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4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惧怕新环境 大学新生如何心理“断奶”

[复制链接]

9093

主题

9192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12:4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到十八九岁,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自己连洗衣做饭都不会,在城市里,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当他们走进大学校园,开始独立生活,他们的心理状态会是怎样的?大一时光应该怎样过?父母眼中的娇娃娃心理能断奶吗?
       马上要远行求学了,夏鹏抑制不住心里的兴奋,踌躇满志的微笑,随时都会从他脸上流淌出来。终于可以离开父母用爱筑起的“城堡”,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样的日子他已经期盼很久了。关于大学生活,他已经从网络和书籍中了解了很多,夏鹏最向往的就是一宿舍几个铁哥儿们同吃同住的友谊,开放的社交活动,深不可测的图书馆,浪漫的爱情,当然还有不被管束的轻松自在……
       与儿子相反,夏鹏的妈妈何女士可就没那么乐观了。自从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何女士心里就像长了草一样,慌慌的。养了十八年的儿子,从来没有离开自己超过一个星期,现在一下子要去那么远的地方独自生活,做母亲的要说放心,那绝对是假话。何女士说,这阵子精神紧张程度不亚于孩子高考,那种鞭长莫及的感觉让她心里很不踏实,而且越是忙越是乱,总觉得脑子不够用,会忘记什么重要的事情。总担心孩子会放松学习、会管不住自己、会学坏。总希望自己能将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想周全,这样孩子出门在外就能少受点挫折,少走点弯路。何女士准备了一个小笔记本,随身装着。走在街上,想起儿子可能会需要带的东西,就赶紧记下来;还有同事们聊天提到的,孩子上大学需要操心的种种问题,也通通记下来;有时候,甚至睡梦中想到了什么,何女士也会赶紧起身记下来。
       夏鹏无目的的兴奋和何女士的担心在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和家长中很具有代表性,大学生涯是一个人从学生走向社会的转型期,也是一个人人格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而大一是大学生涯的起步阶段,也是高中生变成大学生的拐点,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顺利度过这个拐点,让学子们顺利展开大学生活,这不仅是学生家长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家、心理专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为此,记者采访了河北省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盛秋朋,请他为即将步入象牙塔的学子和他们的家长们提出一些建议。
       迷茫是因为失去目标
       对策:建立职业理想,完成角色转变
       如今的孩子们,从一入小学就被教育着要考大学,但是考大学干什么,他们并不知道。因此一旦考上大学,他们十几年奋斗的目标达成,就会一下子失去学习动机,甚至生活动机,这使得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们陷入茫然无目标的心理状态。比如一些学生高考结束后,把所有复习资料全部撕毁作为宣泄,这也是失去动机后的一种极端表现。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种茫然的状态是暂时,但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整个大一都找不到新的目标,出现空白期。
    针对这一状况,盛秋朋指出,大一新生要想尽快完成角色转化,首先要让自己保有一个积极的心态,积极适应新环境,主动去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了解自己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信息。比如可以在暑假就适当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或者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去实习或观摩,以便尽快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只有尽快完成从高中学习角色到专业学习角色的转换,尽快形成新的理想职业角色,才能尽早结束目标的空白期,从而结束迷茫状态。
盛秋朋建议家长们,要支持和鼓励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放手让他们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同时要改变对孩子的管理模式,多进行心灵沟通,建立“大学学习不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理想”观念。
    家长不要再一味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要更关注孩子角色转化的程度,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状况,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习惯影响性格形成
        对策:有意识培养生存能力养成新的良好习惯
         一个人能够独立立足于世间,需要培养两种基本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大一是人生性格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阶段来看,生存能力本来不该在十八九岁才培养。但是如今很多城市家庭只注重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生存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一旦孩子要离家,很多家长恐慌的原因。
对此,盛秋朋建议学子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这里的生存能力不仅指生活自理能力,还包括性格、自我控制能力和判断能力等。
        学生可以选择独自去学校报到,最好提前几天到校熟悉环境,大一期间应主动结交高年级同学,多和老师交流,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大一阶段多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也是培养自己能力的有效手段。
        初次离家,独立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大学时所培养的习惯很多是和自己的专业、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因此不容忽视。要从一生的高度出发,评估和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明确自己在每一个时期应该做什么,应该培养哪些能力和习惯。然后通过改变内在态度和自我行为外在训练等方法培养新的习惯。
           不适源于社交形式变化
         对策:积极社交,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
    一些孩子到了新环境,可能有一到几个月时间会表现得孤僻、情绪抑郁。对于这样的状况,一定要告诉自己主动交流,拓展自己的社交面,这样状况就会迅速好转。
        还有一种状况需要注意。一些孩子刚进大学,兴高采烈,对一切都充满憧憬,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却变得很消沉很压抑。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社交受挫造成的,是正常现象。学生们要了解,这个时期,同学之间,室友之间往往是从初期的表层交往向深层交往过度的时期。一个人不可能跟所有人都保持同样程度的交往,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初期的和谐氛围被打破,深层的相互吸引和互斥开始出现,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新的更稳固的社交结构才能形成,这时候,互相不适合的人会决裂,而适合的人则会更加亲密。
       家长在这一时期也应充分关注孩子的社交状况,给予指导和建议,但不应过多介入,比如有些家长放弃工作陪读,或者要求学校给孩子准备单间宿舍,这些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