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安顺 保全中华文化的种子

[复制链接]

9092

主题

919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3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14:5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光荏苒,苍藤密布石墙,风霜雨雪七十载,青山亦非旧模样。但是,可歌可泣的烽火抗战岁月依旧通过那无法磨灭的名字,一一呈现在今人的面前。打开尘封的扉页,让我们铭记历史,开创崭新的未来。地名里的抗战故事,今天走进安顺。

华严洞 故宫文物藏此7年

安顺城南郊有个华严洞,是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寺庙,不过设计却独有匠心之处。

房屋嵌于溶洞中,洞口突出的岩石自然形成房屋的飞檐,飞檐上刻着“天地妙蕴”四个大字,表明建者的心志。进入房屋后,才发现屋子其实很大,有三进,每进皆可容纳百人。旧时这里是安顺人夏季避暑纳凉的好去处,直到1939年初冬的某日,卡车的喧嚣打破了几百年的沉静。

“快开门,从今天起任何人不得擅入此处。”国民革命军200师士兵们让寺院里的僧众离开。在毛毛细雨中,只见士兵们扛着80个大木箱鱼贯进入寺内,将它们安置在寺庙最底进的山洞中。

国学大师徐森玉和文物保护专家庄尚严待士兵们都退出山洞后,方才打开箱盖,一一清点着箱内物件。只见,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西周时期的青铜大鼎《毛公鼎》、唐伯虎的《山路秋声图轴》等1022件国宝一一呈现。

时间回溯到1937年年末,其时北平已沦陷,经过无数人保护并辗转来到南京的故宫文物数千件,正在紧急装箱。此时,日军炮火声,已然清晰可听。当时的中央政府决定,将文物分作两路,运往后方进行妥善保管,其中南路80箱1022件最珍贵的文物最终目的地就是安顺华严洞。

经过一年的时间,文物安全抵达华严洞,开始了一段既沉寂又颇为传奇的安顺之旅。

安顺市文史专家刘涛志说,文物在安顺的6年时间里,几乎没人知道华严洞关闭的原因,当然也不会有人知道故宫宝藏沉睡与此。

1940年春,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国民革命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特意将师部设在华严洞,在这里戴安澜将军渡过了两年时光,直至前往缅北抗日。

“戴安澜将军在缅北重伤阵亡后,其遗体经由安顺送往家乡安葬,途经安顺时,全城重孝,哭声震天。”刘涛志说。

而此时的华严洞中,依然安静如常。徐森玉、庄尚严和青年学者马衡等人,日日夜夜守护在文物旁,等待胜利的来临。

1944年秋,为了答谢安顺人五年来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大力支持,应安顺士绅的之请,故宫博物院破例在安顺举办了小型文物展览,这次展览在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当然,远处西南边陲的安顺人也第一次亲眼目睹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1945年抗战胜利后,隐藏在华严洞的秘宝回到故宫,曾经为保护中国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华严洞也渐而归于沉寂。

1999年庄尚严的四子庄灵花甲之年来到华严洞,追求当年其父足迹。

在昏黄的灯光中,庄灵找到马衡当年留下刻字,字迹虽模糊,但大意也能清晰,大概是说,故宫文物得以全存,离不开庄尚严和他的倾力维持。庄灵立时老泪纵横,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历史的真相,竟能由笔者在这样的机缘揭示于天下,岂不是美事一桩吗?”

谈到华严洞的现状时,刘涛志说:“华严洞曾经藏过国宝,抗日名将戴安澜200师师部在远赴缅甸之前的置所就在华严洞。这段历史应该永远被铭记。让人欣慰的是,它已经被越来越多人知道。”

盘江钢架桥 曾经承载着抗战物资

海拔420米,距离省城贵阳200公里。在滚滚的北盘江上,在绿树的荫蔽下,一座铁桥伫立两山之间。它诞生于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它曾经力大无穷,承载着抗战急需的物资,承载着民族胜利的希望。如今,盘江钢架桥静静地躺在山间,纵然已锈迹斑斑 , 但 那 段 历 史 我 们 不 该 忘却—

从关岭到晴隆的320国道旁有一堆很不起眼的树枝,拉开它们就拉开了历史的幕布。在浓密灌木丛和杂草之间有条十分狭窄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著名的中缅公路,在路之“尽头”,铁桥跃然眼前。

由于生锈,铁桥呈铁红色,这让它平添几许历史的厚重感。桥的建筑原理同2009年刚刚建成的坝陵河大桥一样,主结构同为斜拉铁桥。桥的拉索和桥面钢铁锈迹斑斑,但仍旧结实。斜拉桥的钢索历经60多年风霜,用手仍可摇动。

桥两端入口处建有岗哨亭,在关岭方向入口处还有一个4层结构的碉堡。战争虽然结束了65年,铁桥已经废弃,为了防止人从桥上经过,人们在桥两头还修建了3米高的围墙。

桥旁石壁上刻有“桥横银汉”几个大字,在大字旁隐约有小字,因被苔藓淹没不可知。后查资料,铭文应为“盘江飞渡力挽长河桥横银汉”!想为当年救国于危亡之际的人们所镌刻。

在对岸岩壁处有一块石碑,年代更为久远,字迹模糊。依稀看见“李芳先守战督安普……十三座盘……铁桥……”这李芳先是何许人?解开他的秘密,桥的名字是否能知呢?查询关岭县志,李芳先系明崇祯年间普安游击(相当于现在的安顺军分区司令员),1630年在此处设计建造盘江铁索桥,此桥即为铁桥前身。盘江铁索桥几经毁立,最后的铁索桥于1939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41年,在美军的协助下,军民在铁索桥原址上重新修建了铁桥……名为盘江钢架桥,至今已挺立69年。

新桥建成后,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日本飞机朝铁桥扔了6次 炸 弹 , 却 没 有 一 次 命 中 目标,在此之后的数年轰炸也没有命中目标。如果它被炸毁,当时中国与外界唯一一条保持通 畅 的 陆 上 交 通 要 道 中 缅 公路,将陷入瘫痪。

抗战胜利后,盘江钢架桥作为贵州境内交通要道的历史使命没有终结。新中国建立后,多次对桥加固,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座桥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浦乡乡民李学良,新中国以后盘江钢架桥的见证人之一。李学良回忆,那时候的盘江钢架桥桥面是一块块木板拼接而成,一次只能过一辆车。虽然桥面简陋,但桥对周边老百姓吸引力非常的大,周边有生意人,还有布依族男女夜晚来此对歌,繁盛的场景一至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次偶然恶性事故的发生才被终结。

1982年春,水城县运输公司客车和安顺县运输公司客车在桥旁相挂,安顺县运输公司客车坠入北盘江。事故造成27人死亡,14人受伤,路旁至今仍立着一块血字碑。事故发生后,桥的命运发生转变,因新盘江桥早在1974年就建成通车,二桥并用,盘江钢架桥为辅桥,交通功能不断弱化。1988年盘江钢架桥完成交通历史使命,桥面木板长期没有更换,腐朽落于江中,为防止发生意外,桥两侧筑起3米高的围墙,盘江钢架桥逐渐被荒草灌木掩没,唯有附近居民,时而至此游玩。

2014年10月,北盘江马马崖水库即将蓄水,按照水库设计需水量,铁桥将被淹没。为了保护这一抗战遗迹,政府在水库蓄水前将铁桥提高15米,因此,今天我们仍旧能看到铁桥的雄姿,但是,铁桥两岸不少碑刻也难免藏于水面之下,颇为遗憾。

黔江中学 保全中华文化的种子

安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因而自古商业繁盛,但是文化事业在抗战之前并无大建树,但是,战后的安顺却迎来文化大飞跃,谈及此,就不能不提到国立黔江中学。

1938年,随着当时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为了培育中华之血脉,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国民政府决定在西部新设四所国立中学,其中在贵州设立的国立中学取名黔江,选址在今天安顺市七十三医院内。

不过,在今天的安顺黔江中学之名几乎无人知晓,而当年校舍仍有存留,青砖红瓦,藤蔓缠绕,热闹喧嚣,当年的教学楼已经变成酒楼。尽管如此,此地仍需我们凭吊。

1944年2月12日,国画大学徐悲鸿与廖静文居于贵阳花溪,黔江中学得知此消息后专函邀请徐悲鸿赴中学授课,大师欣然应允。

在安顺期间,徐悲鸿为中学学生做了专题讲座,并将100多幅画作在中学的礼堂进行展出。在展出期间,徐悲鸿卖出部分画作,而这些画作仍藏于安顺。

而在此前的1942年,也是因徐悲鸿之缘由,另一位国画大师傅抱石受邀前往重庆中央大学授课,途经安顺之时,傅抱石亦受黔江中学之请,在学校礼堂举办画展。因而今天的安顺,也仍有少量傅抱石真迹流传。

此外,冯法禩、宋吟可、孟光涛、吴黔惠、胡楚渔等国画大家也在黔江中学礼堂举办过画展。当年的黔江中学礼堂,真可谓是一月一展,从无断绝。也是由此,安顺画风大盛,之后培养出多位响亮于画坛的名家。

在抗战的特殊时期,山河沦陷,安顺又是西去昆明的要道,流离于此的画家何止千百,他们几乎不约而同的都与黔江中学有所联系。

虽然国家曾遭遇不幸,但是对于西南之一隅的安顺来说,先进文化的快速涌入,则为这方水土埋下了文化的种子,渐而生根发芽,生长成为参天大树。

1945年后,几经变迁,黔江中学的校舍逐渐南迁至安顺娄家坡水库附近,之后为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入新千年后升格为安顺学院,继续履行着为安顺、为贵州、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

安顺一中 “勿忘国耻”石碑激励后世

安顺有两所省级示范高中,即第一、第二高级中学,记者曾近先后就读于此两所高中,更为巧合的是,这两所高中的创立和繁盛都与抗战有关。

1938年,南京沦陷后,原国民政府所属高校内迁,其中陆军军医学校(虽名为学校,但其实是大学)于1939年春南迁至安顺北大营,并在现安顺二中开办附院。

陆军军医学校是当时国内最高等医科大学之一,校长为蒋介石本人亲任,副院长是旧国民卫生署署长林可胜,其余教师都是当时国内最顶尖的医生,其中不乏大量留学回国的高材生。

军医学校本部学生众多,平时授课都在本部大礼堂,每堂课的听课学生多达500人,虽然人数众多,不少学生还是站在听课,但是课堂秩序却是井然有序,几乎没有任何异响。

而开办在安顺二中的附院,不仅为前方战士疗伤,还兼为安顺人悬壶治病,每天治疗的患者高达二三百人,间接地造福了这一方百姓。

除了学院和附院以外,1940年陆军军医学校还在安顺开办了军医学校药品制造研究所,开启了贵州现代化制药的先河。

1945年冬,陆军军医学校结束了在安顺长达七年的抗战之旅,回迁南京。受军医学校内迁的影响,北大营目前仍被称为北兵营,而安顺二中正对门则是安顺市人民医院。

而另一所中学安顺一中,是安顺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学。它创办于1914年,至今已经走过了101载春秋。在安顺一中内有一块石碑,上书“勿忘国耻”四个大字,这块石碑见证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灭亡中国的野心。

1915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为获得日本支持袁世凯签订这一卖国求荣条约。消息传来,群情激奋,在安顺一中校长王亮周的主持下,全校师生在一中大槐树下树立“勿忘国耻”石碑,提示全校学生时刻铭记报国雪耻。

随后在“九一八”、“一二八”、“七七”、“八一三”等日本侵略者挑起的旨在灭亡中国的诸多事变之时,安顺一中师生每每在此碑前立誓后,立即奔赴抗日前线,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以血肉之躯筑城中华钢铁长城。

上世纪50年代,石碑散佚。2001年,安顺一中“勿忘国耻”碑得以重建,时刻提醒着今天的学子们,以奋起之精神,为中华的崛起贡献力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