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17|回复: 0
收起左侧

湖南萧氏祠堂、曾八支祠:江西移民望族养成之路

[复制链接]

9090

主题

9189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321
发表于 2021-8-28 12: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洞口江潭王氏宗祠。




萧氏宗祠。




洞口萧氏宗祠,萧氏是洞口人数最多的姓氏。




石堰曾氏族谱。




洞口江潭王氏宗祠,也叫王元帅庙,香火旺盛,过年时,祁剧会一连唱上好几个月。组图/卢睿


印象中的邵阳洞口县,多山、偏僻、荒芜。6月4日,我们行走在洞口,沿途所见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样子。这块处于湘中盆地的沃土,地势平坦,车行路上,鲜有坡道。道路两旁是广阔的稻田,远处是延绵的山,平溪江蜿蜒而去,栽种的新禾在微风里摇曳,这是一方让人看到希望的土地,也是一方只要勤劳就能结出果实的土地,足以让迁徙者停下流浪的脚步。


勤劳的江西移民,在田地里劳作,在山上劳作,在河里劳作。数百年之后,这些漂泊者,终于在异乡枝繁叶茂。那些宏伟壮观的祠堂,是开在他们汗水里,一朵朵美丽的花。


人生百代如行旅。一个人,即使已成为家族的图腾,个人的故事却十分模糊。我们也只能在族谱里的只言片语中,后辈的口口相传里,感受到来自过去时间的召唤,隐约看见一个移民家族在异乡生长的秘密。


[萧氏祠堂]萧氏先祖可能是勤劳节俭的“富二代”


萧氏祠堂在洞口县城伏龙洲上,四面环水,需要轮渡才能登岸。伏龙洲在水运时代,曾繁华一时,以伏龙洲为界,平溪江上游的河窄,下游的河宽,因此小排换大排就在此地,是湘黔古道河运的中转站。萧氏祠堂占据着曾经商业的中心,可见萧氏曾经的辉煌。如今洲上的居民早已搬走,只剩下萧氏宗祠,越发显得庄严。河道不宽,乘坐轮渡,一分钟就可以登陆。祠堂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萧调年负责祠堂的安保,他是个粗犷的汉子,皮肤黝黑,嗓门大,说起话来格外热情。“原来更大一些,以前的牌坊门和戏台被毁掉了,现在的牌坊门等于整整退了一进,是新建的。”重建部分全部依照原貌,甚至门墙上栩栩如生的泥塑彩绘,也是最初的样子。


“我们萧氏一族曾经可是豪门哪,连绵几十里都是萧家的田地,文昌塔和硖江书院在现在的洞口县一中,也是萧姓人建的。”祠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萧和平说起先祖的荣光,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骄傲。萧氏的入湘始祖一菊公,是在北宋末年,为避金乱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入湖南的。


一菊公授明经进士,官教授。他的迁徙之路应该颇为艰辛,拖带着九子一女,翻越罗霄山脉,一路往西,到达邵阳隆回才停住脚步。萧氏一族在隆回生活了一百多年,一菊公的十一世孙盈叟公在元末明初决定迁往洞口。关于洞口始祖盈叟公,在族谱里,只有出生年月和葬地,倒是盈叟公的儿子用全公留下了不少传奇的故事。用全公住在洞口湘黔古道梂山渡口梂山院子,以垦荒、种田、育林为业,晚年做木材生意。识字不多,不通五经,却笃信佛道,据说,连种植水稻都不用石灰,避免伤害田中的泥鳅。过年只吃豆腐,不吃肉,全家人穿粗布衣服,却到处倡修寺庙、路桥,邻居有困难慷慨解囊,极力相帮。在萧氏的传说里,在一个夏天,用全公和伙计到益阳卖了木排,步行返乡。为了节省开支,他拒绝了伙计提出雇轿马的建议,天气炎热,用全公在隆回一家客栈喝了酒,却坚持晚上赶路,在隆回横板桥突然头晕倒下,口不能言。传说的结尾,是蚂蚁感念用全公的善心和对生命的爱护,用黄土将其掩埋,他的儿子们索性将这片山林买了下来。家族神话常常是伦理规范的反映,对后人具有警示意义。


萧氏家族几代开拓者的处境慢慢厘清。迁入洞口的萧氏始祖进入地广人稀的洞口插标圈地,凭借勤劳节俭,很快站稳脚跟。到了用全公,家族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田地、山林和财富。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从隆回迁往洞口的先祖原本家境殷实,是勤劳节俭的“富二代”。用全公的儿子原魁公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也继承了父亲的仗义疏财。因为拥有良田千亩,青山数万亩,而被当地人称作朝员外。在其他萧氏先祖的故事、传说里,萧氏先祖多半都是好义轻财,捐资力倡修路修桥的故事,这印证了萧氏家族曾经的繁荣和辉煌。


“前几年,萧氏宗祠典礼的时候,我才知道有一家外姓人,世代都在为萧氏守墓,说是祖上对他们祖上有恩。”76岁的萧水林是祠堂管理委员会的主任,满头白发,说话却中气十足,对于先祖的品德既骄傲又自信。


[曾氏宗祠]读书改变了一个宗族的命运


相比于萧氏的侠骨柔情,将曾子当作自己祖先的曾氏似乎多了几分书生意气。曾氏的五十世祖曾泰谕在北宋太宗时担任大理寺评事,因直言见罪当局,于是弃官隐居。998年,曾泰谕从江西迁到湖南宝庆府新化县黄杨山莲塘定居,他的孙子曾文昭在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从新化迁到了洞口高沙镇石堰村,与继室生子才富,才富一口气生了八个儿子,也就是石堰八大房,曾八支祠是石堰曾氏的总祠。


以文传家的曾氏,格外注重教育。在曾氏八修谱中,甚至将培育人才写入《祠规》、《宗规》:“一曰崇祀事,二曰肃规矩,三曰择管理,四曰培士子,五曰戒损伤,六曰勤补葺,七曰立看司,八曰广储蓄,九曰谨收藏,十曰严招佃。”“一、敦孝弟以重人伦,二、速完纳以重国课,三、谨闺门以端风化,四、严婚姻以防斁乱,五、勤伴读以培人材……”学而考取功名者成为全宗族的楷模。“石堰曾氏首届修谱,倡修者为曾开,字孔章,州庠生,博学豪爽,才识卓群,康熙十八年应清和硕亲王之召,入幕参赞军机,后任贵州清平县知县,因母老致仕,归休故里,教子成名,族党俱宗仰。”士绅致仕还乡后,又往往成为宗族的老师,教育下一代,良性循环,曾氏世代文风蔚然。在那个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里,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也能改变一个宗族的命运。


进一步改变曾氏宗族命运的是族人曾家模,他是清嘉庆初岁贡生,“精天文、地理、数学,尤擅长辞章考证。晚年目盲,犹口授幼子删订著作,有著述多种。公世代瘁劳族事,于石堰三、四届修谱及呈办优免,贡献特钜”。曾家模“贡献特钜”,是因为呈办优免。


什么是优免呢?圣人后裔可以免除“正供”之外的一切杂派差徭,谓之“优免”,圣人是孔子、孟子、颜回和曾子。作为宗圣曾子的后裔,洞口曾氏一族却没有享受到“优免”的政策,曾家模将谱牒、碑文等呈送州、府、省衙署审查验证,经抚部院、督学院、按察司、布政司等省宪判定:“本府查曾家模等支传一贯,迹寄都梁,宗圣后裔派系昭然,考溯源流之有自,当其沐乎殊恩,自应照孔颜二氏之例,于正供外一律优免杂派差徭采买,俾道隆贤胄,既有别于齐民,而体恤皇仁,使无征于力役,除行武岗州知照外,合行勒石晓谕,为此示仰阖属军民人等知悉,该曾氏子孙除正供外,凡遇甲保、区首、团总、社长、运丁夫役、行铺船户、采买仓谷,一切杂派差徭,毋得任派曾氏子孙承办,以仰副圣朝崇儒重道令典,倘有仍行混派滋扰者,许该族人等指名禀究,各宜凛遵毋违。”这对于曾氏宗族的发展壮大、生息繁衍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道光十九年,曾国藩到曾八支祠拜族联宗,题联:资水如练、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题匾:春风沂水。赞叹从山东沂水迁居湖南的家族。曾国藩儿子曾纪泽、孙子曾广钧也分别为宗祠书写了牌匾,如今三块牌匾挂在了宗祠显要位置。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 唐兵兵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