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靖州新闻网 时间:2013-04-28 15:37:34 作者:三江县党校 石若屏
中南和西南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 历代统治者对他们统称为蛮或夷。可因时代或住地的不同, 又有不同的族称。秦时称黔中郡的少数民族为“黔中蛮” , 西汉时改黔中郡为武陵郡, 居民被称为“武陵蛮”,到东汉时又因境内有五溪, 故又有“五溪蛮”之称。唐宋时, 淑州地区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淑州蛮”,对居住于飞山一带的居民则谓之“飞山蛮”。笔者曾对“飞山蛮”进行粗略的调查, 现简略报告如下, 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一、飞山和飞山神
我国古代的许多“蛮族”,是与住地有关联的。“飞山蛮”之得名,也同他们居住的地域有密切的关系,它指居住于“飞山”这个区域内的少数民族。那么“飞山”其地在何方呢?
据《靖州直隶州志》转录宋代靖州鹤山书院教授魏了翁《鹤山书院记》说:“五老在其左,飞山属其右。”又据宋淳熙甲辰年(1184年)任靖州录事参军兼司法的谢跟《飞山神庙碑记》中记载:“飞山之神,自有靖州以来,已著灵迹,元丰元年,赐庙显灵,三十年封威远侯……正庙在飞山绝顶,一州之民,凡有祷祀,皆登险高峰,其上旧有行祠,建于刀弩营前……”清邓子龙于明万历年间任黎靖参将时,因“五升卫胡若卢等烧监司行署,打逐守备及黎平守,靖州、铜鼓、龙里诸苗皆响应作乱,于龙大启东门以致贼,而潜入北门聚歼之,贼逐灭。尝登飞山题诗,刻石,书法遒劲,人多宝之。”万历十年邓子龙登靖州飞山题诗曰:“南来倚剑上岩尧,满眼烽烟坐裹消,神器自如无鬼蛾,缥烧何处有天骄岩飞瀑气披深洞,风送钟声下远苗,西望六百八十穴,我欲一扫归天朝。”《靖州乡土志》也说:“唐昭宗以前,扬再思以南垂迁辰州刺史,结营靖州飞山,被众奉为诚州牧。”
以上几条材料,明确指出飞山位于湖南的靖州。1958年以来,笔者曾5次到靖县搜集有关资料,2次登上飞山实地考察。据当地民间传说,此地原来都是肥沃的平地,这座山是远古时代由四川的峨嵋山飞来的,所以取名“飞山”。此虽是民间神话传说,却道出了这飞山的概貌与特征。
靖县飞山,位于县城之西约十五华里,在它周围一二十华里范围内,是几万亩既平坦又肥沃的大坝,正是靖县著名的产粮区。飞山突兀于大坝中,从山脚至山顶,有一条蜓蜿曲折的山路可蜿蜓而上,长约五华里,步行约半小时。攀援而上,先到一处山腰凉亭,再往上走二三十分钟,就到一处颇为开阔的空旷台地,相传是当年杨承磊刀弩宇的营盘地,也是马殷遗将吕师周征飞山洞蛮时屯兵的营盘,俗称“马王城”。左右山谷,常年泉水叮咚,不仅保证山上田园灌溉,而且可供数万驻兵饮用。飞山之巅有三座高大砖石结构建筑,沿着山势排列,形似八达岭的万里长城上面的烽火台,人们称为三个“宝鼎”。最高大者称为头宝鼎,有碑刻,是明代万贰拾年重修,今为靖县电视中转台;居中者称二宝鼎,清光绪拾玖年重修;最低者称三宝鼎,清康熙贰拾柒年重修。登上这三座宝鼎,极目远眺四方,靖州城渠阳镇和艮山口、飞山、横江桥、江东等,尽收眼底。飞山山峰高耸,地势险要,山后悬崖峭壁,易守难攻,向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堪称雄关铁寨的堡垒。在三座宝鼎与空旷台地的营盘之间,是建于宋元丰年间一年的飞山神庙。规模宏伟壮观,昔日,“一州之民,凡有祷祀,皆登险高峰”敬香供奉。故自宋至解放前,神庙殿宇多次修缮,而且备置有庙产,有僧尼主持管理,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殿堂昼夜灯烛通明。解放以后,于50年代初分给九户农户作住房,神殿也成为社员饲养家禽的场地。文革期间,除几块碑刻尚存之外,其它许多文物均被破坏殆尽。
“飞山庙”是供奉“飞山蛮”酋的神庙,侗族地区几乎城乡皆有。《新晃侗族自治县基本情况介绍》说飞山公供的是杨再思和他的哥哥杨再兴,而以杨再思为正神。《绥宁县志》称“飞山庙,宋城州刺史杨通宝之祖杨再思,有功于郡,靖属通祀之,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年久倾纪,嘉庆二十年(1815年)王玉辉倡建。”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思州府条下载“飞山庙,在府城南一里,其神即唐诚州刺史杨思也。前代封英惠侯,血食此,郡人有灾,祷之屡应。”同上书卷七黎平府条下亦载“飞山庙,在府治东,五代梁时(907~923年)靖州杨再思刺诚州, 死而有灵,土人祀之,宋封英惠侯,旧在靖州飞山,洪武十九年(1386年)迁建于此。”《贵州文物志》中亦云锦屏县飞山庙,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位于清水江烂龙滩北岸,1982年定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广西三江县的林溪、冠洞、程阳、马胖、七团等村寨,均建有供奉杨令公(即杨再思)的飞山庙。解放前,七团、四步一带的侗族群众,于农历6月初6传说杨再思生辰日,在飞山庙前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拉牛上树”活动。林溪、冠洞一带侗族,于10月26日(传说是杨再思忌辰日)在林溪的飞山庙前举行规模盛大的“抢花炮”活动。
届时, 湖南通道的平坦、陇城及附近村寨的成千上万男女老少,皆身穿民族盛装前往观看。侗族抢花炮和拉牛上树等活动,是民间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之一,是赛团结、比智慧、斗勇敢的集体活动。侗族用它来纪念“飞山神”,说明“飞山洞蛮”在群众中广泛的社会影响。1958年9月,笔者在贵州省黎平县佳所寨调查,年近70岁的杨通能、杨国章自称杨家就是唐末五代时杨再思(也称杨令公)的后代。住所附近村寨的杨家,解放前每年清明节,举族前往长岭岗给再思公扫墓。据考,杨再思墓葬有3处:黎平县佳所附近的长岭岗、通道县的下乡、城步县上棺村。三座墓葬,何处为确,真伪难辨。通道县陇城公社竹塘人队《杨氏族谱源流序》亦称“杨姓氏是杨再思第六子正缩公的裔孙,正给居绥宁东山白竹锅底屯,生于宋真宗庚子岁年(1000年)六月十八日,段于神宗乙丑岁(1085年)碑十月二十日,葬于大毛冲坡头”又云,杨氏转宗十代,行次是“帐临居再正通光昌进秀宝世友处彦汝安”,后改为七代“再正通光昌最进”。以上传说和《杨氏族谱》及方志记载,虽非正史,多所穿凿附会,但为研究“飞山洞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值得参考。
二、飞山蛮及其活动
飞山蛮亦称飞山洞蛮,因活动于叙州一带,故又称叙州蛮。“叙州,一作淑。秦、汉时为黔中地,唐为播、叙二州之境,后周时周行逢死,叙州刺史钟存志奔武阳,而杨正岩以十洞称徽城二州,即其地。州领县三渠阳、三江、罗蒙。”其首领潘全盛或称金盛、杨承磊、杨再思或称再兴、杨正岩或正颜。《读史方舆纪要》载唐“乾宁二年(895年)蒋勋谋据邵州拒刘建锋,起兵连飞山、梅山蛮, 寇湘潭”。清吴任臣《十国春秋》载“梁太祖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淑州蛮潘金盛寇武冈”,“乾化元年(911年)正月,昭州刺史吕师周,攀藤缘崖,引兵入飞山恫,袭潘金盛,得平地数处,趣军军分布立棚,一日而毕,金盛大惊日此兵从天降也命杨承磊率兵千人出战,吕师周为散兵炮,破其军,缚降者为响导,直至恫前,杀承磊擒金盛,送武冈斩之,并拭三千人,尽毁其巢穴。承磊族人再兴,以其地附楚。” 《读史方舆纪要》亦称“开平五年(911年)飞山恫酋潘金盛, 遣其党杨承磊略武冈。”
《武冈州志》炯蛮志载马殷初据湖南,飞山蛮潘金盛统千人,据险与淑州蛮宋邺为声援,遣其党杨承磊寇武冈,杀戍卒,夏彰邵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讨之。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正月,吕师周引兵攀藤缘崖,昼夜兼行,抵飞山下,得平地数处,趋兵分布立栅,一日而毕,金盛大惊日此兵从天降也。命承磊率兵千人出战,师周为撤星炮破其军,缚降者为乡导,直雏炯前,斩承磊,遂袭飞山,擒全盛,送武冈斩之,并拭三千人,尽毁其巢。承磊族人再兴等,以其地附楚。又据《靖州直隶州志》卷十二称“后晋天福间(937~943年),飞山炯潘全盛与其党杨承磊等掠武冈,楚王马希范遣将吕师周追讨,援萝摄石,直抵飞山,杀承磊,擒全盛,斩之,尽其巢穴。”
通道县陇城公社竹塘清道光十三年本《杨氏族谱》称“五代后梁高祖四年(910年),激蛮苗长潘金盛据飞山,寇武冈,再思与之就剿,以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授沉州刺史。至戊寅,特诏都统军马,屡建奇勋,上赐异宝,朗溪县复赐金牌银印,加仆射尚书,令食一万二千户。梁高祖令马殷为楚王,复割地与再思掌管,遂镇渠飞山之阳。东道百胜都,西道二合都,黄疆都,横江都,南道乐土都,天口都,才武古都,北道竹溪都,定南都,保安都,石井都,定胜都,武疆都,武陵都,大安都,大荣都,梅口长滩,下黎平,木渣,赤水,真良,清溪,武德,大竹平,深洞,扶丛诸都,皆所掌之地也。后周显得元年甲寅(954年)卒,立祠飞山之下,郡民岁时致祭,特赐溢显灵侯。宋高宗南渡,以阴功助国,诏赐阴护侯绍兴三年(1133年),诏赐威远侯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诏赐奋英济侯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诏赐广惠侯理宗淳枯二年(1242年)赐灵莫侯景定九年,赐英惠公。至元三年(1266年)诏赐宣明顺助王。思生十子,长曰正隆,隆生通蕴,官以少保,居临冈州次日正盛,居罗蒙三日正修,官刺史,居绥宁赤水真良四曰正约,官知州,居辰州五曰正款,居乐岩六日正给知州,居绥宁东山白竹七曰正颜,爵国公,居黎平湖耳司八曰正篙,官都司,居黄疆九曰正权,官太尉,居潭溪,十曰正钦,官总兵,居乐土。”“天福中,马希范据湖南,缩公子侄同七祖正颜保封土,以十蛔为徽、一诚二州”。“晋祖正给公落担于东山白竹,迄今清道光十三年二十有余世矣”。
《宋史》卷四九四载称城、徽州今靖县、会同、通道、绥宁、城步、天柱、锦屏、黎平等地,店溪洞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洞首领,以其旗姓教掌州洞。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省一领杨蕴始来内附。五年(980年),杨通宝始入贡,命为诚州丰史。淳化二年(991年),其刺史杨政岩复来贡。是岁,政岩卒,以其子通监继知州事。熙宁八年(1075年),有杨光富者,率其族姓二十三州炯归附,诏以光富为右班殿昌运五人补三班奉职,晨情等十六人,补三司军将。继有杨昌衔者,亦愿罢, 进奉出租赋,为汉民,诏补为右班殿直,子弟侄十八人补授有差。独光偕颇负固不从命,诏湖南转运使朱初平羁摩之, 未几亦降。
综上所述,可知:一,唐末五代至宋初将近二百年,即唐昭宗(889~904年)至宋神宗(1068~1085年)时期,活动在湖南辰、叙、邵等州的飞山洞蛮,其首一领播全盛、杨承磊是以靖县的飞山为根据地,他们据地称雄,逐步发展势力以抗拒马殷向西南扩张。并且于梁开平五年(911年)出兵攻武冈,但因势力微弱而被马殷部都将吕师周昭州刺史击败,承磊战死,全盛被杀,承磊族人再兴再思以其地附于楚。二,乾化元年(911年)开始,杨再思为首的飞山洞蛮进入兴盛时期。这时,马氏采用唐代羁摩政策,承认杨氏的统治,先于开平四年封杨再思为城州刺史,以便利用杨氏大姓势力,作为继续向西南扩张的工具。三,后周广顺二年(952年)马氏楚政权灭亡,杨再思第七子正岩正颜,乘楚地动乱之机,以“十洞”称徽、诚二州, 自称刺史,统辖范围日渐扩大至今之湘西、桂北和黔东南地区。四,宋初,杨氏仍称“十洞”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恫。宋王朝为了加强对这个地区的统治,对湘西地区进兵,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章停奉命“经略蛮事”,在平定江南少州以后,逐置沉州、诚州,八年(1075年)杨先富以二十三州酮归附,禾王朝给光宫、昌运、晨情等,均封为朝廷命官,飞山洞查地区直接为宋封建王朝所统冶。
三、对“ 飞山蛮” 族属的探讨及其评价
飞山蛮是唐末至宋初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少数民族。就其活动区域而言,包括今之湘西、桂北和黔东南约十多个县,与现在侗族分布地区吻合。侗族是由古代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的。魏晋以后即包括在僚人之中,唐代则称为洞僚或洞蛮。现在黔东南、湘西、桂北和鄂西的侗族中杨家是大姓,其中不少杨姓认为是杨再思的裔孙,他们为再思立庙,供奉飞山神(飞山公),有的每月清明节举族去给杨再思扫墓,或者于再思生辰、忌辰日,举行富有侗族特点的纪念活动,许多杨氏转宗字辈是“再正通光昌晨进”。据此,笔者初步认为“飞山蛮”是侗族的先民,也可能又是一部份苗族的祖先。三江县和里南寨杨氏侗族,因人口繁衍而迁徒一部份人到融水县邦阳去与苗族杂居,若干代后,就变成苗族。解放前侗族和苗族杨氏于清明节仍一道去给始祖扫墓,彼此保持血缘兄弟关系。鄂西恩施等县侗族杨氏,清代才由湘西沉州搬去的,因与汉族杂居一地,故解放后仍认为自己也是汉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反复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最近几年才恢复侗族。他们说其始祖就是杨再恩的后代杨天应。这与湖南新晃县侗族杨氏的传说基本一致。
湘西侗族地区在唐代巳经开始进入封建领主经济的发展阶段,各大姓的首领已成为较大的领主,唐王朝对侗族地区实行羁糜政策,只要大姓领主归附中央,并向封建中央王朝进贡方物,就给以封官受职。唐末至五代,封建王朝徒有虚名,各地藩镇割据,飞山洞蛮的首领潘全盛、杨承磊,也乘机发展自己势力,以飞山为根据地,同占据湖南的马氏相对抗。终因势力微弱而被击败,承磊战死,全盛被擒斩。之后,杨承磊的族人杨再兴再思以其地附楚,其继承者杨正岩、杨通蕴、杨通宝、杨通盛等,均向朝廷进贡,世袭州官之职,并且比较正确地处理境内的各种关系。他们罢刀兵,注意发展经济,因此至嘉佑年间以后,侗族中心地区的渠阳就成为政治安定,“兵民屯聚,商贾出入,金钱盐币,贸易不绝”的地方,为侗族地区加速封建化铺平道路和奠定了社会基础。到南宋的嘉定年间(1208~1224年),侗族地区就能从领主经济逐步过渡和向前发展。
关于飞山蛮的族属及其评价,因为没有更多的参考资料,也没有作认真的研究。本文只是略加整理的个人调查笔记,今整理成文,借之以引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