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65|回复: 0
收起左侧

“南方丝绸之路”——湘黔古驿道访古

[复制链接]

9090

主题

9189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319
发表于 2017-1-7 00: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杨焕礼

    前年和去年,我有幸和绥宁县内的考古工作者,前往位于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侗乡田心村和关峡苗族乡关峡村之间,现在依然保存比较完好的湘黔古驿道考察。只是这条悠长的古道,声名远播的湘黔古驿道大西线,已是荆棘从生、荒草萋萋。好在有田心村的向导在前面,他们不断地用柴刀和镰刀为我们砍出一条路来,我们艰难地拨开这些荆棘草丛,寻找这条古道沧桑历史。

  湘黔古驿道兴于西汉,至明、清臻于完善。据史料记载,湘黔古驿道共有一干线三支线自东向西,其中的一条干线两条支线贯穿了绥宁的全境。湖南境内的起点为长沙府,一路往宝庆府,在宝庆设资阳驿(今驿传街)。自资阳驿西行,经枫林铺、长阳铺、岩口铺、紫阳铺(设驿站)、入洞口龙潭铺、黄桥铺(设驿站)、过荆竹铺、石羊铺、至武冈。在武冈分为西线、南线两路:西线过枫门岭(绥宁、城步两县界山)、关峡、磨石界(设驿站)、田心、黄石(今绥宁县城,设驿站)、寨市(绥宁旧县城,设有十里铺驿站)、天堂界、乐安铺(设驿站)、寨牙、直隶靖州城,去贵州开泰,此称为大西线。南行过城步至广西兴安,称湘桂线。这两条驿道为湖南通贵州、广西的干线。

  湘黔古驿道大西线横亘山川,连绵千里。在公路、铁路等近代交通方式出现以前,“上控云贵,下制长衡”。据史料称,到明末清初,国内驿道有三百多条,驿站达三千五百多个。云南驿和湘黔驿是古驿中的两大交通要道。其中湘黔驿闻名遐迩,史家誉为“西南丝绸之路”。驿道也被称为古驿道,中国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朝廷与地方的各种政务、经济、军事等公文信息传送、物资运输、军队调动、军用后勤补给和官员出行、调任与巡视,也是朝廷对边疆地区进行政治掌控、社会制约、文化渗透和军事管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这样看来,湘黔古驿道大西线是对湘西南及至中国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政治掌控、社会制约、文化渗透和军事管治的重要工具,政治掌控和军事管治的目的性很强。

  湘黔古驿道除从武冈经枫门岭进入绥宁的大西线外,还有三条支线,其中有两条穿过分支线进入绥宁。一条是从的自龙潭铺起,经石下江(设驿站)、竹篙塘、硖口关(今洞口塘,设驿站)、入雪峰山、过千丘田、越曝木隘、丝茅界、宝瑶(设驿站)、仙人桥、进入绥宁水口、青坡到达商埠洪江,此乃小西线之一。另一条从龙潭铺起,至高沙市(设驿站)、经蓼溪关(今洞口花园和绥宁红岩交界处)、入绥宁红岩,又分两条线,一是过黄土矿、官路(瓦屋)至水口,到洪江,另一条从红岩到李熙、武阳至关峡(还有一说是从武阳又分两线,一线往关峡,另一线往枫木团、竹舟江进入会同、洪江)亦是小西线之一。还有一条没有进入绥宁的,从长阳铺起,过滩头、黄家桥(今山门镇设驿站)、越马颈骨、茅塘界、入溆浦,同属小西线之一。进入绥宁的两条小西线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驿道和商贸通道,是湖南跨越湘资两河流域,连接沅水流域,通往云、贵、川的主要通道,称“烟银特道”,其商贸通道的价值远远大于官方的政治价值,也是湖南雪峰山以东地区连接被已故著名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研究认定的“4000年前的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陆路便捷通道。

  明朝中后期至清朝时期,为了强化对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官方在绥宁境内又修筑了多条驿道,构造了古绥宁境内的陆路交通网络,其中里程最长的是从县城寨市,经寨坡,过枫香、李家团、梅口、至绥宁边境的冒塘口进入城步、往广西。

  我们这次要去探访的地方叫磨石界,当地人至今仍称为麻石铺。我们这次上磨石界,是在树林、草丛和荆棘丛中艰难地穿行,只能从树林、草丛和荆棘丛中依稀找寻古道的痕迹。湘黔古驿道在湘中路段因地势平坦开阔,修筑的路面比较规范宽敞,多用碎石沙砾铺砌,可行驶战车、马队和大批军士。进入绥宁境内以后,去靖州,往贵州方向,到处重峦迭嶂,山高谷深,地形险峻,修筑驿道极其艰难,只能因地制宜。开凿的路面宽窄不一,主要是泥土路面,也有地段用山沙、石板铺砌而成。据《绥宁县志》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年),“富冠全县、贵亚徽城”的小水苗族地主丰之铨为嫁长女至李熙桥,出资将小水丰家(今长铺子苗族侗族乡小水村)经黄石、磨石界至岚溪口的60里驿道铺上青石板。他还在麻石界修建了接亲台和送亲亭,遗址尚存。现今,湘黔古驿道大西线从关峡村定远桥起至田心村境内,保存完整的路段有10多公里,古驿道的青石板路面宽1.5—2米之间,古驿道一路有风雨桥、亭等休息场所,现存磨石界甘露亭遗址一处,关峡岚溪水风雨石拱桥一座(定远桥)。

  清朝时磨石界为夏一里和夏二里的交界之处,现在是长铺子苗族侗族乡田心村和关峡苗族乡关峡村的交界处,也是两个乡的交界处。在长铺和关峡两个乡的村民中,他们至今仍称磨石界为磨石铺,无人称磨石界,而绥宁县史志中,只称磨石界,而无磨石铺这个名字的痕迹。带“铺”字的地名在湘黔古驿道绥宁段一共有五个:一个是现在的绥宁县城叫长铺,全称为长铺子,古时叫黄石,即现在的县城长铺镇;第二个是乐安铺,即现在的乐安铺苗族侗族乡政府驻地;第三个十里铺,即今寨市苗族侗族乡政府(老县城寨市)十里的地方,现为十里铺村;第四个就是老铺场,枫门岭山脚下,今属关峡苗族乡芷田村;第五个就是磨石铺。据《绥宁县志》的记载,明清时期,这五个地方都设置哨营驻兵把守,也是湘黔古驿道上绥宁境内所设置的五个驿站。

  “铺”旧时的驿站:如三十里铺。古代传递公文和投递信件的地方。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元史·兵志四》。又如:铺司(古代负责掌理公文邮件等传送事宜的官员);铺兵(古代担任传送公文、邮件的兵士);铺舍(古代掌理传送公文邮件的处所);铺马(驿站中专门传送皇帝诏书的马匹);铺递(传送公文的驿站)。

  磨石界位于大山的岭上,按当地人的说法是:“上七里下八里,上八里下七里”,意思是从田心到磨石铺要上七里的坡路,从磨石铺到关峡方向要下八里的坡路,反之亦然。这将近二十华里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皆穿行在大山里,官府又如何将这里设为驿站而派兵把守呢?据《绥宁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十日,青坡司(原住今枫木团,当时已迁住今武阳)巡检余宝赴县衙祭祀孔子生日,归途中在磨石界的庵寺门处,被人劫去行装,夺走印信,新上任的知县高应冕带领兵马和捕快搜山十余天,无功而返。磨石界周边地域为苗疆腹地,大多为苗民居住。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也就是青坡司巡检余宝行装和印信在磨石界被劫的第二年,高应冕以防备苗瑶造反为借口,在绥宁设立三堡,其中就在磨石界设立了蓝溪堡(另设立的两个堡为江口堡、多龙堡),令官兵驻防。蓝溪堡距离关峡哨堡(于明嘉靖元年设立)不足十里、距离黄石哨堡也只有十多里。可见当时官府为防止苗民造反,对苗民的防守有多么的严密。

  磨石界现还保存了朝阳庵遗址,有记事石碑数块。据碑文记载,朝阳庵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明朝中期。这里还有清康熙年间修建的甘露亭,有修建亭子时的记事石碑一块,上记录了倡建者为绥宁知县范成龙,并有其捐银十两的落款,其他捐款大多为靖州、绥宁乡绅和宝庆商人。从甘露亭遗址可看出,该亭是一座窨子屋,即侧面和后面封青砖,内为干栏式木制结构,应是八排七进。朝阳庵的后山顶上有多处僧尼圆寂塔。距磨石界约十里东边峡谷中,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石拱桥,名为定远桥。据《绥宁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县范成龙捐银一百两,倡建此桥,第二年竣工。从此,县内通往省城的驿道晴雨通畅,被时人誉为“一方形胜,两里(夏一里、夏二里)巨观”。距磨石界约八里的西边巫水两岸,现今是长铺子苗族侗族乡的田心村和李家村(此村古称双溪村),两村隔岸相望,之间有一官渡,名为双溪官渡,现还存有码头遗址。明清时期到民国年间,巫水河在绥宁境内就被称为双溪。

  古道苍茫,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条有大西线之称的南方丝绸之路,不知走过了多少官宦权贵、兵马、平民百姓和脚夫,也不知有多少的历史风尘湮灭在这条古道上。如今,这条古道已大多被毁掉了,留下来的也已是深深地藏在树林和荆棘丛中。难道我们不应该让这条记录太多历史痕迹的古道完整地保留一两段,作为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