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盘水正一路向“绿”前行
荒山变绿海,荒坡披绿毯,荒沟贴绿条,六盘水这座因资源开发欠债生态的“江南煤都”,正一路向“绿”前行。如今,水碧天蓝,凉都似黛。漫步六盘水,公园棋布、绿带纵横、花岛点缀,让人心旷神怡。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六盘水统筹全局,辩证发展,在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中谋求长远利益和永续发展。绿色,一直是六盘水最向往的颜色。 2月27日,记者走进明湖湿地公园,只见绿树成荫,栈道干净整洁,游人笑逐颜开,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欢”的喜人景象。六盘水的生态美景,得益于决策者的顶层设计。作为因煤而建的老工业城市,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的开采给生态带来极大的破坏。2007年因环境污染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区域限批”黑名单。痛定思痛。面对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六盘水的决策者深刻认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必须把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走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路子。为护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六盘水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六盘水宏伟战略中,“生态”都是耀眼的名词。观念一变天地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保护生态环境、开展植树造林、加快转型升级成为六盘水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围绕打造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大健康旅游业目的地城市目标,生态六盘水摆上了突出位置。此后,《“三线六带”产业发展规划》、《贵州屋脊·中国凉都三地同城化重要节点山体绿化规划》、《沪昆高速沿线绿化规划》等九项林业绿化发展规划相继出台。 2012年以来,我市林业部门加快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六盘水不断创新义务植树机制,加大增林扩绿力度,加快绿色崛起。 2015年,春节上班的第一天,市、县、乡、村4万余名干部群众参与了全省“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仪式。每个植树现场,参加活动的干部群众挥锹培土、提水浇灌,共种下了红豆杉、艳红桃、金秋梨等1.41万亩。 2012年开始,六盘水用“绿”改变着“煤都”印象——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城市场所和公园绿化面积不断提高,形成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城市立体绿化景观效果。同时,加快建设城市绿道、环城林带、山体绿化、交通绿色长廊、河流水源涵养林、工业园区绿化缓冲区等生态景观建设,构建区域绿色生态体系,让“煤都”反转演绎了“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园林生活。既打造绿色城镇,也建设美丽乡村,我市以实施新一轮退耕换林为契机,大面积植树造林。水城县滥坝镇滴水岩村通过实施石漠化治理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山上种起了核桃树。目前,全村共种植核桃树4000余亩,其它果树几十亩。截至2014年,全市森林面积达6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4%,连续三年保持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建成了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等0.81万公倾的生态湿地;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54.2万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发展经济,生态为重。六盘水以人为本,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增进百姓福祉,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做好加法,即增林扩绿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做好减法,落实节能减排,保护自然环境。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对违法排污企业,我市环保部门进行严厉整治。2014年,市环保局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在加强监管、整治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的同时,我市还大力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让大气污染有时时的PM2.5监测、固体废弃物有循环产业链消化逐步改善环境质量。为使绿水长流,我市在境内三岔河、北盘江、南盘江等重点流域推行“河长制”,常态化排查重点流域附近企业,对污水排放企业进行整治。同时,加强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环境监管,彻底“过滤”对饮用水水源有污染的“杂质”。 2014年,我市建设14个集镇污水处理厂,启动钟山区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严格首钢、六枝工矿等企业超标排放整改验收。目前,城镇污水处理率、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7%、100%、75%。启动北盘江流域生态文明试点改革,探索实施排污交易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坏责任终身追究制,构建属地政府、主管部门、问题企业“三位一体”责任制度,制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指标和考核办法。以环境污染治理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推力,推动“六个一律”执法专项行动,制定燃煤锅炉、建筑施工扬尘、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等31项整治措施。2014年,共出动1900余人(次)深入500多家(次)企业、83个新建项目开展专项执法,立案查处近100件,征收排污费9000多万元,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8000余辆。发展为先,生态为重。通过“治、建、改、管”,六盘水实现建设与保护齐飞,生态共发展一色。数据的罗列是枯燥的,要检验一座城市生态建设的成果,鸟儿最有发言权——从2012年以来,无论在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还是在红果的东湖公园,一群群美丽的红嘴鸥、白鹭等野鸟成群结队定期来这里越冬,且一年比一年多。鸟类的本能选择,为六盘水的生态故事写下了生动注脚,见证了这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灵山秀水,流金淌银。六盘水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做到绿色与经济齐飞,生态共发展一色。六盘水市生态产业发展,因“绿”而焕发蓬勃活力。红豆杉产业,是六盘水做足生态文章,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的生动一笔。去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红豆集团落户六盘水,红豆杉基地、生物制药、红豆酒业等相继开工,一个集红豆杉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初现端倪。红豆集团红豆杉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希科告诉记者,单单就制药而言,20亩地的红豆杉可以提炼1公斤紫杉醇,制成针剂,价值就超过600万元。红豆杉只不过是六盘水实现生态与产业融合“双赢”的一个产业,在六盘水决策者的布局中,刺梨、蓝莓、车厘子等等均是“前端有基地、后端有产业,价值再造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记者在沪昆高速盘县境内看到,满山遍野都是刺梨,据相关人员介绍,2014年,盘县种植刺梨13万亩,今年将达到21万亩,并引进天刺力公司进行深加工,每亩可实现产值4000元,仅此一项就可以带动39万群众致富。 2014年,市委、市政府围绕“5个100工程”平台,结合当地气候优势、土壤优势、山地优势,出台了实施特色农业“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决心用5年时间发展猕猴桃、茶叶、核桃各100万亩和蔬菜、中药材(红豆杉)、刺梨、红花油茶、草食畜牧业各50万亩,在提升环境质量中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让荒山变绿地,绿地变银行。 2014年,全市实施色农业88.98万亩,其中刺梨20万亩,红豆杉及中药材8.36万亩,猕猴桃6万亩,核桃20万亩,茶叶14.42万亩,调减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30万亩,实现一产增加值增长7%,名列全省第一。山水美景促进生态旅游。六盘水整合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农家乐、生态农庄等快速发展。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盘县妥乐银杏部落、牂牁江湖滨旅游度假区、乌蒙大草原、贵州最高峰韭菜坪、盘县哒啦仙谷休闲养生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区。让凉都实现了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 2014年,六盘水实现旅游收入57.27亿元,同比增长29.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生机勃勃的生态旅游产业,如同一家家“绿色银行”,帮助许多群众“借景生财”。灵山秀水,流金淌银。今日的六盘水,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后发优势,在绿水青山间实现绿色崛起。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