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孙英 图/本报记者刘婷婷
2012年,贵州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测试”)7万多人次;2014年,全省普通话水平测试28万多人次,三年时间,测试人次翻了4倍。2015年,每周的测试还在继续,仍然呈现火热的态势,每周都有数千人参加。这表明,普通话越来越受到贵州人的重视,普通话测试越来越受市民欢迎,普通话水平测试又是怎样一个状况?全省推广普通话又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贵州都市报记者昨日进行了采访。
职业要求考生人数3年翻了4倍多
据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语委办”)主任朱琴介绍,目前,我省中职、高职及大学以上学校不仅为本省培养人才,也有不少人才输送到全国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语言交流,是一个基础能力。目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教育行业等从业人员,都有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尤其对教师队伍要求较高。
“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可以培养人的自信。”朱琴举例,几年前,一所中职院校6名毕业生到沿海省份,从事酒店管理工作。不久后,其中2人返回贵阳。他们的职业技能并没有问题,但是由于普通话不够规范,在工作中无法与客人良好地交流,感到十分痛苦。
据介绍,目前我省的普通话测试每周都在进行,一直处于热度不减的状态,平均每周都有数千人参与测试。
从人工测评到机考考生“轻松”不少
2012年全省普通话测试7万多人次,2014年就达到了28万多人次。随着测试需求的增加,测试也从从前的人工考评,转变成电脑考评,称之为“机考”。
语委办杨老师自2004年开始作为普通话测试测评员,至今已经有11年。他人工测评过2万多人次,机考5万多人次。测评员,简单说就是评委。杨老师回忆,在人工测评的年代,考场就像电视上看到的“科举考试”,每个隔断间内有一张桌子,两位测评员面对考生而坐。
机考的房间则比人工测评房间小,隔音效果好。考生面对电脑朗读试卷上的题目,最后一道命题叙述题,则采用录音的形式,由人工测评。
杨老师介绍,考生面对人工测评,较容易紧张。有的考生一紧张,看到“课本”,念成了“裸体”,有的考生则把“抓阄(jiu)儿”念成了“抓龟(gui)儿”,甚至有的看到“胚胎”念成了“怀孕”。而面对电脑,不少考生反映放松不少。根据杨老师的个人经验,机考分数相对于人工测评,平均提高2-3分。
贵州人讲普通话 有优势也有硬伤
贵州属于北方语系,上海话、闽南话等属于南方语系。朱琴谈到,和南方语系的省份相比,贵州省在推广普通话方面,有着优势。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开放程度以及接收外界信息面都更大一些,因此整体的普通话水平略高于全省其他地区。
“贵阳人说吃(chi)饭,会说成吃(ci)饭;会把吃鱼(yu)念成吃鱼(yi)。但是听起来并不是完全理解不了,只要矫正个别语音,就是可以的。”朱琴说,但是,贵州作为少数民族省份,各地区发音的状况不尽相同。比如:黎平小北京话,就比贵阳语音语调还要标准。威宁人读平翘舌音z、c、s和zh、ch、sh区分得就比贵阳人还好。大方地区普遍分不清ong和ang的音,也就是红和黄在读音上分不清楚。
在铜仁德江,当地百姓会把发钱(qian)念成发情(qing),或者吃面(mi-an)就变成了吃命(ming)。一元钱买一碗面条,可能会读成一元情(qing)买一碗命(ming)条。
双语和谐 普通话很受欢迎
贵阳交通广播FM102.7主播小虎,8年前,普通话等级考试为一乙。他说,贵州的学生平常讲“贵普”,当初考普通话,特别是想达到主播的水平很难,当初为了通过一乙等级,他先后参加了两次测试。不过,如今普通话标准的他,也会时不时在节目中讲些“贵普”,“这是拉近和听众的距离,与推广普通话不矛盾”。
“有些地区,爷爷奶奶还讲苗语、水语,父母已经不讲了,孩子更不会讲。”朱琴介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地方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也是丰富多彩。为了推广普通话,同时科学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贵州省语委和民委共同开展“双语和谐”示范工程。目前,全省有30多个“双语和谐”示范学校。一方面,学校教孩子说普通话、写汉字,另一方面也教授民族语言。双语和谐,既保护和发扬了民族语言,又推广了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