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猴场乡补那村小康寨建设。(资料图)□陶波 六盘水市位于川滇黔桂四省交界地带的核心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辐射区,是贵州西部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是西南地区主要的能源基地。独特的喀斯特山水、浓郁的民族风情、原始古朴的人文景观、凉爽的气候,形成了六盘水独具特色的民族村镇。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积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康体运动、养老为重点的旅游业,把山地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委书记李再勇同志多次强调,六盘水市要把小城镇、民族村寨、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旅游等产业结合起来。按照省委要求和部署,我市积极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建设,让特色村镇与旅游、特色产业结合发展,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特色村镇 2014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六盘水市作为规划辐射区域,规划提到: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支持建设民族风情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鼓励特色旅游餐饮和主题酒店发展,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同年贵州省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六盘水市配合省里面的文件制定了《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实施方案(2015-2020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写到:尽快推动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组织民俗、古建、民间艺术、理论研究等方面专家队伍研究论证保护方案,落实资金,细化到村寨,一寨一策,确保传统村落具备基本的防火安全保障和保护管理。实施“百村计划”,切实做好印江兴旺村、榕江大利村、雷山空拜村、黎平安堂村、乌当渡寨村等5个重点示范村寨建设,在有条件的村落建设生态博物馆,带动当地村民保护传统村落。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 近年来,六盘水市积极推进特色村镇发展建设,打造、建设了梭戛生态博物馆、月亮河布依文化园、柏果镇、岩脚镇、郎岱镇、玉舍镇、羊场镇、淤泥乡、普古乡、滑石乡、妥乐村、岩博村等一批特色村镇。在特色村镇发展中做了一些探索,成立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开发模式,形成了:民族文化保护区模式、特色产业模式、旅游开发模式、生态建设模式、产业园区模式等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模式。 二、六盘水市特色村镇建设现状 借助“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契机,以小康寨为单元,以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建设为抓手,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完善,推进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改善了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六项行动的实施,将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了219个建制村道路通畅,解决了26.8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014年,全市小康寨和小康路(村以下部分)完工项目共覆盖87个乡镇513个行政村907个自然村寨,受益群众66.9万人。 农业特色产业。借助农业3155工程为建设,六盘水市建成猕猴桃基地12.84万亩、刺梨基地20万亩、茶叶基地35.99万亩、核桃基地84.13万亩、中药材基地23.04万亩、油茶基地19.29万亩,粮经比从51:49调整到39:61。打造了“贵州天刺力”、“宜枝魔芋”、“凉都圣果”、“岩博酒”、“水城春”等为代表的特色品牌。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014年六盘水市农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94.6亿元,累计建成机耕道路537千米,修建小山塘、小水库30余座,灌溉管网1481千米。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达23个,累计完成投资98.84亿元;其中省级园区15个,比去年新增8个;省级重点园区6个。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区、六枝特区郎岱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六枝大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园区、盘县哒啦仙谷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区、盘县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等已成为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典型。 民族文化建设。2014年“中国贵州梭戛自然与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申报、建设项目得到了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特别指示和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晓凯同志关怀。同年10月,盘县淤泥乡麻郎垤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1月,我市五村落进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打破我市传统村落名录零记录。《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实施方案(2015—2020年)》编写完成。 旅游开发。六盘水市立足于“贵州屋脊·中国凉都”品牌,围绕“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打造六盘水市特色旅游项目,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以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为目标,打造中国首选消夏避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胜地。2014年六盘水市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一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推出了世界古银杏之乡妥乐、坡上草原、哒啦仙谷等一批旅游景点。据相关报道,第一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现场签约重点旅游项目13个,总投资100.68亿元的旅游开发投资项目。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1032.15万人次,同比增长47.4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27亿元,同比增长29.1.%,收入增幅列全省第一。 三、六盘水市特色村发展模式 六盘水市特色村镇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 文化保护区模式。1998年10月31日亚洲首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建成开馆,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建成开启了博物馆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新模式。除此之外,六盘水市建成了海坪彝族文化园、月照苗族文化园、月亮河夜郎布依文化生态园等民族文化保护区。编制完成的《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实施方案(2015—2020年)》拟建设: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仡佬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回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白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保护区,主要保护与发展20余个特色村镇作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推进六盘水市民族文化保护与特色村镇建设。 特色产业模式。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突出“特色”,利用村镇特色民族民间工艺、特色农产品,培育特色产业,带动村镇经济社会发展,让特色村镇有“特色”。例如钟山区月照乡马坝村利用民族传统工艺苗族蜡染、刺绣等特色工艺品的制作、销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水城县陡箐乡茨冲村猴儿关农民利用农民画创作增收致富。盘县岩博村发展特色岩博酒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旅游开发模式。旅游开发是大多是特色村镇开发建设的首选,利用村镇特色景观、特色建筑、民族文化等进行旅游开发,让村民参与旅游开发,获得经济收入,同时也激发了村民对古建筑、传统民居、民族文化保护的热情和旅游开发、特色村镇建设的积极性。例如盘县妥乐村古银杏、大湾镇海嘎社区韭菜坪的旅游开发,除了农民增收致富外,既保护了民族文化、古树、传统民居、古建筑,又加强化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产业园区模式。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园区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六盘水市以盘县普古娘娘山、水城米萝、滑石乡哒啦仙谷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园区;以柏果镇、发耳镇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园区等都是我市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代表。 生态建设模式。近年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主要工作任务,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目标,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节能与减排、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采取综合措施,加快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文明。“三湖三池”的治理与建设诠释了新的六盘水,也是六盘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水城河综合治理、牂牁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等,都是六盘水市生态建设模式的个案。 2015年六盘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全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完善思路、创新举措,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加快特色示范小城镇建设。着力推动产城景互动。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景点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通城区、园区和景区的通道,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景互动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