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8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铜仁碧江古法造纸传承现状:从事手工造纸不足20户

[复制链接]

1051

主题

1067

帖子

334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13:2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央广网铜仁5月22日消息(记者王珩 通讯员周军)“簌——哗——”、簌——哗——”。走进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寨桂村贺家村民组的一户人家院子里,便听见了这种奇怪的响声,记者走进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古法造纸中的一道工序叫“抄纸”。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虽然如今的造纸术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那种古法造纸术依然在民间流传着。
  铜仁碧江境内锦江河两岸与六龙山,盛产山竹。漾头、灯塔一带村民,素有手工造纸传统。利用简陋的池、槽、帘、榨,经浸泡、碾碎、打浆、操舀、晒(烘)干即成土纸(俗称钱纸、烧纸、草纸),10张一帖,100帖1石,打捆远销。民国时期,有的村寨几乎户户从业,农闲而作,农忙而歇。除境内市场外,产品还远销湖南麻阳、新晃、芷江和岑巩、镇远等地。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机械造纸的发展,土纸生产逐渐被专业造纸厂淘汰,只有农村少数农户在生产土纸,产量较小。1986年造纸从业农户87户,从业者135人 ,年产土纸48吨。1996年全市有706户1246人造纸。近几年由于机械化生产的大厂兼并,从事手工作坊造纸的农户不足百户。
  而现在全区从事手工造纸的不足20户了。
  铜仁碧江古法造纸传承人 贺明贵说:“我14岁就跟父亲学这个造纸,到现在有20多年了,为把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下去。我要克服很多困难,因为现在很多人家不造了,我们寨子上以前有几百家在造,现在只有我一家了。现在纸没有以前好销,造纸的人很少了。现在我们村就我家在做纸了,是为了把祖传的手艺流下来才坚持做的。”
  据贺文学介绍,塞桂村最早是用脚踩的舂捣工具捣刷竹子,既笨重又辛苦;他们根据塞桂村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对原有的舂捣工具进引改革,制造出利用水力舂捣的水碓,从此捣刷走上了半机械化的道路。
  塞桂村古法造纸有十多道工序。“斩竹”就是纸农将竹竿截成一米来长、并锤裂竹竿,这道工序俗称“刷”。要选生长期1-2年的竹子,划开成两部分(对开),把锤裂的竹竿扎捆,在阳光下晒十天半个月,然后放入水塘,竹和石灰以10:1的比例用石灰或蛎灰浸泡、压腐,这道工序俗称“淹竹”或“腌刷”。一般的竹子要浸泡三到五个月,竹子越老浸泡压腐的时间越长,凉晒干,放入匝塘加石灰浸泡。
  捞出浸泡的竹子,砍成5-10公分竹节,用水碾碾碎、放入踩坑,人工踩1-2小时,放入槽子搅拌1小时(沉淀),将水放干。 第二天, 加入棉花膏,兑水制成纸浆,用帘子淘纸浆叠放在木榨上,待一定的数量后用木榨将水分扎干。揭纸晾干。根据用途再行加工。
  在贺文学的家庭作坊中,古朴的木质工具、装纸浆的石槽、盛穰的石臼,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
  贺文学唯一的儿子贺明贵,正站在石槽边齐腰深的坑里,用竹帘不断从纸浆槽中“捞”出黄色的湿纸,垒成堆压出水分后,搬到楼顶坝子里,去晾干。
  在十几道工序里,抄纸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抄纸师傅手中的抄纸帘浸入纸浆池轻轻一荡,便“抄”了起来,滤掉水分,得到一层薄薄的纸浆膜,纸浆膜干了就是一张纸。纸张厚薄均匀与否,则完全取决于抄纸师傅的水平了。
  碧江区非遗专家田晓东说:“我们碧江区境内土地肥沃,造纸用的竹、麻等纤维资源丰富,清康熙年间境内有造纸户200余户,手工生产土纸(烧纸)。到清光绪年间境内造纸品种有烧纸、毛边纸、白皮纸。民国初年造纸业极度衰落。抗日战争爆发后,手工造纸又逐渐得以复苏。民国后期有手工造纸243户,年产各类纸千余吨。境内造纸业历数百年,时起时伏,时兴时衰。一直沿袭手工生产、个体经营、自产自销,传统工艺操作。”
  中国二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纸术并没有随日月年轮的转动而消失。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工艺的兴起,逐渐代替了传统手工艺产品,使得很多传统手工技艺失传。铜仁碧江古法造纸工艺虽然简单,但它任然保留了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基本工序和原貌,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