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义乌男子17岁株洲遇"一面之恩" 苦寻35年报恩

  [复制链接]

9092

主题

919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37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8 16:5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愿已了。”昨日下午3点左右,来自浙江义乌的金佩庆,利用国庆长假,特意赶到住在株洲县的王光林家中,了却了他35年的心愿。

  35年前,年仅17岁的金佩庆跟着父亲,在天元区雷打石镇铁篱村(原株洲县伞铺公社铁篱村)做“鸡毛换糖”生意时,曾在王光林家里吃了一碗面条。35年来,金佩庆一直想表达谢意,无奈一直联系不上王光林,直到去年年底,金佩庆才打听到王光林的下落。重逢时,王光林已是79岁的老人,金佩庆也已年过五旬,头发斑白。

  【开篇】35年前,17岁小伙随父亲来株“闯世界”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冬天,株洲县伞铺公社铁篱村,出现了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男子,他肩挑箩筐、手拿拨浪鼓,走乡串户做着“鸡毛换糖”的小生意。这名男子叫金增兴,来自浙江义乌。

  那时经济不发达,不像现在一样能轻松租住一处房子落脚谋生。像金增兴这样在外闯荡的人,只能寄居在好心人家里。就这样,他撬开了铁篱村村民彭铁华的家。

  此后的三四年,每年腊月到第二年正月,金增兴都会来铁篱村收鸡毛,每次都住在彭铁华家,时间一长,年龄相仿的二人便以兄弟相称。

  1980年腊月,金增兴把他的两个儿子叫到铁篱村“闯世界”。当时二儿子金佩庆才17岁,上高二,正值寒假。

  金佩庆说,当时他是带着一股新鲜劲来到铁篱村的。

  由于彭铁华的儿子彭立新与金佩庆年龄相近,因此两人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金佩庆外出收鸡毛时,身边就多了一股彭立新。

  【结缘】一碗面条,让他永远记住了铁篱村的美好

  一天傍晚,金佩庆和彭立新转到一户人家,当时这户人家正在杀鸡,金佩庆要收鸡毛,就得等。这家的主人就是王光林,当时王光林40多岁,穿着很清爽,看着不像地地道道的农民。金佩庆带着近视眼镜,显得彬彬有礼,两人当即就谈得很投机。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王光林端上来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盛情难却,两名年轻人吃完面条,收到鸡毛才走。最后,金佩庆收鸡毛的钱,王光林也没要。

  在吃面条时,金佩庆想:“彭立新和王光林是同村乡亲,吃完面条无可厚非,但我是外乡人,怎么能白吃呢?”当时一碗面条3毛钱够了, 金佩庆就悄悄压了5毛钱在碗底,当时他自以为很得体。

  当天晚上八九点钟,王光林冒雨来到彭铁华家,将金佩庆给的5毛钱交还给金增兴,并夸赞金佩庆聪明、懂事、有修养。不过,金增兴过后点评,金佩庆出手小气了一点,至少应付一块钱。为此,金佩庆感到很难为情,寒假结束回到义乌后,还专门给王光林写了一封感谢信。

  【了愿】35年后,他特意赶到株洲县了却自己的心愿

  1981年5月,金佩庆的父亲因病去世,也因此,金佩庆再难有机会来到铁篱村,但那份美好记忆,永远留在了他心中。多年来,他和彭铁华一家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

  因为那一碗面条,金佩庆对王光林一直念念不忘。遗憾的是,1982年,王光林一家离开了铁篱村,彭铁华一家也与这家人失去联系,向其他人打听,也没有消息。1988年,金佩庆回过铁篱村一次,仍打听不到王光林的消息。

  “越是找不到,我就越想找到。”金佩庆说,他一直通过彭铁林一家在打听。转眼间35年过去了,此时金佩庆已经年过五旬,头发也已斑白。

  去年年底,彭铁华和铁篱村的村支书到义乌考察市场,专门拜访了金佩庆。当时,金佩庆叹气称一直没有打听到王光林的下落,结果村支书称自己认识王光林,还知道王光林住在哪。

  昨日上午,金佩庆和妻子利用国庆长假,专程来到株洲看望王光林。

  王光林老人已经79岁,身体还很硬朗。说起35年前的那件“小事”,王光林说,自己原本已经淡忘了,如今一说起来,仍能回想起来。

  “饭菜已经订好了,一定要吃了饭再走。”昨日下午5点左右,王光林拉住金佩庆夫妇,并说,“来到我这里就跟回到家一样。”

株洲新闻  作者:姚时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