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步行赴延安
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罗义淮就与一群热血青年暗中酝酿步行上延安的事情,活动中心在电报路小学。参与酝酿的主要有李新、陈寄宇(年岁最大,时任四川省粮食厅驻万县专员,荣昌人)、胡其谦(川东师范毕业生,在万县高峰场小学教书,酉阳人)、王方名(川东师范毕业后失业,渠县人)、蒋忠槐(万县师范同学,毕业后也在万县教书,隆昌人)等。还有一位在成都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李成之(李直,也是川东师范毕业生),对李新、罗义淮、王方名等青年影响很大,众人相约一同奔赴延安抗日。当时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从江浙一带往四川“跑反”的人很多,据海关统计,每个月约40万人涌入四川,沿江、沿岸每天能看到大批难民。罗义淮在万县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当小学教员每月5块钱大洋,过安逸日子是不成问题的。但他为了抗日救国,毅然决然地舍去这些。为了筹集路上的盘缠,他不仅拿出了参加工作后的全部积蓄,还假借父亲名义从罗家油坊柜台上预支了一些银两,资助大家成行。罗义淮在这年冬天写的一首《感皇恩·送别》词中,清楚地剖白了自己的爱国心志: 寒夜听啼鸦, 惹人凄楚, 那更还加别离苦。 此时欢聚, 明日又知何所? 心头多少恨, 全无语。
投笔赴戎, 闻鸡起舞, 壮志凌云学班、祖。 并肩携手, 确保炎黄疆土, 拼将头坠地,
平倭虏。
当一切准备就绪了,临动身时却有许多人动摇了,最后只有罗义淮和胡其谦到三正埠与李新、王方名集合,随后陈寄宇也跟来了。1938年阴历大年初二(阳历2月1日),天上飘着小雪,罗义淮与李新、陈寄宇、胡其谦、王方名五人,从三正埠民众教育馆秘密出发,踏上了赴延安的追求革命之路。到渠县后,陈寄宇装扮成重大土木工程系教授,其余人装扮成学生,以抗敌后援会的名义组成华北川军慰问团(陈寄宇、李新分任正、副团长),对外声言上前方考察川陕公路。在渠县与从合川来的周极明(川东师范毕业生,青年音乐家,合川人)会合。到阆中县又加上当地一位姓蔡的初中生,一共7人同赴延安。7人中陈寄宇、周极明均在战争年代英勇牺牲,姓蔡的中学生下落不详。 一行人从万县出发,途径梁平、大竹、渠县、营山、南部、阆中,翻梁子上广元,过正月十五。在广元乘了一段汽车到川陕边界的临江,然后又徒步从临江经沔县、袌城、留坝,越秦岭抵达凤翔、宝鸡。他们以红军长征为榜样,大多是走土路、攀山梁,途经县城乡镇,就抓紧时间进行抗日宣传,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活报剧,受到沿途进步人士和民众的欢迎。同时也冒了很大风险,时常受到国民政府反动军警的怀疑和盘查。 到宝鸡后坐了一段火车到达西安,已是3月3日(或4日)了。刚下火车正赶上日本飞机轰炸,没遇到国民政府军警人员检查。他们住下后,遇到了先期从成都到达西安的李成之,因李成之这次赴延安未经党组织同意,无法介绍罗义淮一行人去延安。于是,李新就到西北联大找到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共产党外围组织)地方队部负责人之一的颜利民(罗义淮、李新的初中同学),经颜利民介绍加入“民先”组织,取得了入陕北边区的介绍信。除了姓蔡的中学生,其余六人3月8日离西安,乘汽车于3月10日到达延安。 下篇预告:陕公寻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