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宋最著名的抗元名将,一位名垂千秋的民族英雄--张世杰

[复制链接]

9092

主题

919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3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17 01:2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抗击蒙古元军入侵的战争中,张世杰是参战时间最长(从1218年金国大将张柔抗蒙兵败逼走张世杰算起,至1279年宋元崖山海战止,共计61年。其间抗金十余年,金灭后抗元四十余年。),世杰戎马一生,六十余载,参战四百余次,主要大战都领军参战(南宋抗元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即襄阳之战、鄂州之战、崖山之战)。从十几岁战斗到八十一岁,直至为国捐躯。这是我国历史上抗击外族入侵战争史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军旅名将。可是,后人对南宋抗金抗元最著名的民族英雄,往往只知前有岳飞,后有文天祥,却不知道还有一个坚持抗战救国六十余年又是南宋最后抗元军事统帅的张世杰。张世杰可算是南宋最著名的抗元名将,一位名垂千秋的民族英雄。       张世杰(1198年—1279年),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张世杰与文天祥、陆秀夫被后人并称“宋末三忠”。少从族叔张柔(1190年--1268年)戍杞,公元1218年,张柔受命率兵与蒙古军队战于狼牙岭,在战斗过程中,年方20的张世杰与张柔发生了巨大的意见分歧,原因是因为张世杰不赞同张柔的战术。最后,张柔决意按照他的计划守卫狼牙岭,并给张世杰安排了关键战斗。张世杰见张柔固执如此,于是拒绝参战,叔侄间因此反目。拒战意味着违抗军纪(就是史载中的“有罪”),按律该斩的,世杰不想被罚,于是离开张柔逃到南宋。
        张世杰最初投奔的是南宋统帅忠顺军的江海部,隶淮兵中,无知所名,后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知州阮思聪见而奇之(见张世杰人虽年少,却胸有抗金大志,身怀统军奇才。)以其有才,将他举荐给南宋京西湖北安抚制置使吕文德,文德召为小校。张世杰领兵有方,作战勇猛,累功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相当于现在军区司令职务。)攻安东州,战疾力,与高达援鄂州(1259年8月忽必烈渡过淮河,接着分兵而进,入大胜关,至黄彼,抵鄂州长江北岸,不久,命董文炳、文忠、文用三兄弟以大舰三百艘,水陆并进,袭击宋军水中、陆上驻扎的数万宋兵,夺取长江南岸关隘,进而一鼓作气围攻鄂州。蒙军日夜轮番攻城,都统张胜率领全体军士拼死抵抗。临安大门鄂州危在旦夕。两天后张世杰与襄阳都统高达引兵来援,才做了右丞相的贾似道也往汉阳进军。使鄂州形势大缓。)有功,转十官。寻从贾似道入黄州,战萍草坪。夺还所俘,加环卫官。历知高邮军,安东州。
       咸淳三年(1267年)冬,元世祖忽必烈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作了灭宋的长期备战后,便以宋廷拘囚遣使郝经(鄂州被围时,宋军几路大军驰援,解围大有希望,但奸相贾似道欺君误国,自作主张,与忽必烈私下求和,提出:只要蒙古不再进兵,并退至长江北岸,大宋朝廷就把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悉数划为蒙古,并向蒙古称臣,每年供奉白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忽必烈还不满意,只是迫于蒙哥大汗已死,急回漠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留下亲信郝经作为蒙古使臣继续和宋朝谈判议和的事。贾似道怕郝经要去面觐皇上暴露了他私自和蒙古议和的肮脏交易,便把蒙古使团其他成员杀了,将郝经拘禁在一处秘密地方)为借口,采纳南宋降将刘整(河南邓州人,原金国将领,金亡后投了南宋,参加了四川抵抗蒙哥入侵的战斗,多次立功。后屡受大将吕文德俞兴的打击诬陷,愤而投蒙。)“攻宋方略宜先从襄阳”的建议。并按刘整的再次建议贿赂两江制置使吕文德(督菅荆襄之地军政大事),允许蒙古在襄樊和蒙营之间开放榷场,就是边境农贸市场。贪财的吕文德接受了忽必烈送的一条玉带,便不顾襄阳守将吕文焕(吕文德的弟弟)的抗议,答应了蒙古人的要求,蒙古人设榷场于樊城之外,不费一兵一卒就把战线推进到襄樊城根了。这等于给襄樊解除了武装,城外的堡寨时时会受到攻击。
       襄阳位于汉水南岸的一个河湾里,三面环水,与北岸的樊城相对,中有浮桥连通,宋军依侍有利地形,修筑坚固的城防,准备顽强地抵抗元军的进攻。蒙军在襄樊周围积年累月不断地修筑土城,已形成一个很大的包围圈,站在土城上,襄樊城内大街小巷以及人群的活动都看得一清二楚。

       咸淳四年(1268年)八月忽必烈任命兀良合台的儿子阿术为攻打襄樊的总指挥,刘整副之。襄樊之役正式开始。蒙军很快攻占了汉水北岸宋军的堡寨要点,并在鹿门山和白河口等处筑堡屯兵,以逼宋军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襄阳,大做攻城准备。吕文德见襄阳战事越来越吃紧,请益兵入朝,调张世杰与京东招抚使夏贵赴之,张世杰率领所部顽强地抵抗元军的日夜进攻,保障了援军物资从东西两侧送入城内,确保城内军民坚守城池。

       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蒙军完全切断了樊城与外界的联系,筑实心台于汉江中流,置炮于其上,与夹江堡相应,继而复筑围城,将樊城死死围住。宋军多次派兵救援,以解樊城之围。张世杰奉命领兵救援,在赤滩铺与蒙军激战,由于蒙军准备充分,又有坚固堡垒作依托,以逸待劳,张世杰与其他各路援军一样,救援失败。

       咸淳六年(1270年),宋朝再次派重兵援救。统兵大元帅范文虎率步卒和舟师十几万来援。在鹿门山被张弘范伏击,失败惨重。舟舰及辎重全部落于蒙军之手,范文虎和贾似道一样,觉得自己的生命比襄樊城贵重得多,怎能舍命去救援呢,他一逃跑,宋军阵线就乱成一团,岸上水中一齐拥挤逃命,弃矛抛戈,让张宏范等蒙将掩杀得全军覆没。

       咸淳七年(1271年),宋将李庭芝通过一年的准备,打造上千只船舰,组建水兵,由民兵都统张顺、张贵兄弟训练水上新军。兵分三路,汉水左岸由吕建指挥,汉水右岸由姜才指挥,命张顺、张贵领水军自襄阳西北清泯河乘舟冒死突入重围,接应襄阳。张顺张贵先后战死,樊城之围仍不得解。是年,蒙军对樊城实施攻坚战。

       襄阳和樊城隔汉江南北相望,两城互为犄角,相互支援,是扼守汉江,以拒北敌入侵南宋的战略要冲,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宋军多年来一直重兵把守,不断加固江防设施,列大块原木植江中,贯以铁索,上造巨型浮桥,使襄樊两城,相互应援。由于守城特别是水战素为宋军擅长,元军反复强攻仍不得破。

       咸淳七年(1271年)冬,因汉奸指点元军,乘黑夜用坚固无比的巨舟冲击和几百死士执利斧,断木沉索,毁掉浮桥,阿术、刘整带兵从襄樊之间攻城,使宋军不暇顾及浮桥,双方苦战一夜,死伤无数,至天亮,浮桥终于被元军毁掉,断绝了两城之间的联系,并用威力无比的回回炮猛击樊城。

       咸淳八年(1272年)正月,双方激战到第三天,樊城被夺,致使宋军苦苦坚守五年的襄阳失去了人力、物力、军器的支持,守将吕文焕顿失信心,见大势已去,开门降元。

        襄阳失守,使南宋淮南侧翼再无屏障,元军便可横扫江北,顺江而下,长驱江南,直逼南宋都城临安。

        咸淳九年(1273年)三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水陆并进大举灭宋。元军数十万由左丞相伯颜统领,兵分两路。伯颜、史天泽(寻以疾还)、阿术、吕文焕行省京湖,由襄阳入汉水过长江,以降将吕文焕为先锋;右丞相博罗欢以及河塔海、刘整、塔出、董文炳等行省淮西,自东取扬州,以降将刘整为先锋;另以元帅唆都领一军入淮东,配合攻宋。构成三路进兵态势,以伯颜一军为主攻。

       咸淳十年(1274)九月,伯颜亲自领军,自襄阳沿汉水趋形势险要的郢州(今湖北汉江北岸的钟祥市),揭开了大举灭宋的战幕。

十月伯颜攻郢州。守将都统张世杰领重兵十万力战御之。从襄阳的陷落,张世杰深知元军的回回炮不得不防。他垒石为城,并一再加固,又在汉江南岸另筑新城,夹汉水而城,铁索横江锁战舰,水中植木桩,夹以炮弩,其要津皆施代、设工具。使元军无隙可乘。伯颜首战取胜心切,连攻数次不下,命大将张弘范写信劝降张世杰,被他骂了一顿。他说:“我是汉人,岂能去投降鞑虏。那是比死更可怕的事!”张弘范立功心切,又请父亲写信劝他。张柔说:“儿子,你太不懂张世杰,他是把气节看得比命还重要的人。我这样大年纪的人了,再被他羞辱一翻,太不堪了。”伯颜首战必胜的梦想告破,元军在郢州前停下来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后阿术从俘虏的宋兵口中得知,去新城有一条曲径,那就是通过黄家湾,由河道入藤湖,再入汉江,可至沙阳小城、破沙阳,就可直逼新城、新城若得,就会给郢州造成极大威胁。伯颜弃城不攻,由藤湖绕过郢州,副都统赵文义领军追击撤退的元军、战死全子湖。

       元军近逼新城,守将边居谊急忙报告张世杰,他怕一出兵救援反被伯颜所乘,便写信给边居谊说:“元军几十万,在你那狭小的地方根本施展不开,你不用怕,坚决抵抗到底!”元军奋力攻城,边居谊率众坚守,伯颜想调用回回炮,可是遍地水岔纵横。他只好增兵攻打。

       又过了十几天,回回炮已调到城下。伯颜再一次遣人劝降边居谊被拒,是夜,回回炮开炮了,城墙几处崩塌,敌人糊水般拥入。边居谊带兵奋力拼杀,战到天亮,敌人越聚越多,战至中午,边居谊以身询国,新城失守。元军行汉水长驱直入,于十二月抵达汉口,欲取鄂州。

鄂州告急。淮西制置使夏贵急忙调集汉鄂水师战舰万艘列置江中,戌重兵于江北重镇汉阳军阳逻堡与工南鄂州互为应援。张世杰奉命将五千援守鄂州,他依托江防攻事力战,挡住了元军,伯颜见硬攻不下,便派人去招降,被张世杰严辞拒绝。

      十二月十一日,伯颜麾军佯攻汉阳,扬言将由汉口入江东下。同时又暗派别骑陪道袭取沙芜口计成。元军遂从汉水下游开坝导水,接通沧河下游水域,使舟师得由此进入大江。十三日、元军又佯攻阳逻堡,另遣精兵溯流西、屯兵于青山矶对岸,致夜,阿术乘暴风雪抢渡大江,起浮桥引大军绝江而南。十四日,都统程鹏飞麈战被重创,退守鄂州,都统高邦宪屯兵马家渡,闻元军来势凶猛凶,怯战弃舟而逃,都统刘成以定海水军与元军战败身亡。

夏贵兵败阳逻堡,忽闻元军飞渡大江,大惊失色,引麾下三百艘逃至庐州(今安徽合肥)。伯颜渡江与阿术相会,进军鄂州。宋将朱将兵至鄂州,闻鄂州兵败,夜奔江陵府。阳逻堡成为一座孤城,王达等将领及上万兵马都陆续战死……。十七日,权知汉阳军王仪以城降。十八日,鄂州权知张晏然及都统程鹏以城降。

       鄂州失守后,伯颜留阿里海牙领军四万于鄂州,以规荆湖,自己与阿术领兵自鄂州顺江而东直捣临安,仍以降将吕文焕为前军,宋沿江将帅多为吕氏旧部,所到之处,每不战而降。

       南宋自鄂州失守,阖朝大惊,群臣纷纷上书要求左丞相贾似道亲自领兵抗元。贾似道多年来擅权误国,将南宋军政要事视为儿戏,向朝廷长期隐瞒1259年在鄂州城下与忽必烈私订的屈辱投降的卖国和约,掩盖元军大举灭宋的真实军情,还谎称“诸路大捷、江汉萧静”。是年十二月二十日,太皇太后谢道清迫。于太学生及群臣的舆论压力,只好下诏贾似道亲自都督诸路兵马、帅精兵十三万出征。但是他仍无心抗元,只想求和。当他与夏贵会师江上、不谈抗元大计,而是图谋以岁纳币与元军议和,便派使臣向伯颜求和,遭伯颜拒绝。元军见宋军主帅无心抗战,便加快进攻速度,一路势如破竹。不多时降城百座,降将上千。

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初一,黄州、江州(今西江西九江),六安、邳州等地守将望风迎降(主动遣人到元营请降)。曾任南宋统兵大元帅的范文虎,见众宋多将忙不迭地去降元,也动了心,立即从安庆遣使到江州迎接伯颜,并随伯颜入寇临安。

        二月,伯颜率军至安庆,在这里与从正阳南下的董文炳会师。又进至池州(今安徽贵池),继而向前推进,与贾似道率领的宋军在丁家洲遭于。伯颜率骑兵沿长江西岸掩杀,举巨炮猛攻宋军,阿术则驱船舰突入宋军水师猛杀。宋前军孙虑臣战线动摇,夏贵见状不战而走,以扁将掠贾似道船,对他喊道:“彼众我寡、势不支矣”,本无心抗战的贾似道,惊慌失措,下令仓惶退师。宋军全线溃败,军资器械全为元军所获。阿术乘胜猛追,贾似道与孙虎臣单舸逃往扬州。

       至此,绕州、镇江、宁国、隆兴(今江西南昌)、和州,建康(今江苏南京)相继失守。时近署夏,伯颜尊旨驻兵建康、镇江休整。

五月,伯颜奉召北上赴阙议事,攻宋战争稍有间歇。

        贾似道溃败后上书请迁都,由此引来更大的公愤。好投机的陈立中上书斩他的恩相贾似道。谢道清不得不将毁军误国的贾似道罢官贬往循州。结果贾似道也同他前任专权奸相丁大全一样,在押送途中被会稽县尉郑虎臣杀掉。贾似道被杀,朝野人心大快,可是陈宣中却如丧考妣,他立刻下令逮捕郑虑,把他下进死牢。派人从河里捞起贾似道尸体,又上奏谢老太后,允许贾似道归葬。

      伯颜沿东下,直指南宋都城临安,临安空虚,危在旦夕。1274年12月21日,谢太皇太后在诏督贾似道领兵出征的同时,一面下诏全国启兵勤王。可是各路将帅见败局已定,无心抗元,征诸将勤王多不致,独有张世杰于德佑元军(1275年)二月十四日从抗元前线提所部官兵入卫临安。在途径被元军占领的绕州与守敌激战,夺回绕州,其将谢元、王海、李旺、袁恩、吕再兴皆战死。张世杰独来勤王之举,使朝廷上下十分感动。是月二十九日加张世杰和州(今安徽和县)防御使。令将兵入卫临安。

       德佑元年(1275年)三月十四日,加张世杰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诸军。十五日,张世杰遣将阎顺、李存进军广德,谢洪水进军平江(今江苏苏州),李山进军常州,不几月,连取浙西诸郡,收复平江、安吉、广德、栗阳诸城,兵势颇振。

       但是,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国务大臣兼军队统帅)的陈宜中,对一心抗元的张世杰不信任,认为他曾是元将张柔的部下,不相信张世杰能保宋抗元到底。对起兵勤王,并于四月初领义军远道而来的文天祥又不重视,认为他的勤王队伍是临时筹合的猖狂之师,非但不能成事,反而会扰乱局面的乌合之众。只让他屯驻隆兴府,不许入卫临安。

       在社会舆论压力下,才同意文天祥的再次请求。七月七日文天祥、率义军从吉州出发入卫临安,于八月二十六日晚到达临安。但陈宜中仍然拒绝张世杰、文天祥以勤王之师与敌决战的谏言,一意向元军求和,把文天祥及其义军派往知平江。

       七月二日,张世杰与刘师勇、孙虎臣等将集船万艘在镇江的焦山下,与元军阿术、张弘范大会战,想以此来挫败敌人,扭转不利局面。令以十舟为方,碇江中,非有号令不发碇,示以必死。元师阿术载彀士以火矢攻之,宋师逢樯俱焚。张世杰兵乱,赴江死者万余人,不敢发碇,兵败奔山(今镇江以东),稍经体整,于二十一日上奏朝廷,请济师再战,但陈宜中不与采纳。此战后,宋军基本上失去了与元军正面交战的能力。

        八月十九日,加张世杰龙、神卫四厢(均为宋军编制,属上四军之两军)都指挥使。十月初三加沿江招讨使,十四日改沿江制置使兼江阴军兼浙西策应使。

       十一月十五日,伯颜以阿术驻瓜州绝扬州之援,其主力分三路总攻临安。东路由董文炳、降将范文虎率领从京口自长江入东海,再绕行杭州湾,登陆取澉浦,华亭(今上海松江);西路由阿刺罕率领步骑自建康经芜湖附近出广德军四安镇,攻取独松关;中路由伯颜和阿塔海率领水陆诸军,以降将吕文焕为先锋,由运河猛扑常州,经无锡、平江、嘉兴趋临安。三路大军相约前进,形成对临安的大包围,准备一举攻下临安,消灭南宋。

       十月十七日,伯颜兵至常州,招降不听,以重兵锰攻两日,知州姚通判陈绍、都统王安节皆战死,刘师勇兵败突围奔平江。元军攻下常州后屠其城,“城内外积骸万数,至不可计。井池沟堑,无不充满,仅余妇女婴儿四而以”。

      元军攻下建康,宋廷“举朝上下相顾失色。”“台谏哭声震天。”大臣们相率“接踵宵遁”。以致“朝中为之萧然”。贾似道被罢黜后,宋廷任命王瀹、陈宜中为相,并都督诸路兵马,寻复以二相论事不合,免去王瀹相位,改住闺梦炎与陈宜中。

       二十二日,距余抗只七十里的独松关告急,朝廷促文天祥入卫,以张世杰为保康军节度使,知平江、张世杰与文天祥紧急蹉商挽救危局的对策,两人联合向朝廷奏报,要求以战为守,危中求安。调民兵出守余杭、钱唐。遭陈宜中以“王师务宜持重”为托辞加以拒绝。张世杰与刘师勇出兵独松关不利,独松关破张世杰欲再战,陈宜中又不许。

       二十七日,以张世杰为浙西制置副使,知平江府。十二月十二日加至检校少保。

       独松关破后,元军攻临安的风声越来越紧。临安南宋朝廷面临着最后抉择。南宋朝臣中主张抗战到底的只有张世杰、文天祥、刘师勇、苏刘义等几个人,多数准备投降或弃官逃跑。左丞相闺梦炎、礼部尚书王应麟,史部尚书丁应奎、监察御使孔应得等弃官逃跑。大臣及各路守将纷纷降元,诸关守兵尽溃。谢太皇太后和陈宜中见此情况,于1275年12月7日遣宗正少卿陆秀夫,刑部尚书夏世林、被陈宜特意晋用的吕师孟(吕文德子,即降将吕文焕侄子)出使元营,诏请吕文焕从中通好求和。陆秀夫等至元营,向伯颜表示愿意称侄纳币,乞和罢兵,如不行,再称侄孙,甚至封一个小国也行。但是,这时元军灭宋之意已决,而得手在即。伯颜不答应,非要南宋投降不可。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迫临安。初二陆秀夫等返回朝廷,报告了出使结果,谢太皇太后和陈宜中商量后暗中决定投降。初五遣监察御使刘岜向元朝奉表称臣。被蒙在鼓里张世杰见形势万分危急,便向朝廷提出“请三宫入海,而与文天祥合兵背城一战,以掩护皇室向海上撤退,陈宜中白太皇太后不许出战抗元。”

       十八日,伯颜兵至临安城北皋亭山,太皇太后遣监察御使杨应奎将降表和传国玺送伯颜请降。伯颜坚持要南宋丞相出面请降不可。并于二月二十五日到长安镇(今浙江海宁)商定投降事宜。胸无国志的陈宜中闻之惊恐万状,怕一去被杀,便于当晚弃官逃往温州。

       十九日,谢太皇太后见国事无人主持,只好任命文天祥为枢密使主持国家军务,中午又命他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把收拾残局的使命落到文天祥肩上。为了临安免遭战患,文天祥决意豁出一命,并借出使元营之机,察看敌方军情,回未后再设法拯救国家。

        二十日,文天祥前往元营,不幸的是,吕师孟、贾余庆(贾似道侄子)先通敌使坏,文天祥被拘留元营不放。太皇太后在伯颜威逼下,又只好任已降敌的贾余庆为右丞相前往元营举表投降。

       张世杰见南宋皇室不战而降,很是气愤,便领所部移师定海(今浙江镇海)抗命拒元,随后苏刘义、刘师勇也各以所部兵离去。元军元帅石国英派都统卞彪入宋营劝降张世杰,张世杰以为卞彪是来从已俱宋抗元的,便杀牛备酒,热情招待酒至半醉,卞彪从容为言,劝张世杰罢兵降元。张世杰闻之大怒,当即断其舌磔(肢体)于定海巾子山。

       三月,伯颜入临安,将幼帝赵显,全太后和官僚宗室俘虏在押,依旨押送大都。赵宋宗室唯独赵呈先被派往闽广经营,才幸免一难。

临安陷落时,度宗帝杨淑妃带着八岁的儿子益王(判福州、福建按抚使)赵昰和另妃修容俞氏之子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赵昺,在附马都尉杨镇及杨亮节、俞如珪等廷臣保护下,潜出临安嘉会门,渡浙江逃到婺州(今浙江金华),伯颜得报后,亟遣右军阿刺罕,奥鲁赤,左军董文炳,降将范文虎率诸将据守浙江和钱唐,以精兵五千追之。范文虎追至婺州,召杨镇以王还。杨镇得知后,为了保二王脱险,挺身前往曰:“我将就死于彼,以缓追兵。”杨亮节等遂背护年幼的二王徒步隐匿山中七日,其将张全以兵数十人始追及之,遂同走温州,寻陆秀夫、江淮讨贼使苏刘义继追于道。遣召先前逃到清奥的陈宜中。复占张世杰于定海。赵昰一行躲过元军的层层围堵,到达了温州。张世杰立即从所部来到温州江心亭。高宗南奔时尝至是,有御座在寺中,众相率哭座下,共商复兴大业。奉益王赵昰天下兵马大元帅,广王赵昺副之。寻谢太皇太后遣二宦者以兵八人召二王于温州。被沉其江中。此时,南宋不甘心投降的文臣武将,间迅后纷纷赶来投奔,共同护王抗元。

       四月,张世杰与陈宜中、陆秀夫、苏刘义等护二王下福利。并于五月初一在福利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号端宋)组建南宋行朝,政元景炎,尊杨淑妃为太后,同听政。进封广王赵昺为卫王。陈宜中任左丞相兼都督,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枢密院事,诏命苏刘义为检校少保。殿前指挥司司长、保康安民讨元使。不几日,文天祥自镇江逃离元营途经九死一生辗转归来。二十六日任他为右丞相兼同都督,都督诸路兵马。南宋行朝力图凭借福建、规复两浙和赣南,力挽倾危,再复南宋江山。命吴俊、赵晋、傅卓、李钰、翟国秀等将分道出兵。遣其将吕武入江淮召豪杰,杜浒如去温州募兵。江西、两浙各地闻闽廷颂诏,四方义土风聚云涌,投身抗元队伍。

       六月,吴俊聚兵于广昌,连取南丰、宜黄、宁都三县。翟国秀取秀山,傅卓至翟、信诸县。七月吴俊兵败南丰,翟国秀闻迅领兵增援不利遂还,傅卓兵败。

       八月,张世杰领兵攻建昌(今江西南城)不利,遣都统张彪助吴俊与元将李恒战于兜零,兵败奔宁都。

        九月,东莞人熊飞为黄世杰守潮、惠二州,闻赵晋兵至,即领兵应之,攻梁雄飞于广州梁雄飞遁,熊飞遂攻复韶州(今广东韶关)。新会县领曾逢龙帅兵至广州,李性道出迎谒,熊飞与逢龙执而杀之,赵晋领兵入广州。

      十月,赵晋遣曾逢龙就熊飞御元军于南雄,曾逢龙战死,熊飞兵败奔韶州,元军围韶州、守将刘自立以城降,熊飞率兵坚持巷战,兵败赴水死。

      十一月,王世强导元军攻福州、知州王刚,招抚使王积翁以城降。张世杰乃奉帝入海,尔后进入泉州。身居闽、广招抚使的蒲寿庚心怀异志,对行廷处处为难,又因征用其船只与张世杰发生矛盾,公然把泉州城里的皇亲国戚及淮兵在泉州者杀个干净,决意降元反宋。

       十二月初一,赵晋见元军来势凶猛,为避敌锋芒,被迫撤离广州。初五,吴浚退走瑞金。初八蒲寿庚及知泉州田真子以城降。张世杰便联合陈吊眼、许夫人等畲族队伍征讨蒲寿庚不下。遂护帝移师潮州海面航海,二十五日,到了甲子门(潮、惠二州之间的海岸)。

景炎二年(1277年),张世杰在甲子门一带与元军激战数月,连连取胜,五月将兵复潮州,七月会师泉州再次讨伐蒲寿庚,重兵围攻泉州数月。遣将高日新复邵武。淮兵在福州者欲杀王积翁以接应张世杰,不料被积翁查觉,皆被翁所杀。

      十月,元军元帅唆都领兵援救泉州,企图以两面夹攻宋军,以解泉州之围,遭张世杰顽强阻击,遂解去。遣人招降皇帝赵昰,又遣经历孙安普说降张世杰,都被拒绝,张世杰还拘留孙安普于军中不放,以示抗元到底绝不降元,泉州久攻不下,元军又不断增兵来援,泉州不能久留,张世杰只好护帝走浅湾。此时陆秀夫与陈宜中议事不合,被陈宜中罢劾离去,张世杰渝陈宜中曰:“此何如时,动以台谏论人?”陈宜惶恐,不得不采纳张世杰的严词意见,急召陆秀夫还。

      十一月,元将刘深以舟师猛攻浅湾,张世杰战败,奉帝走秀山(今广州湾内)。身为左丞相的陈宜中,本来就动摇不定,一旦危难之机总是弃官逃跑,见抗元形势越来越遭,又与张世杰、陆秀夫、苏刘义等意见不一,借故扁舟走占城(今越南占城)一去不还。元将塔出领兵围广州、张镇孙以城降。*百度上說:張鎮孫是廣州城被元軍破,兵敗被俘,英勇就義。

       十二月,张世杰奉帝走井奥(今珠海横琴岛洋面),不幸飓风掀翻帝舟,皇帝赵昰落水,几孚溺亡,同舟兵士溺亡十四人。不几日,元将刘深又追至井奥,张世杰力战不利,俞如珪被俘。张世杰撤兵入海至七洲洋(今九洲岛海面)。

       其间,元军随主帅伯颜攻占临安俘南宋帝后的张弘范,因攻襄阳、克鄂州、战焦山战功突出,被元世祖忽必烈破格授他为蒙古汉军都元帅之职,并以他为帅,赐给尚方宝剑,以李恒为副、统领水陆之帅分道南下征平闽广,攻占沿海诸郡,追杀南宋行廷,彻底灭宋。文天祥以同都督身份在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号召各地起兵抗元。亲自领兵入汀州(今福建长汀),从陆路向南推进,以侧应行廷在沿海抗元,确保行廷及幼帝安全。文天祥率义军数万,从汀州出发取兴国。五月自梅州入江西会昌,六月取雩都入兴国,七月,元将李恒重兵攻兴国、文天祥寡不敌众,战败兵尽溃,遂挺身走循州,诸将皆被势执。次年十二月,文天祥收拾残部向海丰搬退途中,遭元帅张弘范麾下张弘正(张弘范之弟)的突然袭击,在五坡岭兵败被执。

       景炎三年((1278年)正月,元军夷广州城,张世杰率水师、民兵三十万、淮兵一万,在珠江口与元军周旋,遣将攻雷州不克。

       三月,广州都统凌震,转运宦王道夫攻取广州。为避开元将刘深的追袭,帝欲走占城,不果。遂移师硇洲(今湛江四十公里处硇州岛),岛内腹地赤马村留有“宋皇城遣地”。

        四月,落水之惊悸的幼帝赵昰,身体极度虚弱,加上连日航海颠簸,病情恶化、崩手硇州。年仅十一岁的幼帝赵昰一死,群臣大多想就此解散行朝,各奔东西。陆秀夫曰:“度宗帝一子尚在,将焉之,古人有一旋成帜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率数万,天若未绝宋,此岂不可为邪!”此言此语得到众原的赞同。安葬了端宋,杨太后便召张世杰、陆秀夫、苏刘义等几十位大臣商议,赵昰八岁的弟弟卫王赵昺为帝。屡招原左丞相陈宜中不至,乃以陆秀夫为左丞相,拜张世杰为少傅、枢密副使(行右丞相统兵之职)、苏刘义为殿前指挥使兼营民船义勇。改国号为祥兴,擢升硇州岛为翔龙县。

       五月,张世杰遣琼州(今海南省)按抚使张应科及王用攻取雷州。应科三战皆不利,王用降亢。

       六月,张应科再战雷城下,应科战败身亡,宋军大溃。雷州屡战屡败,硇州岛形势日趋严峻,张世杰觉得硇州这个人稀物缺的小岛(方圆只六十多平方公里),一旦敌人来攻,防守困难,又不便机动作战,行朝在此不可之居。便与陆参一道向杨太后提出沿海东进到新会县崖山,寻找更佳的落脚点的奏折,并获准。于是选择在一个有雾早晨,张世杰奉帝移驻崖山,暂宫于崖山附近水海村马南宝(1244—1280年原祖籍河南开封府,宋南迁时,其先祖来粤知新会事,举家定居新会城,后曾祖夫移居沙涌村,南宝家道富裕,读书好义,宋景炎二年十月端宋自潮州之浇湾避敌过邑境,南宝以粟千石饷军,端宋奖之,召拜权工部侍郎。1280年与叛将梁起莘作战中,兵败被俘不屈,壮烈殉节)。

       新会南八十公里的崖山,紧靠珠江西岸的海中,两山对崎,高四十余丈,面临大海,海面壮阔,潮夕由这里进出,从前曾有镇戌(现存有清代扼守崖海的崖门古炮台、今崖门为海军基地),可以屯驻大量兵马和船只,既有天险可守、又可向两边纵深机动作。

       一到崖山,张世杰一面侦察地形,部署兵力、加强防守,一面派人进山伐木,修建兵营三千余座,供部分官兵屯住,大部仍住海上船中,同时建行宫三十间,正宫也叫“慈元宫”,为杨太后及小皇帝临朝议政之所。此被称为崖山行朝草市。皇帝诏升广州为翔龙府,并下令琼州及附近州县调拔粮草以偿军用。

为进一步加强崖山的防守,抵御元军来袭,张世杰夜以继日与苏刘义等将督军操练,打造船舰和兵器,连云樯橹、夯土筑城,以为天险,同时还联络马南宝,安置匿藏部分宋室宗裔于崖山纵深地区,并通过马南宝等招募乡民组织义军勤王,八月,张世杰被封越国公。

       十月,赵与珞与谢明、谢富守琼州、元将阿里海遣马成旺招之,赵与珞率兵拒于白沙口,经战一月兵尽溃,州民执赵与珞以降。太守林获隐匿民间,司机收集残部再战,后得知崖山战败,自尽殉国。王道夫撤离广州。

       十二月,王道夫回攻广州城,兵败被执。凌震领兵继至,亦败。文天祥被张弘正执于海丰北面的五坡岭。

        其间,元军征南主师张弘范由朝阳港乘舟入海至甲子门,擒获宋军一将,获知南宋行朝移至崖山,于是与李恒分兵两路,加速进道崖山。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张弘范由海上兵至崖山,九日后李恒领兵从陆路来会。面对元军的重兵围攻,张世杰毫无惧色,指挥二十多万军民顽强抵抗。加之崖山海门北面水浅,元军不熟悉水战。连攻数日皆被宋军击退。张弘范便命从朝阳港一路押来的右丞相文天祥修书招张世杰,遭文天祥严辞拒绝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何乎?”。张弘范一再强逼,文天祥气贯长虹,坦然写下了千古绝唱《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和绝不劝张世杰罢兵投降的态度。张弘范无奈,他又派人向土民喊话:“陈丞相跑了,文丞相被捉了,你们不如尽早投降。”土民不为所动,无人背叛投敌。

       战况万分危急。有人告诉张世杰曰:“北兵以舟师堵海口,则我不能进退,盍先居海口,幸而胜,国之福也,不胜犹可西走。”张世杰恐久在海上离心,动则必散,乃曰:“频年航海,何时已乎?今必决胜负。”悉焚行朝草市,以舟师碇海中,棋结大舶千艘,中舻外舳、贯以大索,围起楼棚为城堞,构筑攻防水寨,皇帝赵昺居中间大船上,并日夜派游船巡哨,保主抗元,为死守计。

       不几日,张弘范果真占剧海口,封锁海面,将宋军围在银洲湖,强攻宋军水寨。由于宋军水寨坚固无比,元军屡攻不下,又以舟载茅茨,沃以膏脂,乘风纵火焚之。可是宋军战船皆余上一层海泥,又设置长木以拒敌火舟接近。使元军不得焚烧。

       张弘范见火攻不行又生一计,派骑兵阻断宋军取水通道,以此绝计困死宋军,并日夜不停地猛攻宋军。宋军樵汲道绝,兵茹干粮十余日,粮绝水断,饥渴难忍下掬海水饮之,海水甚咸,饮即吐泄,兵土大困,军力大减,元军攻势越来越猛。张世杰及苏刘义、方兴日仍率领宋军力战元胡,全体将士虽困犹勇,拼死抵抗,敌不可破。

       此时,张弘范获张世杰外甥韩新,并授以官,使其三次到宋营劝降张世杰。张世杰历数古代忠臣曰:“吾知降生则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继而率军与敌恶战,还于二月初二晚派都统张达夜袭元营,伤亡甚重。

       正在张弘范无计可施时,一降元汉人献计被张弘范采纳。元军由崖山东移乘战船向南,先入大洋,然后突然调头向北,乘涨朝随大浪朝宋军船队猛烈冲去,进入海门内,并派李恒从北面围攻,南北两路兵分四队切断宋军退路,对宋军水陆四面夹攻。这一致命之计,使敌强我弱且已受重创的宋军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最后的拼杀即将到来。

       二月初六清晨,元将李恒乘早潮退猛攻其北,张世杰以淮兵殊死拼杀。中午潮上,元军伪装奏乐(蒙古有奏乐用餐的习俗)午餐。以水军突然猛攻其南,宋军南北受敌,左右拼杀一整天,战斗异常激烈艰苦,兵疲难战。俄一舟樯旗仆。接着诸舟樯旗皆仆。张世杰知势已去,乃抽精兵入中军帝舟,帝舟庞大被外围诸舟隔在中间无法突围出来,便又派小船去接应,不幸元军也杀入中军,加之日幕且风雨昏雾四起,咫尺不能相辨,两军嘶杀混战一团,宋军兵溃,张世杰命苏刘义长子水师都统苏景瞻断后,他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舰护杨太后夺港而去。

        左丞相陆秀夫见接应小船靠近,惟恐元军假冒,断然拒绝来人将赵昺接走,见元军四出杀到跟前,怕被俘受辱,乃手持宝剑驱妻子入海自尽。他则启奏皇上:“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可受辱。”说完,把金印玉玺拴在八岁幼帝赵昺身上,背着赵昺投海自沉殉国,年四十四岁。朝廷后宫及文武百官见丞相和幼帝跳海,个个心如刀绞,万意俱灰,也一同投海殉国。行朝被围,自发前来行廷助战抗元的义士、军民见此情形,绝望的将士、百姓不愿被俘受辱,便也纷纷投海。七日后浮尸出于海面十万余具,惨不忍睹。

       张世杰突围之后,还收兵崖山,散溃稍集再次组织和指挥将士与元军拼杀,被降将刘自立击败,降其将方遇龙、叶秀英、章文秀等将士四十余人。张世杰欲奉杨太后寻求赵氏而立之。不幸的是杨太后闻赵昺已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难关至此者,正为赵氏血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自溺身亡。张世杰将其葬之海滨,而心悲之。”

      决意抗元到底,恢复宋廷的张世杰仍未灰心,抱着一线希望,继续寻找赵氏皇族而立。重振旗鼓抗元救宋,乃出舟沿海西进,欲往占城(时为宋朝藩国)寻找落脚点,几经周折到达占城,岸山土民不准登岸,无奈返航东进。1279年五月初四世杰途径南恩州(今广东阳江市)海陵岛,飓风大作,将士劝张世杰登岸避险。张世杰曰:“无以为也!”便登舵楼摆香案,露香祝天曰:“吾为赵氏亦以至此也,一君亡,复一君,今又亡,吾未死者庶几,敌兵退继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天意耶,若天不欲我复存赵氏,则大风履我舟!”言罢,风涛越来越大,张世杰坠水溺亡于平彰山下,诸将从海中捞起尸体火化后,函其骨葬潮居里(今海陵岛平彰乡力岸村海滨)。
       宋元崖山海战后,南宋彻底灭亡,南宋版图全为元有。至今七百三十余年,但张世杰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一心救国,百折不挠,抗战到底,以身殉国的忠烈品德和爱国精神,一直深受人们的敬仰和永久的怀念。为了纪念这位誓死抗元救国的民族英雄,元朝百年后,明清时期由官方拨款或社会民流捐资,在张世杰殉难处和崖山海战附近的斗门井岸镇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张太傅墓和张世杰墓。在新会县古井镇宋元崖海大战及行宫旧址处,建有“大忠祠”,即纪念被誉为“宋末三忠”的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的场所。
       张太傅墓,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平彰乡力岸(原潮居里赤坎村)海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阳江知县柯昌始修,墓为三合土、高1.5米,直径3.2米,暮前立一块1.45米高的青石碑,上镌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公张世杰墓,碑两旁有一米多高的石柱联曰:“瓣香露祝天难挽,忠骨函埋地有灵。”墓两翼环拱宽28.35米,深16.6米,前有祠、龙门牌楼等。张太傅墓自明朝始修后,清光绪癸己年文宗徐琪按监捐维修祠墓,新中国建国后,1960年由时任广州省委书记的陶铸拨款再次维修。祠堂为一座三进砖瓦木石结构建筑,共三重大殿,占地面积540平方米。祠堂红墙绿瓦,雕梁画柱,依山傍水,气宇非凡,成为名扬遐迩的重要庙宇,解放后曾为当地小学教学使用。不幸的是,1966年毁于“破四级”的动乱之中,仅存一块青石碑在墓门外,虽然历经百年风风雨雨,题刻依然清晰。有幸的是2001年得到海陵岛(经济试验区文物保护局等单位的高度重视,克服重重困难筹款捐资,清理祠堂废虚,用花岗岩在原址上铺建墓前广场,整修坟墓一新。在清理废虚时还发掘一块一米多高的《张世杰事迹传记百碑》,并将其立在墓前广场左侧。但是历经五百余年,字迹已漠湖不清。为纪念此次历史文物抢救活动,以示后人,在广场两边分别建有出资单位及个人名录榜和张世杰生平事迹记述榜。此翻善举,使作为中华民族之一员,特别是杰公后裔的我们,见之非常感激,深受教育,更值得一提的是海陵岛平彰乡一带各族村民,世代不忘张世杰这位抗元民族英雄。只要有人来此提到张世杰这个大名,人人赞不绝口,主动向你介绍张世杰的英雄事迹及有关墓地情况。他们甚至把张世杰崇敬为保佑家人平安、发财致富的军神,一年四季参拜、墓前香火不断,愿条(请愿的条幅)贴满石碑,特别是墓前力岸村民,几百年如一百,代代相传,义务守护墓地,他们见到远方拜客或杰公后裔子孙来上香扫墓,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幼童,便主动前来迎接拉话,并帮你上香烧纸,为方便前来上香者,还在墓旁常备一箱香纸冥烛以供购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