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神农故里——株洲
株洲简介
株洲,古称建宁,湖南省辖地级市。为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接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南连省内衡阳、郴州二市,西接湘潭市,北与长沙市毗邻。株洲市辖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4区,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4县,代管县级醴陵市,此外设立有云龙示范区。
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京广线、浙赣线和湘黔线在株洲交汇使株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株洲是长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部分。此外株洲还拥有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从2006年开始,株洲一直保持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综合实力第一的称号。[1]
中文名称株洲
外文名称Zhuzhou
别 名建宁、槠洲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 湖南省
下辖地区4区、4县、代管1县级市
政府驻地天元区天台路58号
电话区号0731
邮政区码412000
地理位置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
面 积11,262平方公里
人 口395.8万人(2012)
方 言湘语-长益片-株洲话、 赣语、客家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湿冷
著名景点炎帝陵、桃源洞、云阳山、酒埠江、神农城、方特欢乐世界、酃峰
机 场株洲通用机场
火车站株洲站、株洲西站、株洲北站等
车牌代码湘B
高等院校湖南工业大学
市树、市花樟树、红檵木
行政代码430200
目录▪ 地形地势▪ 气候▪ 植被▪ 水系▪ 概况
▪ 构成▪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公共汽车▪ 地铁▪ 公共自行车▪ 综合
▪ 农业▪ 工业▪ 固定资产投资▪ 财政与金融▪ 商业▪ 教育▪ 科技▪ 文化体育▪ 卫生与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
▪ 城市建设▪ 友好城市▪ 对外资助▪ 景区景点▪ 历史遗址▪ 红色旅游
1 地理环境编辑地形地势
株洲市境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市域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展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迭障,地势雄伟。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占16.37%;低岗地1449.86平方公里,占12.87%;高岗地738.74平方公里,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山地主要集中于市域东南部,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两岸分布。[2]
气候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风向冬季多
西北风,夏季多正南风,无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C至18°C,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吨的县(市)就产生在株洲代管的醴陵市。[3]
植被株洲市域的植物种属古老,种类繁多,群落交错,分布混杂。自然分布和引种栽培的约有106科、296属、884种。其中珍稀乡土树种约有40余种。全市共有古树名木3万余株,其中500年以上的国家一级古树245株。全市森林覆盖率42.2%,活林蓄积量1179.85万立方米。炎陵县桃源洞有原始森林面积10万多亩。[4]
水系株洲市域的河流长度5公里以上的341条,30公里以上的19条,100公里以上的7条,均属湘江水系。湘江干流在株洲市域内全长89.6公里,占湘江总长的10.46%。市域内湘江一级支流较大的有洣水、渌水;湘江二级支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有洮水、攸水、澄潭江、铁水等4条。[4]
2自然资源编辑株洲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锡、铀、铜、铌、钽、稀土、萤石、石膏、硅石土、高岭土、石灰石、花岗岩等40余种,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丰富的农产和矿藏资源,加上气候、土壤、地质、植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为多层次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5]
3历史沿革编辑株洲古称建宁,后又名槠洲,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 洲之“洲”。联缀而成地名。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自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之名沿用至今。远古时期,株洲地区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县鹿原陂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据考古发现,在株洲县漂沙井黄霞垅磨山有6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株洲属楚国之黔中郡。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株洲属黔中郡。
公元前202年,建长沙国,株洲是长沙国领地。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割湘南县以东和醴陵、修县沿湘江东岸地带置建宁县,筑县城于今株洲市庆云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宁港两岸,属长沙郡,乃株洲建县之始。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建宁县治从槠洲迁驻淦田(今株洲县淦田村,现存有建宁故城)。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建宁县治又复迁槠洲。
265~420年,晋代一统中国,建宁县治仍驻槠洲,属古荆州长沙郡。
420年~589年,南朝齐时期,建宁县属湘州长沙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废建宁县入湘潭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建宁县,属南云州(州治在今攸县县治)。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除南云洲,取消建宁县。建宁县域划归湘潭、醴陵两县。[6]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株洲厅。“株洲抚民府”位于现芦淞区樟树坪。
民国元年(1912年),清亡,存在近五年的“株洲厅”建制被取消,株洲再度纳入湘潭县管辖。
民国23年(1934年),设湘潭县株洲镇。
民国36年(1947年),湘潭县株洲镇和白关乡、昭阳乡合并为株洲乡。
1949年8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株洲,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
1951年由湘潭县析置县级株洲市,属长沙专区。
1953年改为省辖市,郊区分为郊东区、郊北区。
1955年2月22日,株洲市郊东区、株洲市郊北区合并为株洲市郊区,设立株洲市郊区区公所,辖22个乡。
1956年3月,株洲升格为地级市,由省委直接领导,成为湖南省除省会长沙外第1个地级市。
1958年9月5日,撤销乡级建置,株洲市郊区所辖5个大乡合并组成株洲市郊区公社。
1965年4月30日,析设株洲县,以株洲市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渌口镇,株洲县归株洲市。
1966年1月18日,复置郊区。
1970年7月8日,城区设立3市辖区(县级)即东区、南区和北区。
1983年3月1日,株洲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原湘潭地区攸县、茶陵县、醴陵县、酃县划归株洲市管辖,辖区人口308.12万人。1985年8月15日,醴陵县改为设醴陵市;1994年4月5日,酃县更名为炎陵县。
1997年7月,撤销东区、南区、北区、郊区,调整设立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和天元区。
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株洲云龙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为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
株洲局部全景图
4行政区划编辑根据《2013湖南统计年鉴》,截至2012年底,株洲市辖天元、芦淞、荷塘、石峰4区,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4县,代管县级醴陵市,另设有云龙示范区。
株洲行政区划简表名称 | 面积/平方千米 | 2012年常住人口/万人 | 政府(管委会)驻地 | | 327.6
| 28.31
| 株洲大道
| | 143
| 31.39
| 新华东路
| | 216.8
| 29.18
| 枫溪大道
| | 60.2
| 25.10
| 响田路
| | 105.8
| 4.49
| 云龙大道
| 市区数据合计
| 833.4
| 118.47
| /
| | 2157
| 95.80
| 左权路
| | 2651
| 69.37
| 望云东路
| | 1053
| 28.96
| 渌口镇
| | 2407
| 57.84
| 城关镇
| | 2013
| 20.22
| 霞阳镇
| 市域数据合计
| 11262
| 390.66
| /
|
5人口编辑概况根据《2013年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株洲全市总人口395.8万人,常住人口393.5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36.6万人,乡村人口156.9万人。全市城镇化率为60.1%。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41.2万人。
构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株洲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6.9万人,占51.07%;女性人口为188.7万人,占48.9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38。另外,株洲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株洲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约六万,文盲率为1.75 %。[7]
6交通编辑铁路
株洲铁路交通优势明显,为中国中部国家级铁路枢纽,和郑州并称“北郑南株”。市域主要有株洲站(客货运输特等站)、醴陵站(客运二等站)、株洲北站(货运、编组特等站)、株洲西站(接京港客运专线)、醴陵北站(接沪昆客运专线,建设中)、新株洲站(接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中)。
株洲有“被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是中国中南部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京广、浙赣、湘黔三大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株洲站是中国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平均每3分钟接发列车一次,日接发车达230趟之多。新扩建的株洲北站是全国最重要的12个路网性编组站之一,同时也为特等站(原双向三级七场),日均办理车17000辆,解编12000辆,株洲为铁路双特等站城市。
湖南“3+5”城市群城际铁路中,株洲也成为其枢纽。规划中,株洲北通长沙、岳阳,西至湘潭、娄底,东往醴陵,南达衡阳,四个方向都衔接着重要城市。其中,已开工建设的长株潭城际铁路在株洲设白马垅、时代、云龙、新株洲、七斗冲五个火车站。2014年8月通车后,株洲市中心乘坐火车到长沙市中心仅仅只需要25分钟。
公路株洲公路四通八达,106国道、320国道、211省道、京港澳高速公路(G4)、长株高速公路(S21)、沪昆高速公路(G60)、泉南高速公路(G72)、衡炎高速、岳汝高速及规划中的京港澳高速复线、沪昆高速复线和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过,全长41.629公里的长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会长沙距离更近。
株洲市内已有7座大桥横跨湘江。株洲将形成”三环七射“的道路格局。现已有株洲大桥、石峰大桥、株洲湘江三桥(建宁大桥)、株洲湘江四桥(天元大桥)、株洲湘江五桥(芦淞大桥)2012年,株洲启动湘江六桥——枫溪大桥的建设。2013年,株洲启动湘江七桥建设,用于拉通株洲县与京珠高速的联系。
水运绕城而过的湘江四季通航。普通船只沿湘江可上溯衡阳、广西,下通洞庭湖、长江。千吨级船舶能顺湘江、经长江、通上海并达世界各地。株洲港为湖南省八大港之一。
航空株洲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37公里,经长株高速公路25分钟可以到达。
此外,株洲正在建设通用机场,位于芦淞区五里墩乡境内。一期工程按运12飞机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可以起降最大起飞重量5500公斤以下的各型通用飞机、直升机,飞行区等级为1B,按昼间目视飞行要求建设,跑道长度为800米,宽30米。通用航空机场是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而使用的机场。包括可供飞机和直升机起飞、降落、滑行、停放的场地和有关的地面保障设施。
公共汽车株洲公交
株洲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走在全国节能创新前列,是“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2009年,株洲市启动“电动公交车三年行动计划”,将城区627辆骨干公交线路公交车全部电动化,既节能又环保。2011年7月,城区线路已全部置换电动,株洲成为了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市区线路票价自2011年2月1日起,统一至1元(无论空调车或非空调车、跨线或不跨线)。城郊线路票价大多为2-3元。市区线路和城郊线路共70条左右,涵盖株洲城区及市域周边。此外,长株潭城际公交于2007年开通,促进了长株潭一体化建设。[8]株洲部分公交车于2014年开始向市民提供免费无线网。
地铁
《株洲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规划》经株洲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原则审议通过。根据该规划,株洲未来将建设4条地铁线路。2018年将开始修建4条地铁线路,4条地铁线呈风车放射状,共108.6千米。其中1、2号线为主骨架,3、4号线为远景预留线。1号线起于京广高铁株洲西站、止于华强,全长32.7公里,横向贯通株洲城。2号线起于清水塘、止于渌口镇,全长30.9公里,纵向贯通株洲城。3号线起于白马垄站,止于航空城,全长32.8公里。4号线起于金山新城,止于欧洲大道,全长29.4公里。[9-10]
公共自行车
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于2011年4月25日开通。是继杭州、广州之后第三个进行运营投入的城市。株洲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分为三级,每个一级站点的自行车超过40辆,每个二级站点的自行车在20辆到40辆之间,作为次干网络,每个三级站点的自行车不超过20辆。株洲倡导“随用随骑,骑后速还”的用车理念,鼓励市民选择公交、自行车换乘等方式出行。市民凭借有效身份证件,交纳200元押金后,可实名办理用户卡,3小时内免费,超过3小时按每小时1元计费。
7经济编辑综合
国家统计局2007年第131期《研究参考资料》发布的2006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显示,株洲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60强,在全国286个城市中排名第56位,比2002年前进了16位。评价还显示,除直辖市和31个省会城市外,株洲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非省会城市中位居第33位,在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中,株洲城市综合实力居第一位。[11]2010年,株洲市委会议宣布株洲市综合竞争力在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继续保持第一,稳居全省第二。[12]2012年,湖南日报作“中部非省会城市综合实力第1 株洲转型跨越”专题报道。[1]
2013全年实现GDP1960亿元,增长10.5%;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35.6亿元,增长1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增长3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9亿元,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6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98元,分别增长10.6%和13%。
2013年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不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行列。优势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轨道交通产业产值增长13.5%,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增长17.5%。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5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列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第九次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园区实力进一步提升,建成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增长18.5%。非公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1.5%,占GDP比重达到57%,连续三年获评全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考核一等奖。建筑业实现总产值410亿元,增长23.5%。
2013年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着力发展规模农业,农业增加值增长3%,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到1023家,集体土地流转率提高到36%,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8%,城镇蔬菜新扩基地1万余亩。着力发展加工农业,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1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增长16%。竹木加工、花卉、油茶产业化步伐加快。着力发展科技农业,水稻机械化水平达到66.4%。着力发展品牌农业,新增省著名商标、市级以上品牌53个,麻鸭、白鹅、黄牛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县域经济持续壮大。坚持分类指导,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综合实力。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县域经济总量达到989亿元,增长10.6%,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50.5%。[13]
农业21世纪以来,株洲市农业产出效益稳步提高,2000年至2011年,农业产值翻了一番;规模化生产发展迅速,区域化生产基本形成,产业化发展强劲,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显著成效,新品种种植和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提高,耕地保护得到加强、质量得到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支持保障环境逐步完善。[14]
到了2012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1.2亿元,增长3.9%。其中,农业94.7亿元,增长3.5%;林业15.9亿元,增长4.3%;牧业81.4亿元,增长4.8%;渔业7.7亿元,增长3.1%。2012年粮食产量180.7万吨,增长1.2%;水果产量24.3万吨,增长8.9%。出栏生猪437.9万头,出栏牛羊58.7万头,家禽出笼2105.2万羽,水产品7.9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77.6万千瓦,增长6.8%。2012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1万处,增长4%,投入资金8亿元,增长24.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0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00公顷。[15]
工业
株洲的工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有识之士看到株洲的交通优势和区域优势,雄心勃勃,想打造一个“株洲工业区”。1935年,“株洲机厂”筹备处成立,它是株洲田心机厂的前身,是株洲现代工业的先声。之后,株洲兵工厂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将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4项安排在株洲建设,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二五”时期又安排兴建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车辆厂等20多个中央、省属企业。1958年前后,围绕大厂办小厂,围绕全民办集体,株洲掀起大办工厂的热潮,100多家市属企业应运而生,200多家区街企业蓬勃兴起,从而奠定了株洲作为新中国的江南工业重镇的基础。株洲是在电力机车领域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在60年的历程中,株洲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曾创造了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第一。[16]
株洲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陶瓷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制造工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工业体系。[17]
2012年工业增加值951.9亿元,增长13.4%,工业化率为54.1%。规模工业增加值767.7亿元,增长14.6%。从经济类型上看,国有企业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8.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17.7%。从全市规模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上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6.1亿元、116.4亿元、38.3亿元和11.1亿元,分别增长15.7%、19.7%、17.2%和22.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58.2亿元和48.9亿元,分别增长11%、11.1%。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242.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2.8亿元,增长15.6%;实现利税178.2万元,增长21%;实现利润85.5亿元,增长20.5%。企业亏损面为6.3%,增长0.1个百分点。全市“5115”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4.6亿元,增长14%,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3.7%。[15]
固定资产投资2013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5.3亿元,增长30.8%,高出全省水平4.7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2位,速度列全省第10位。从区域分布来看,近半数投资分布在天元、醴陵和芦淞,三地投资额均超过200亿元,合计达723.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48%;从速度看,株洲县、炎陵县、石峰区增长较快,三地投资增速均超过35%。[18]
财政与金融全市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13.8亿元,增长21.9%;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2.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收入135.4亿元,增长24%,占比63.3%;上划中央收入64.4亿元,增长18%,占比30.1%;上划省级收入14亿元,增长20.9%。全市税收收入149.9亿元,增长21.8%,其中增值税10.9亿元,增长17.9%;营业税20.7亿元,增长 24.7%;企业所得税5.4亿元,增长23.8%;个人所得税2.5亿元,增长2.2%。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0.1%,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支出279.4亿元,增长7.7%;一般预算支出22.8亿元,增长18.7%。
截至2012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588.8亿元,增长17.1%,同比净增232.2亿元,其中城乡储蓄余额为942.5亿元,增长18.4%,净增146.4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812.4亿元,增长19.5%,净增132.4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总额483.7亿元,增长25%,净增96.7亿元;短期贷款余额310.7亿元,增长12.2%。全市存贷比为51.1%,提高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3.2%,下降1.6个百分点。
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证券公司营业部11家,总数居全省第二位,证券交易额为841.3亿元,下降17.3%;新开户数11966户,同比减少14188户。全年新增直接融资85.8亿元,增长30%;截至2012年底,全市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868.6亿元。
截至2012年底,全市保险机构有40家,其中,人寿险公司19家,财产险公司19家,保险行业协会1家,中介保险公司1家。各项保费收入31.8亿元,增长1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9.6亿元,增长14.7%;人身保险收入22.3亿元,增长10.9%。各项赔款和给付额9.4亿元,增长28.2%,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4.9亿元,增长26.6%;寿险赔付4.4亿元,增长30.1%。保险赔付比为29.6%,其中财产保险赔付比为15.7%,寿险赔付比为13.7%。[15]
商业明清年间,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宁码头,株洲商业得到发展。木材、茶叶、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纸等贸易居湘潭集镇商业之首。清末民(国)初,随着粤汉、株萍铁路的修筑与湘江联网形成水陆交通优势。株洲镇居民达3万余户,且大都居住于解放街、建宁街一带。民国14年,中共地下党员彭松林与友人合资在株洲建宁街开设米店。次年,发动成立株洲商民协会,并出任执行委员长,组建了粮食、南货、棉布、百货、缝纫、五金、园林、理发等16个同业公会。民国33年,日军进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毁。日本投降后,镇区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园,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复,房屋结构 大部分是木架蔑织墙体,杉皮或小青瓦屋面。
株洲是“商业之都”,芦淞区小商品市场和服装鞋帽市场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中国商业联合会等权威组织授予“中国服装商贸名城”、“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品牌市场”等业界荣誉称号,规模为中国十大服装市场第二名。[19]株洲中心商圈,被媒体誉为“三湘第一商圈”,是湖南最大、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人流最密集的大型商圈,主要由北部的中心广场商圈与南部的火车站芦淞市场群组成。中心广场为株洲城市核心,由东西向主干道新华西路和南北向主干道建设路汇合而成。创立于1958年的株洲百货大楼坐拥中央。年交易额500亿元的芦淞市场群商品丰富,已经是国家级3A景点。
株洲主要的传统商业街有建设南路、钟鼓岭步行街、新华西路、人民南路步行街、徐家桥步行街。主要大型商圈有火车站芦淞市场群、中心广场、长江广场、红旗广场、文化路口等。株洲商贸正在形成批发和零售并驾齐驱的格局。
8社会编辑教育湖南工业大学
截至2012年底,全市普通高校7所,在校研究生1129人,毕业生230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7.3万人,毕业生2.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5万人,毕业生1.8万人。有各类学校1493所,其中普通中小学637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幼儿园823所,中等职业学校28所。高考总上线率99.2%,排名全省第一,二本以上一次性上线率43.2%,排名全省第三。安排教育支出24.7亿元,较上年净增5.1亿万元,增长25.8%。完成合格学校建设投资6572.1万元,其中,义务教育学校的扩容累计完成投入17943万元,已完工5所;直属高中提质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13个学科基地和特色项目基地。[15]
高等院校
| | 职业院校 | | | | | | | 株洲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
| | 成人高校
| | | | 著名高中
| | | | | | | | | | | | | | | | 科技截至2012年底,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50.4亿元,增长16.7%,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45.6%。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5个,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15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4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7项;新申请专利3627件,其中发明专利888件。启动省自然科学株洲联合基金,增加专项200万元。
文化体育株洲体育中心
截至2012年底,株洲共有体育场地1319个。其中,体育馆15座,运动场204个,游泳池17个,各种训练房1252个。株洲曾成功承办了湖南省第十届运动会和湖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在2006年省“十运”会上,株洲市体育健儿夺得金牌160枚、银牌131枚、铜牌98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居全省第二。在省七届残运会上株洲市残疾人运动员获得金牌64枚,银牌28枚,铜牌15枚,总分居全省第一。2007年成功举办了迎奥五环潇湘行株洲市工人趣味运动会暨市第三届大众体育运动会等群众体育运动。湖南省第四届农民运动会夺得6枚金牌,金牌总数名列全省第三。湖南省青少年体育比赛金牌总数和团体部分全省第三。
2012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纪念馆10个。建设农家书屋299个,完成省实事目标任务的127.1%。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4%,分别比上年提高0.2个和0.2个百分点。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个,省级保护目录11个。出版图书137种、报纸42种、期刊8种。
卫生与社会保障截至2012年底,全市卫生机构3371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共17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卫生技术人员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万人,注册护士1万人。防疫站10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1.73万张,比上年增长3.3%。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1.3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8.6万人。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1%。
人民生活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16元,增长14.5%。其中,工薪收入16975元,增长14%;经营净收入3076元,增长16.5%;财产性收入1404元,增长20.6%;转移性收入5821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10972元,增长17.6%,增速高于城镇3.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5719元,增长21.9%;家庭经营收入4221元,增长11.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1032元,增长21.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43:1缩小至2.36: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810元和7656元,分别增长14.5%和14.1%。
(以上请参见《株洲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5])
城市建设株洲市域的总面积为11262平方千米,常住总人口为390.7万人;其中市区的总面积为836.4平方千米,根据湖南省统计年鉴2012版公布,2011年,株洲市区常住总人口为117.32万,株洲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0.42平方千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600元、7550元,城市规模和居民收入均居湖南省第二位。[20]
友好城市国内:湖北省黄冈市、山东省威海市、河北省唐山市、四川省德阳市、重庆市合川区、河南省商丘市
国外:南非-彼得马里茨堡市、挪威-腓特烈斯塔市、韩国-京畿道抱川市、越南-芽庄市、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依市、美国-德拉姆市
对外资助上海株洲路菜市场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中,扎囊县成为了株洲的对口援助县。从1994年至2014年,株洲援助扎囊县资金6000多万元,援建了新农村、市政、交通等方面的项目,还派出大批援藏干部和医疗卫生人员等支持扎囊县的社会经济和民生发展。株洲市援建的“株洲路”位于扎囊县最繁华的地段,道路两侧政府机关、医院、商场、学校等林立。除了道路外,株洲还在当地援建了一个“株洲广场”和一座“株洲宾馆”。
湘西自治州泸溪县,同样也是株洲市对口援建县。自1994年以来,株洲共无偿支援其钱物38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泸溪县经济社会发展。泸溪县一条长达5公里的道路,原本叫沅江路。株洲市对口援建泸溪县时,先后投入援建资金1200万元,对这条道路实行提质改造。为感谢株洲人民对泸溪的支持,特改名为株洲路。
除了株洲路,在泸溪县第一中学内,也有两栋教学楼是以株洲来命名的,叫株洲一教学楼,株洲二教学楼。我们株洲有湘江风光带,株洲也为泸溪县提供资金,修建了泸溪县城的“株洲路风光带”。
9旅游编辑景区景点
| 名称 | 地址 | 地位 | AAAA级景区
| | 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鹿原陂
| 中华民族始祖炎帝 神农氏的安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新潇湘人文八景 | | 云龙新区
| 华中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题公园[23] | | 炎陵县十都镇[24]
| 保存着中国南方地区面积最大的10万亩原始森林,景区内珠帘瀑布区域空气 负氧离子含量达13.6万个/cm3,为亚洲第一 | | 茶陵城关镇十八丘
| 第八代神农炎帝封地 | | 攸县酒埠江镇
| 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 | 天元区
| 全球华人炎帝景观中心 | AAA级景区 |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 城关镇前进村三角坪
|
| 李立三同志故居
| 醴陵市立三路7号
|
| 先农坛
| 醴陵市东正街30号
|
| 仙人桥风景区
| 攸县漕泊乡七里村
|
| 大京风景区[28]
| 株洲县大京管委会
|
| 芦淞服饰群
| 芦淞区芦淞路三交叉巷28号
| 湖南省首个国家级购物旅游景区[29] | | 炎陵县文体广新局
| 全国首家红军标语专题博物馆 | 新世纪陶瓷艺术馆
| 醴陵市左权南路198号
|
| 其他景点 | | 湘江沿岸[30]
| 将被打造成“东方莱茵河” | | 天元区天台路旁[31]
| 湖南省唯一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 | 炎陵县城西 | 湖南省级森林公园 | | 炎陵县城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 酃峰 | 炎陵县下村乡 | 湖南省第一高峰,海拔2115.2米 | 注:资料来自[32] |
| 历史遗址恐龙化石遗址可以见证株洲境域亿万年的沧海桑田;
漂沙井磨山文化遗址、茶陵枣市独岭坳文化遗址、炎陵龙渣瑶族寨址等可以见证株洲至少六千多年的人类活动史;五代马王故城遗址、北宋金州故城遗址、三国建宁古城遗址、南宋茶陵城旧址、容陵侯故城、阴山县故城、攸县故城、三国吴建宁县新城遗址、醴陵古城遗址等古城遗址可以见证株洲两千多年的城市聚落发展史;醴陵南桥鞭炮作坊遗址、楠竹山窑址、窑下湾砖窑址、沩山窑大遗址,炎陵桃岭窑址、洞下窑址,茶陵中瑶窑址、陵窑背窑址、陵窑塘下窑址,株洲县窑堆子窑址等古窑遗址可以见证株洲古代手工业的繁荣。[33]
红色旅游株洲是革命老区,革命史迹地众多:如市区的协丰长绸布店
、罗哲烈士墓、十九人堆等;炎陵的水口战略决策 、水口连队建党 、中村分田运动、朱毛第一次会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洣泉书院,毛泽东指挥酃城战斗旧址——接龙桥、红军标语博物馆等;茶陵县的工农兵政府旧址、中国共产党茶陵县委员会旧址、中共茶陵县委、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九渡冲战斗遗址、茶陵烈士陵园、红军村和红军墙、红军学校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旧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肃反的湖口挽澜旧址、茶陵县烈士陵园等;攸县东冲兵工厂、南岸列宁室、攸县烈士公园、六十分烈士墓群,谭震林墓等;醴陵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旧址东富寺、毛泽东革命活动纪念地—先农坛、李立三故居、左权将军纪念碑等。[33]
10著名人物编辑谭震林、龙永图、左权、周玉书、谭冬生、李立三、耿飚、宋时轮、杨得志、肖旭初、谭仲麟
刘三吾、程潜、陈明仁、蔡申熙、罗学瓒、罗哲、刘咏尧、何孟雄、张平化、何键、周里、张经武、廖海光、张少松、霍揆章、唐纵、刘鼎汉
杨华方、冯子、欧阳一叶、蔡仪、邓文来、袁昌英、李铎、李立、潘力生,李东阳
苏纪兰、李惕碚、胡跃福、唐来仪、郭光荣、杨仁斌、丁国华、肖启明、金庆民、黎澍、汤飞凡
刘若英(祖籍株洲)、马可、汤灿、王丽达、邹翔、李珍妮、邓莎
胡庶华、颜元叔、何炳麟、易鼎新、李传信、陈志武
11荣誉编辑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34]
全国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35]
国家老工业基地
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
国家绿化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36]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最具魅力旅游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37]
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
国家金融生态城市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八次荣膺)
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市
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国家火炬计划传感技术产业化基地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0年获“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称号
2010年综合竞争力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
2011年“中国十大地级活力城市”称号
2011年位列“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第64位,省内第2位。
2012年“中国最具魅力旅游城市”称号
2012年“中国十佳诚信政府”称号
2012年度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72位,中部商业城市排行榜第7位,省内第2位。
2012年全球风景园林领域最高荣誉——“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土地资源管理杰出奖”
2012年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2013年度“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68位,省内第2位[38]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大美株洲(4张)
火车拖来城-株洲(3张)
魅力株洲(4张)
湘江风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