造的并非青绿如玉,而是色彩绚丽,其中生产的白釉花瓷,一团锦簇,就更不“益茶”了。

  陆羽刻意追求器物的制形,岳州青瓷典雅庄重,釉色沉稳素净,于是备受青睐,成为唐代名瓷。长沙窑走的却是亲民路线,生产各种日用器具,连陶瓷玩具也有,且釉下彩色彩鲜艳,颇获市井喜好。更为重要的是,它价格低廉,一件浙江嵊县的越窑盘口壶定价一千文,而一只长沙窑的青瓷壶在壶身上标明:“富从升合起,贫从不计来。五文。”但是,低价也决定了它难出精品。到了五代十国,战乱频仍,社会经济溃退,人们对陶瓷制品的需求急剧下降,长沙窑终于荒落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