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贵州禅林研究的开拓之作----评王路平先生的《黔中禅林——黔灵山佛教文化探索》

[复制链接]

9094

主题

9193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00:2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贵州禅林研究的开拓之作
                 评王路平先生的《黔中禅林——黔灵山佛教文化探索》

蔡熙
       王路平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特别是佛学和儒学的研究,尤以研究贵州的佛教文化而蜚声学界,这从他的一本又一本以贵州“佛学”和“佛教文化”为论旨的大著可以见出。《大乘佛学与终极关怀》、《贵州佛教史》、《世界三大宗教在云贵川地区传播史》、《贵州佛教文化的典型图像——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等无一不是研究贵州“佛学”和“佛教文化”的厚重之作。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王路平先生的贵州“佛学”研究著作大都是开拓之作,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如果说《贵州佛教史》是全面研究西晋至民国期间佛教在贵州传播的开拓之作,《贵州佛教文化的典型图像——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是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开拓之作,那么他的新著《黔中禅林——黔灵山佛教文化探索》(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则可以说是研究黔中禅林的一部具有拓荒性质的学术著作。
   

         黔灵山是享誉西南的佛教名山,不仅有着旖旎的山水风光,而且有着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蕴。黔灵山正是因为集自然造化的旖旎风光与浓郁的禅宗文化于一体,才有一年四季香客游人如织、骚人墨客不断的鼎盛局面。但令人遗憾的是,对黔灵山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蕴的研究历来鲜有人问津,研究成果更是寥寥无几,以至黔灵山厚重的佛教文化长期以来不为外人所知。《黔中禅林——黔灵山佛教文化探索》深入揭示了黔灵山旖旎的风光背后的佛教文化底蕴,将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历史展示在世人面前。《贵州佛教史》虽然对佛教在贵州的概貌和演进轨迹作了系统而详尽的研究,但限于体例和篇幅方面的原因,《贵州佛教史》只是从历史的纵坐标来研究贵州的佛教,书中虽然也提到了黔灵山、赤松和尚,但未作系统全面的考究。可以说,《黔中禅林——黔灵山佛教文化探索》弥补了黔中禅林研究这一学术空白。
     《黔中禅林——黔灵山佛教文化探索》一书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基础上,辨别真伪,考辨源流,对黔灵山的佛教文化作了系统的全面研究,梳理了黔灵山的自然与历史概貌,开山祖师赤松大师的的生平活动,弘福寺的历史沿革,弘福寺临济禅宗灯系、历代的佛教活动等。深入地研究了黔灵山的诗文,详尽考辨了与黔灵山、弘福寺有关的历史人物。同时系统论述了黔灵山佛教与旅游的关系。全书共设置黔中禅林黔灵山、黔灵赤松禅师、黔灵山弘福寺、黔灵山历史人物、黔灵山诗文碑铭、黔灵山诗文研究、黔灵山佛教文化旅游七个部分,揭示了黔中禅林的独特特征,总体而言,它介于川滇之间,既具有中原佛教之特征,又不失西南民族之色彩。读后,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佛教文化对心灵的震撼和熏陶。
       黔灵山作为享誉西南的佛教名山有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黔中禅林——黔灵山佛教文化探索》一书梳理考辨了一系列与黔灵山有关的历史人物,他们或为一代显宦,或为一方缙绅,或为著名文人,或为高僧名释,他们大多留有遗迹遗著,如曾任贵州巡抚、修撰《贵州通志》三十三卷的曹申吉,在黔期间为赤松大师鉴定《黔灵山志》,并为这作序的于准,被时人推举为“力持风雅、领袖群彦”的文坛领袖周起渭,著有《豹南诗集》、《又忆集》的清初著名学者刘子章,著有《敬业堂诗集》《黔中风土记》的查慎行,著有《初秋登黔灵赠瞿脉上人》和《飘然诗集》的曹维成父子,在东山大开道场、法坛盛极一时的梅溪,著有《白云诗集》十卷的杨专,民国时期任贵州首届佛教会会长的了尘等,尤其是赤松和尚乃黔灵山的开山祖师,清代贵州佛教史上的著名禅师。这些黔中著名的文化大师,佛学造诣深厚,对他们特别是赤松大师的佛学思想进行深入开掘,无疑增添了黔灵山的佛教文化底蕴。
       将佛教文化研究与旅游相结合是王路平先生的一大特色。《阳明文化与贵州旅游》从“文化旅游”着眼,将阳明学研究与开发贵州地方旅游结合起来,从而彰显阳明文化旅游圈迷人的魅力。《贵州佛教文化的典型图像——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将幽秀奇险的黔东梵净山与厚重的佛教文化结合起来,为梵净山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黔中禅林——黔灵山佛教文化探索》同样也不例外,该著的最后一章深入揭示了黔灵山佛教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有机联系,“黔灵山的开发,旅游业的兴旺,在很大程度上利益于黔灵山的佛教。”佛教徒是黔灵山的主要活动者、开发者,因而是黔灵山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力量。如,古佛洞(又名苦佛洞)是苦行佛教徒的栖身之所,自从赤松和尚在黔灵山首创弘福寺之后,黔灵山成了贵州佛教活动的中心。不仅如此,佛教徒还是黔灵山的旅游者、热情服务者、积极宣传者。佛教徒用笔书写自己游历山水和居山弘法的切身经历,记叙游踪,敷陈掌故,抒发情怀,讴歌黔灵山。他们不仅提高了黔灵山的知名度,而且为游客提供了游览的新内容。佛教寺院,如弘福寺周围旖旎的山光水色使之成了游客观光的胜景,也是接纳游客的客栈,还是吸引游客的佛教道场。洋溢诗情画意的“净土世界”本身就是旅游的大观园。《黔中禅林——黔灵山佛教文化探索》对于推动黔灵山旅游向纵深拓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王路平先生的佛学著作多多,每一本佛书都弥漫佛性,这与他淡泊明志,忘我于学术分不开。笔者认为,做学问,要有一种“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种“无我之境”就是超然物外,淡泊名利得失,默默无闻,清醒为人。王路平先生在佛学领域耕耘四十余年,一心撰写佛学书籍,就是一种“无我之境”。这从他后记中的一段话可以看出。“随顺斯缘,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天地之大道曰生生不息,因为天地万物唯有奠基于天道之上才能够成为天地万物;人生之大德曰继之者善,因为唯有作为万物之一物的人才能洞悉自己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然后参与天地万物的生长,使之成长完善迟到圆满。由是内在之人心成为超越的天地之心、宇宙之心,由是人成其人,物成其物,由是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人生之意义无非天地之秩序,如是方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此随缘之极致耳。……无论风起云涌,还是波澜不惊,归根曰静,最后只能是平淡、平凡和平静。走过,经过,尝过,还是平淡最美;听过,看过,想过,还是简单最好,平平静静,简简单单,才感受着人生的真实美好!”事实上,王路平先生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早几年,他就主动推掉所长的职务,潜心于佛学研究,醉心于佛学书籍的写作。

(作者:蔡熙,湖南永州人,文学博士,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盛世湘黔网》www.cnssxq.com传承湖湘文化  网聚湘黔精英,加强民间交流,助推湘黔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