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深化拓展、先行先试,开展干部召回管理工作,治理“惰政”、“躲政”、“为官不为”,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突出问题导向,畅通“下”的渠道。作风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症结在管理干部的办法不多,最大的问题是干部能上不能下。贵州省黔西南州针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普遍反应的“工作推不走、办事不公正、拖拖拉拉”等干部作风问题,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吏要求,实施干部召回管理,将其作为严管干部的切入点,作为正风肃纪的杀手锏。各县(市)、义龙试验区和州直部门把干部召回与解决本单位本部门突出问题相结合,亮出治“惰”利剑,切实做到不给“守摊干部”空间,让很多思想滑坡的“老资格”重拾了干劲,很多对纪律制度不以为然的“庸、懒、散、慢、浮”干部受到了猛击一掌的警醒,切实打破了官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惯例,让干部心里有压力,有危机感、有责任感、有紧迫感,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意识,切实解决好“为官不易、为官不为”等突出问题。 从严管理干部,弥补制度“短板”。在现行的干部管理中,5种党纪处分和6种行政处分只适用于处罚干部明显的过错,对“不贪不腐也不为”的现象难以追责,贵州省黔西南州实行干部召回管理,比“批评”重,比“双规”轻,有效弥补了这一“短板”,倒逼干部履职。在干部召回管理过程中,注重顶层设计,坚持制度从严,把全州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纳入“制度笼子”,实现召回对象全覆盖,对领导及干部职工的管理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制定了《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办法(暂行)》以及《召回管理工作方案》、《召回管理择岗方案》、《召回管理跟踪考察方案》等配套措施,梳理归纳并公布了30种“惰政”现象,对不想干、不会干、完不成年度目标任务、闹不团结、违规违纪等“五类干部”进行召回,切实扎紧制度的笼子。比如:贵州省黔西南州工商局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干部,州环保局实行“记分制考评”管理干部等措施,一方面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另一方面形成了一种防范潜在腐败行为的措施,实现了干部从“不敢违”到“不想违”的警醒和自觉。 注重分类指导,因时因地制宜。贵州省黔西南州梳理了五类不胜任现职干部的30种“惰政”现象,出台《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办法》,但对干部召回管理不搞“一刀切”、“千人一面”,留下足够空间让各单位各部门结合实际开展召回工作,让各级各部门有大胆创新的“余地”,因地制宜、因人施方、因事对待、因时创新,切实做到“对症下药”。全州各级各部门针对工作实际、行业要求、领域特点,创新载体,找准抓手,分类稳妥有序推进干部召回工作。如,贵州省兴仁县通过民主测评、竞聘上岗、业绩考核等方式实行召回管理;普安县把治理干部“走读”、吃“空饷”等六个方面突出问题与干部召回工作相结合;安龙县戈塘镇开展“双星创建”、“民情双联单”,让勤政干部上“红榜”受表扬,让“惰政”干部上“黄榜”亮丑。针对不同的召回对象,视其情形,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实施管理。如,对能力不够、素质稍欠的干部,采取集中教育的方式帮助提升;对工作散慢、得过且过的干部,采取跟踪考察和组织优秀干部进行传帮带;对闹不团结、群众反映大的干部进行转岗;对不正常履职、长期旷工的干部,采取降职、降级、免职、待岗、辞退或解聘等措施进行处理。 坚持惩教结合,不“一棍子打死”。干部召回管理不仅是一种问责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管理干部的重要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既不搞“下不为例”,又不“一棍子打死”。通过明察暗访、群众监督等方式,做到干部职工一旦触犯召回规定,就会被组织召回,接受集中教育、转岗及组织处理等。同时,对被召回干部的管理,更加注重处置的“灵活性”,对被召回干部,并没有将其打入“冷宫”,而是通过“回炉淬火”、“回炉加钢”、“历练锻造”等方式对其“维修”,该反思的反思,该教育的教育,该补给知识的补给知识。“维修”过关后,被召回干部仍能回到原岗位,体现了干部召回管理工作的人性和理性。比如,贵州省兴仁县对转岗干部实施“招拍挂”,被召回干部上台自我推荐,各单位进行挑选,没被挑选上的给2个月时间自己找接收单位。目前,全州1334名被召回干部中,有1080名干部通过集中学习后全部回到原岗位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