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杨梅洲上“老船厂”的前生今世:兴起与辉煌

[复制链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20:5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俯瞰杨梅洲上造船厂 摄影/郭晓

  红网湘潭站4月13日讯(记者 焦炬 楚湟)4月初的一天,带着花草清香的阳光长长的伸了个懒腰,推开了长时间笼罩在杨梅洲天空中的厚重的雨云。

  杨梅洲并不是洲,它是湘江湘潭段内唯一一座岛屿。当然,杨梅洲上也没有杨梅可摘。相传一位江西人来到湘潭城后,最先落户在洲上,先后娶了杨姓、梅姓两房夫人,杨梅洲因此得名。小时候去过杨梅洲几次,那时,得坐渡船过河才能到达。听妈妈说,我第一次去杨梅洲时,曾因找不到杨梅树而哭得泪眼朦胧。几年前,杨梅洲和窑湾之间的河道上建好了桥,渐行渐远的渡船马达声从此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天气转晴,作为湘潭市“西二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梅洲大桥的施工现场呈现出忙碌的景象。纵观历史,随着陆路运输网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发达,湘潭的航运业由“当家花旦”逐渐转变成配角。或许,这也是杨梅洲上的老船厂--湖南省湘潭船舶厂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

  原湘潭船舶厂的厂区设在杨梅洲的东北角,占地约为187亩。放眼望去,红砖建造的职工宿舍、办公楼、车间掩映在大树的绿荫中,色彩分明、层次感很强。走近了再看,宿舍楼早已荒废,一楼某个房间内,大红“囍”字的三个角已经脱落,剩了一个角倒挂在墙上。厂区内,8间石木结构的船坞已经塌了两三间。我们想凑近点拍照,却被守厂的老人叫住,他连连摆手,说:“很危险!这里随时可能塌,不能进去。”再往里走,几辆锈迹斑斑的吊车停放在车间门口,车胎无力地瘫软在地面。

  看到这样萧条的场景,谁能想象得到老船厂昔日有多么繁荣?

原湘潭船舶厂门口

厂棚与车辆早已破败不堪 摄影/黄滔

  湘军水师铸就湘潭造船业黄金时期

  “前几天有人在杨梅洲附近捞到了长得像乌龟一样的铜哨子,500块钱卖了。听说只有曾国藩坐乘的舰船的哨官才有资格用这种哨子。”守厂的老大爷说,后来卖铜哨的人后悔了,想花1万元买回来,可是已经找不到当时的买主了。这枚传说中的乌龟形铜哨究竟价值多少我们并不知道,但它也应当是当时湘潭造船业高速发展的见证。

  据史料记载,1853年10月,曾国藩在衡阳设厂造船、招募水勇,计划在80天内建造水师战船400艘,装炮800尊以上。其中,新造船只90艘,改造100余艘,差额以雇用的形式补充。湘军水师一开始没有经验,购买的木材又薄又脆,造出的舰船规模太小,不足以压住大浪,也很难承受火炮的打击。11月,长沙水师守备官成名标、桂林水师军官褚汝航为湘军水师相继带来了拖罟、快蟹、长龙三种战船船样,曾国藩马上开始扩招工匠。因湘潭杨梅洲具有独特的水运优势条件,同年12月,曾国藩在此设立分厂,抓紧时间造船。从这时开始,杨梅洲船厂开始上档次、上规模。例如,快蟹战船的船中舱可承载1000多斤的火炮,两旁能载数百斤之炮。同时,它还可搭乘46人,其中炮手6人。几天后,杨梅洲船厂又增加了建造舢板战船和改造钓钩船为战船的业务。缺战船的问题解决了,湘军便开始在湘江里操练水师。曾国藩随后在《湘潭练水师事宜》中明确了招收船工的方案“在县城招水手4000人、舵工400人、头工300人。”同时,他对湘军水师做出了安排“水师分十营,每营分为快蟹船4艘,钓钩船12艘。”

  湘军从征战长江中下游流域开始,后来发展到征战全国。几十万湘军大军以冷兵器为主,巨大的军需需求刺激了湘潭的手工业及制造业的发展,冶铁、采煤、锻造等行业在湘军征战期大规模发展,湘潭的钢铁作坊最多时有40多家,窑湾一带的打铁声不绝于耳。由于湘军水师队伍庞大,杨梅洲一处造船已无法满足军需,曾国藩又在窑湾、易俗河等临江处开设多个造船厂,湘江沿岸的造船业得到迅猛发展,迎来了一段黄金时期。同时,湘军水师也为湘潭造船业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厂内未完成的船只被遗弃在岸边

厂区一角停放着一艘被废弃的小船 摄影/黄滔

老旧的厂房内,设备早已锈蚀

厂房内满地都是废弃的设备 摄影/黄滔

  70年代初湘潭造出第一艘400座大型客轮

  解放后,湘潭船舶厂与长沙船舶厂、常德船舶厂、益阳船舶厂并列为湖南四大船舶厂。曾经担任过湘潭船舶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的刘晋兴今年已79岁高龄,他从学徒开始干起,一步一个脚印的干到了党委书记兼厂长的岗位,对船厂怀有很深厚的感情。对于那个年代的故事,他说起来津津乐道。

  “1969年上半年,湘潭船舶厂还在墨守成规造着木质船。这时候,一些年轻职工提出要造大型机动船。恰好当时省航运局准备造几条有床位的400座客轮,年轻职工代表龙福生等人要厂领导出面去争取。而老一辈的职工认为这根本不可能,这帮年轻人是在说梦话。”刘晋兴告诉我们,好在时任湘潭船舶厂党总支书记、革委会主任的成应林思想比较开放,支持年轻职工的意见,亲自到省航运局争取。谁知省航运局领导也认为湘潭船舶厂造400座客轮困难太大,成应林见领导不放心,就提出如果造不好由厂里负责赔偿损失,这样才拿到了400座客轮的设计图纸。

  困难的确很多,但解决的办法更多。没有铆焊工,厂里就从锻工班调两个人,再让一部分青年木工转学铆焊工进行培养,送他们到长沙船厂考察学习,边干边学。加工轮机主轴原机床不够长,大家就采取在原机床的端头设水泥墩,将主轴对准中心线调头加工,保证了主轴加工的精度。刘晋兴说,在设备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全体职工想尽办法攻破各个技术难关,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湘潭船舶厂终于造出第一艘400座大型客轮。经过省航运监督部门验收,这艘船比长沙、益阳等地造的400座客轮的船型和航速都要更好一些,职工们心里乐开了花。借着这次契机,湘潭船舶厂顺理成章地从造木质船改为造钢质船,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型。

废弃的厂房 摄影/黄滔

未完工的船只 摄影/黄滔

  花一个晚上造的龙舟拿下比赛第一名

  1978年农历五月初四晚,时任湘潭船舶厂党委书记、厂长的刘晋兴在湘潭宾馆参加湘潭市委常委扩大会议。

  “我骑单车骑得比较快,散会后九点多钟的样子,我到了船厂。”刘晋兴说,快骑到厂门口传达室的时候,他听见有人在喊:“刘书记回来哒!刘书记回来哒!”刘晋兴骑到跟前一看,发现是杨梅洲龙舟队的队员张少洪等人(厂里职工)。

  “船太旧了,他们去年没拿到第一名。”刘晋兴说,他问明来意后,得知杨梅洲龙舟队一直在等他回来,是想请湘潭船舶厂帮忙造一条新龙舟,在当年的龙舟赛上拿到好成绩。

  “他们知道自己厂的造船技术是很过硬的。”刘晋兴笑着说:“当即我就答应了,并且让他们按规定领材料。他们喜出望外地高喊刘厂长答应了,快来动手。”

  张少洪等人通宵达旦赶制出的龙舟,第二天下河参加全市龙舟赛,并且从几十艘参赛的龙舟中脱颖而出,力拔头筹。

厂内的横向船台滑道

横向船台滑道 摄影/黄滔

  80年代初建成全省第一个横向船台滑道

  为了改变大型船行河困难的问题,刘晋兴曾到交通部争取资金支持。好不容易资金争取到位了,建船台滑道又成了棘手的问题。

  “当时有两种意见,我把它称为'先进和保守'的思想斗争。”刘晋兴告诉我们,由于湘江主航道离岸近、水又浅,再加上湘潭船舶厂厂区的陆域呈顺岸的狭长带状,所以他在方案比选中汲取省外经验,决定采用横向斜架台车。“可当时有个副厂长不同意这么做。当时全省没有一个滑道是横向的。”刘晋兴告诉我们,这位副厂长提出应该要像其他船厂一样建竖向滑道,这样只需要两根轨道就可以建好。尽管有反对的声音,但刘晋兴态度很坚决,因为他知道如果建竖向滑道,斜坡得建很长,占地面积会增大很多,这与杨梅洲的实际情况根本不符。“后来我们去找省交通厅申请拨款的时候,就连工业处处长都说我们连横竖都没搞清楚就来要钱。”说到这里,刘晋兴笑道:“我们可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船台滑道及机械设备的所有图纸都是厂技术科设计的,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坚持建横向滑道的。”刘晋兴带着船舶厂技术科科长冯新平向省交通厅的领导作了详细的汇报,后经省交通厅党组会议讨论,最终同意了横向滑道的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获批后,我们又遇到了没有潜水员的困境。”刘晋兴说,由于要到20米以下的水下施工,没有潜水员施工难度会相当大,而且无法保证施工的质量。“后来,我们请来了在航海学校担任过潜水员的市政公司的罗再兴来当老师,厂技术科冯新平选了一批职工当潜水员,而且为了严把技术关,他穿上潜水服带队下水。就这样我们厂培养出了10多名潜水员。”

  克服了建造中各种困难,历时两年的湖南省内第一座横向船台滑道工程,通过满载试车和初步鉴定,于1981年建成投产。滑道建成后效果很好,消除了完全靠人工行河中的不安全的隐患。滑道设计承载船体重量250吨、总宽度50米,长约100米,坡比1∶6,末端水深2.6米。施工水位以下采用抛石基床、余为砂卵石垫层及碎石道碴基床,顶面敷设钢筋混凝土轨道梁,轨距8米,共七股道。经历了设备提质、技术攻关、思想更新等过程,湘潭船舶厂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拥有职工800多人,年造船量可达40余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