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成年人为何爱自称“宝宝” 大龄“装嫩”是种病

[复制链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 14:5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6月1日早上,一切和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小编打开支付宝的时候,发现不大对劲,昵称后面加了宝宝二字。看了看旁边同事的手机,发现大家的名字都被加上了“宝宝”。

  想自己改回去,但系统提示“6月1日至6月5日期间,由于部分服务器升级,暂时无法修改头像/昵称。”

  借着这个小彩蛋,小编不禁陷入了沉思,过儿童节的到底是谁?

  行为学:自称宝宝原是一种精神“癔症”?

  6月1日这天,你打开朋友圈、微博,能看到许多人在祝自己儿童节快乐,但他们大多都是成年人。

  而且近年来,自称“宝宝”的人越来越多,“宝宝”们动不动就“心里苦”、“有小情绪了”,但是又“不说”。有的网友看不下去,从医学角度找到了解释:“童样痴呆(puerilism):一种病状。病人主要表现为类似一般儿童那样幼稚的样子,比如自称为‘宝宝’,学儿童说话声,自认为三岁左右,逢人就喊‘叔叔’‘阿姨’,常在儿童节等节日发病,多见于癔症。”

  当然,许多自称宝宝的成年人并没有那么严重的“病情”。在小编看来,除了过儿童节,成年人本来也有很多行为和儿童差别不大。

  所谓长大,不过是玩具越来越贵,小时候,有的男孩子喜欢玩具车、机器人,还有玩游戏。长大后,他们喜欢开车,玩无人机……还有玩游戏。小时候,有的女孩子喜欢新衣服新鞋子,还有洋娃娃。长大后,她们喜欢买衣服买鞋子买包包(俗称“剁手”),以及把自己的女儿打扮成洋娃娃……

  经济学:爱买爱玩,大龄“装嫩”族消费力惊人

  而在自称”宝宝“之前,这类装嫩现象就早已存在了。1985年8月11日,《泰晤士报》上的一篇文章发明了“Kidult”一词,即“Kid”和“Adult”的组合,后被译为“装嫩一族”,专门指代那些“年龄超过三十,行为举止却像少男少女”的人。

  这种“装嫩”不仅是简单的口癖,更体现在穿衣打扮、为人处世、兴趣爱好等方面……比如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体验迪士尼乐游上海滩”消费需求调查报告》也提出,希望到迪士尼游玩的消费者呈现大龄化的特点。

  在许多国家,“Kidult产业”的规模都不容小觑。据微信公众号“新生大学”介绍:《德国之声》估计,在德国有20%的玩具是大人们买回家给自己玩的。韩国的一些无线电遥控玩具的销量每年都在以 50% 以上的速度递增。在日本,很多玩具厂商都把目光锁定在了 20 岁以上的成年人。

  不光如此,如今还有很多针对 Kidult 的各种展会。据人民网报道,2014年8月,韩国首尔就举办了一场专为童心未泯的成人打造的可爱玩偶展。

  有人认为,“Kidult产业”能够迅速成长 ,一方面反映了大家成年之后对于儿时的那种快乐的向往。还有一方面就是,现在自己兜里有钱了,当初没玩上的玩具都要补上,也算是一种心理补偿吧。

  心理学:保持童心可以降低焦虑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境内活跃的手机网民数量达到了7.8亿;而中国0~14岁的儿童数量约为2.3亿。

  和孩子们一样保持童心,有何不可?

  关于自称宝宝,其实还有一个心理学上的解释:“退行(regression)。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小编认为,成年以后,或许正是来自社会、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收起了自己的 “幼稚” 和 “天真”。既然我们不能真的重新做一个孩子,那么,一定程度的“回避”、“调节”就很有必要。比如去游乐场玩耍,比如扮演超级英雄,比如偶尔卖个萌……(来源:三湘都市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