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天柱:渡马乡杨柳村侗戏上演非遗大戏

[复制链接]

9092

主题

919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3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4:5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叫杨宗保,玉面傅粉,剑眉朗目,白袍银铠雉尾双挑。红缨尖枪亮晃晃,清俊英武气昂昂。真一个赤胆英雄少年郎。

  一个叫穆桂英,面若桃花艳三分,巧画黛眉长入鬓。星目流转盼生辉,红唇贝齿轻浅笑。金盔压鬓齐,雉尾耸云天,貂尾绕颈悬项后,红袄着身显纤腰。一把长柄大刀,前砍后档,左右挥刀,舞得个密不透风,刀刀含威。这真是巾帼不让须眉,烈烈气长女儿心。

  这是天柱县渡马乡杨柳村侗戏团出演的侗戏《穆柯寨招亲》里的两位主人公。

  9月2日,正是天柱七月二十坪歌节,来自渡马乡龙盘、岩门、江东、杨柳,石洞镇汉寨、凤城镇坝寨、地湖乡地湖村等地的侗戏剧团在贵州省侗族戏剧艺术之乡--天柱县渡马乡集体亮相,共同唱响非遗大戏。

  据岩门大戏团负责人杨秀举介绍,演员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当地侗族农民,家家都有自己的田地和养牲,只在农闲时排练演出。该剧团的经典剧目是《双锁山》、《大破天门阵》、《长坂坡》等。“我们去年在仙姑岩七月二十坪侗戏大赛就获得了奖。今年正月又到天柱县城表演,今天我们出演《杨门女将》,希望我们可以再次获奖。”

  天柱侗戏是由汉戏演变而来。汉戏于清道光年间由湖南黔阳传入天柱瓮洞镇关上村,至今约160年历史。后来由瓮洞传入蓝田、渡马、邦洞、石洞街上。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戏吸收侗族的生活习惯等元素后,最后形成独特的剧种--侗戏。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是天柱侗戏的繁盛时期,侗戏班队遍布16个乡镇40余个村寨。“文革”时期侗戏班解散,八十年代复苏,九十年代受现代文化冲击而走向衰弱,濒临消亡。所幸的是,天柱阳戏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上各级政府投入资金进行全力保护,阳戏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光彩再现,熠熠生辉。天柱侗戏吸收了汉剧艺术和湘西阳戏的部分风格,从而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唱腔高亢嘹亮,粗旷豪放,表现手法细腻。

  说实在话,笔者平时除了在电视上看部分京剧、越剧,甚少关注侗戏。总觉得侗戏表演粗犷、豪放,往往铿锵有余、柔美不足。可这次在渡马认真看了这场精彩的侗戏比赛,却让人耳目一新。唱出来时有着湘西剧种的激越、高亢,但闻之犹似古刹禅声,清江流水般悠长清峻。生腔充满了阳刚之气,旦腔于飘洒中又带了几许婉约柔美,以至于日落西山也不愿离去。

  天柱侗戏的剧目大都展现了天柱苗侗人民勤劳勇敢、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象征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是传统阳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鲜艳的奇葩。天柱侗戏保留了《双锁山》、《炮打两狼关》、《三气周瑜》、《东吴悼孝》、《甘露寺》等190多个传统剧目,成为在当地各种节庆活动中必演的文艺节目,深受当地群众和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