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从新石器时代起,说一说你所不知道的隆回

[复制链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4:5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片土地2866平方公里,地图上小如一颗巫风里的荚豆,却内藏着120万人类生活的乾坤,这就是比例的神奇。可图构中的比例尺量方位距离,却莫测人文古今,隆回,这方有红砂土兼黑壤土的南地,循古至今,由荒到蛮,从教而化,发展史中的文脉既依河流而有张弛,又随山势而存峰谷,民俗既承湘楚之巫风,民风又纳中原之儒道,最终入了湖湘大流,但仍存隆中脊骨,就是现今承传于斯、呈现于世的隆回。

  如果说阁楼史料是叙事述文的最佳方式,让后来人用最简易的方式阅读过去,使如烟过往瞬间呈现,但隆回历来就不是王城,没有史官,自缺史料;但说相比史,一陶一石更能举证文明的痕迹,生物界的更替毁灭,和天地界的板块浩劫,可以让会说话的史无语,却又让本无语的陶石器具说话。了解隆回,当然是必须从现高平镇小坳村的遗址开始的。

  话说浩浩华夏文化,又蕴汤汤分流支系,中有龙山文化,主要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骨器并用,兼有磨光黑陶,属史前文明之一。隆回,虽然离华夏文明的温床黄河有一点遥远,但作为附着于长江流域的局地文明,可考的遗存与龙山文化深度契合,将这一方山水的人类活动和文化前沿延伸至距今4000一5000年前。

  距离今天的隆回县城桃洪镇以北约72公里处,有小镇高平一个并不太起眼的地方叫小坳,高平之前叫高坪,处于隆回地势较高的北面,有高海拔地区难得一见的坪地,有经年不枯的活水,是传统的人居选择之地。()年,小坳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文化堆积距地表深度0.2至l米,厚约0.5米,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采集的标本主要有陶片和石器.陶片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采集的石器有生产、生活用具和兵器。经省考古所专家鉴定,该遗址系典型的龙山时期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一5000年。1990年9月18日公布为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考古调查,隆回县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除了高平镇的小坳遗址之外,还有高平镇樟树坳遗址、七江镇的坪上院遗址等。通过这些遗存证据,佐证了新石器时代的初人类已经在隆回境内存在和繁衍,说明隆回是原始人选择的居住地之一。他们或临河依山包而居,或退而选择第二台地而住,居处高出河基10米以上,以免水患,一般又低于20米,以便取水,位置一般背风向阳,近有开阔田垅,远有群山环抱。也有一部分古遗址远离河道,取险峻山顶,估计主要是便于防御。至于原始人的穴居痕迹,在隆回也有多处发现,但大多已经被现代人的活动所毁,无法进行详细考究。

  原始先民生产、生活及狩猎(作战)用的器具主要是石器和陶器,而石器有斧、锛、凿、铲、镰、刀、刮、杵、矛等,后人通过遗留下来的这些器具想象还原先民时代的生活图景,还原史前文化的萌芽。小坳遗址石器全部为磨制,表面光洁细腻,呈厚实不规则长方体的石斧、单面开刃的石锛、形似耙齿的鹤嘴锄、呈圆柱状的石杵、刃口锋利的刮削器以及石矛、石镞等,这些器物上大都有圆形镂孔,用以捆扎把柄或穿绳携带。在隆回新时期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陶器,陶质大都夹砂,少部分为纯泥质,局限于工艺,质地软而易碎。

  遗址证明了那个史前荒芜的漫长时代,先民用本能实现生存和繁衍,然后用智慧改善生存的条件和提高生活的质量。隆回适宜的山水资源为他们提供了庇护,山林中丰富的飞禽走兽使先民守住了自己的食物链,而陶器的出现,说明生活在隆回的先民们不仅有了稳定的生存环境,还有了一定的生活智慧,有了人类文化的萌芽。

  由此可见,隆回这块土地具有悠久的人类生存史和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至于说行政的沿属,也着实有悠远的历史可考。据史料记载,现隆回境地,夏属荆州(《禹贡》),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南境。秦属长沙郡(《史记·楚世家》、《湘州记》)。西汉分属长沙国昭陵县和都梁侯国地。东汉属长沙郡昭陵县和零陵郡都梁县地。三国时属吴国昭陵、高平、武冈县地。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昭陵置高平县,县治今高平镇小坳村(《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一)。晋属邵陵郡都梁、邵陵、高平县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分武冈置都梁县,县治今桃花坪。同年改高平为南高平。后复为高平(《武冈县志》、《新化县志》)。南朝宁至陈属邵陵郡辖都梁、邵陵、高平县地。陈废高平县,并入邵阳县(清道光《宝庆府志》卷八)。隋属长沙郡邵阳县。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都梁县,唐至五代,属邵州辖邵阳、武冈县地。宋属邵州邵阳郡。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邵阳郡升为宝庆府,属邵阳、新化、武冈县地。元属宝庆路、武冈路。明清两代分属宝庆府辖邵阳、武冈、新化县及辰州府辖溆浦县地(大部分属邵阳县:隆回一至八都)。民国时,因邵阳县辖地过宽(48乡镇)、人口过多(1388718人),194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批准,析邵阳县隆中、兴隆、隆治、中和、果胜、西胜、保和、礼教等八乡及桃洪镇置隆回县,5月设立隆回县筹备处,8月1日正式成立隆回县,县治设六都寨。辖123个保,1527甲,30766户,211634人,面积7082平方公里。

  1949年10月11日,隆回大地迎来解放,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10月15日,隆回县人民政府建立,16日,中国共产党隆回县委员会成立,县治从六都寨迁到桃花坪,县以下设区、乡政府。1950年4月将武冈县紫阳乡及石江一部(今横板桥、罗子团、沙子坪)划入隆回,1952年,又析新化县之高平、罗洪、水车入隆回县管辖,1953年水车又划归新化县,1956年,又将武冈县之西坪乡和溆浦县岩儿塘乡以及庙山坪、芦茅凼等地划入隆回县,遂成隆回现境。

  隆回,是隆回人的“血地”,亦是隆回文化的“血地”。亘古而来,人类由生存而生活,而积淀文化,自是一个循循漫长的过程。由于地处偏远,交通封闭,在特定历史时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物质自给自足,精神自我寄托,境地文化地域色彩十分浓厚,由信神笃巫而逐渐形成的梅山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成为隆回大地上人们崇尚的主流文化元素。

  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湘潭),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湖南怀化),其北则鼎(鼎州,今湖南常德)。《宋史》中,还界定了它的四至:即“得其地,东起宁乡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砦,北界益阳泗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这四至之地,司徒岭在今长沙市宁乡县西,白沙砦为今邵阳市新宁县白沙镇,泗里河为今益阳市桃江县泗里河镇,佛子岭在今株洲市醴陵市西南,包含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江、沅江两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资水流域雪峰山区,是现在邵阳、娄底、益阳、怀化、常德、以及长、株、潭等8市25个县级行政区的全部或局部,总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而隆回,与现在的新化、安化、冷水江、新邵等县,全境均属古梅山核心区。

  古代梅山按地域沿资江上游、中游、下游而有上梅、中梅、下梅之分;也有按居住地段和从业情况而分的上峒、中峒、下峒之别,通常所讲的“上峒梅山赶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捕鱼捞虾”,反映的就是资江流域、雪峰山区渔民、农民、山民的生产生活民俗。位于雪峰山脚下,资江上游的隆回,属于典型的上梅山文化核心区,经历了远古巫风阶段、荆楚文化阶段、梅山蛮阶段、开梅山阶段、后梅山阶段,这种神秘古远的巫楚文化一直影响着隆回的发展。

  相对封闭的环境,使梅山文化与外界尤其是中原的大文化环境融合缓慢,被外界视为野蛮的、未开化的文化,这里的人民以瑶族人和其他土著居民为主,过着原始农耕、渔猎生活,形成了带有浓厚的巫楚文化色彩的原始、封闭的土著文化。宋熙宁年间,神宗赵顼采取怀柔政策,令蔡煜和时任两湖察访使章惇开化梅山,与梅山首领苏甘等人谈判,达成协议,梅山归顺朝廷,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资江中下游区域分置安化县、新化县,据明《肇域志》记载:“宋皇朝以上梅山的隆回、大阳、石马、永宁、龙坛五地(峒)属新化县,以下梅山的蓝田、丰乐、东平、常安五地(峒)属安化县,属潭州。”当时开化梅山的情景,章惇还写了《开梅山》、《出梅山》等叙事性诗歌作了记载和歌咏。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均组织往梅山地区移民,逐渐成为如今多民族杂居之地,同时,隆回和梅山地区人们开始与外界往来增多,外界文化开始进入梅山地区,梅山文化也开始向外扩展,长江以南大多数省区以及东南亚、北美、西欧、南澳、印支半岛等地均有梅山文化痕迹,隆回地域文化也开始由一元逐步走向多元。

  梅山文化作为荆楚文化的重要分支,是湖湘文化的祖源文化之一。现在被广为认同的湖湘文化三大主要特质——舍我其谁的自信品质、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其中“舍我其谁”和“百折不挠”两大特质,与梅山区人的彪悍尚武十分相似,是地方文化的体现,而心系天下则是大中原文化或者说以儒家为主的诸家经世文化的集中表达,应该说,湖湘文化是古老的荆楚文化与经过大融合后的儒家文化的珠联璧合。

  隆回文化也大致是这样一个传承和融合的脉络,只是因为交通位置的不同,聚居群落的不同,隆回还呈现出八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多样性,一都到八都,都都不相同,北面到南面,文俗有迥异。但随着资江河运以及路上交通的发展,总体呈现出崇文尚武的民风,尤其到近、现代,本土梅山与外来诸文化相互之间潜移默化,氛围日浓,底蕴渐厚,

  孕育出代代个性鲜明的风云人物。邹汉勋一家之族7人就有著作100余种,集我国舆地学之大成;清末名臣、两广总督魏光焘抗击日寇,血战牛庄,叱咤留名;孙中山得力助手谭人凤,武昌举义推翻帝制,辛亥革命创建共和;彭述之执掌早期中共宣传公器弘扬马列主义;袁吉六、孙俍工影响伟人毛泽东最重要的两大个人特质——国文和书法……当然,最有代表性的还要属魏源,他一生所求尽显了“经世致用”的儒家大气,但敢想敢干敢为先的梅山“蛮气”也同样得到彰显,他出生于典型的隆中之地,深受梅山区民俗文化熏陶,但又在家道中落中饱读四书五经,后走出隆回,浮沉于外,编《海国图志》,倡“敢为天下先”、“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求“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成为我国近代最早提倡“改革开放以强国”的思想家。

  由古而今,隆回若干年的生物活动史,数千年的人类生存史,以及漫长的各种文明史,错综交汇,水乳相融,其间浸润到隆回人骨子里去了的民风、民俗、民心、民貌等的综合体,就是得以绵延传承的隆回文化基因,这种基因就好比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剪短脐带但感应着血缘。

  这种文化不止集中体现于精英,束阁于书本,更蕴藏于民间,传承于传统之间。这种文化基因又往往被普通家庭和普通人们所世代沿袭,大到婚、丧、寿的礼节,修屋造桥的规矩,酒席座次的讲究,过年过节的礼数,小到看到蛇不能用手指指,柿子树上的柿子最少要留一个给老鸦吃,吃树上最后一颗板栗一定要分半边扔到天上,看到长得乖态的小孩要说长得“丑怪里”,邀请长辈吃席要当面请或者要二请三请……这一些,只有生活在隆回这片土地上人们,世代熏陶,才能逐渐理解,并继续代代传袭,长久绵延。

  深深浸润于民间的文化,是永远不能消亡的文化,文化的传承有如活水的流淌,谁的姿势匍匐得越低,谁就能流淌得最远,就好像隆回这片土地上的西洋江、七水江、金水河、辰河等一样,最终都能够通过资江,流经大部梅山域,入洞庭、奔大海,走向容千水、纳百川的大融合。(来源:天下隆回公众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